作者:刘兆祥 日期:2021-12-26 04:24:04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楚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原文化进行着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色,与中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闷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一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蛮夷”。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通即曾经对周王室宣称:“我蛮夷也。”这里没有自卑,而是充满自信的表白。
一般认为中原文化比楚文化先进,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要晚一些时间,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那样完整,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有着自己的优势,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势。《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由于维持日常生活比较容易,就有可能使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左传》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由此可知当时楚国物产的丰富。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拥有很多黄金。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屈原《招魂》中描绘了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这是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方法方式也有很多种,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但另一方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对来说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骜不驯,仍是举世闻名,如项羽等。
富裕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对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的艺术,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方式方法。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州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