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云继梦 日期:2018-11-18 11:15:38
《心经》的行者层次相当高,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佛法在这文明昌盛、知识发达的时代,掉进了一个矛盾、诡谲的陷阱里。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更大的无奈!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这是公认的事实,长久以来,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并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引发了知识的发达,附带的文物“竞胜”,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此即是“模仿效应”及“完全竞争”。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
用大脑推理,即是“虚幻”。譬如,迩来流行“生涯规划”,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即无法兑现。这便是用“大脑的推理”去规划,它受到了“福报”的限制,所以是虚幻的。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它会自然地兑现,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结论,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