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


作者:沈泓  日期:2021-12-27 05:13:57




  如果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龙文化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如果说海峡两岸仍有隔阂,那么只要说一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两岸的同胞之情会瞬间激发甚至热泪盈眶;如果在世界华人圈中寻找一种最有凝聚力的动物,这种动物无疑就是龙。
  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和文化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不但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也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14万年前人类的精神需求
  龙图腾的诞生与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出现密切相关,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造就了龙图腾,而龙图腾又丰富和发展了远古人类的精神需求。
  不仅当代中国人是为了精神追求而活着,早在14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有了精神需求。据央视国际2003年4月7日报道,在对重庆奉节的14万年前古人类遗址文物的考证中,专家发现奉节出土的剑齿象牙刻、石鹗都有早期人类模仿自然人为加工的痕迹,它反映出生活在这里的我国古人类已经有了精神需求。
  在对石鹗的鉴定中,专家们发现了具有鸟类形象的标本,在其尖端一侧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其好像眼睛的孔洞近似方形,周围也有打击疤痕。从眼的周围来看,它是有棱有角的,显然不是滴水形成的,而是外力造成。
  在我国的考古遗址中,曾多次发现过鹗的形象,最早的记录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制鹗鼎。而奉节石鹗的发现,说明人类在10多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模仿动物形象了。
  在对剑齿象牙刻的鉴定中,专家们认为刻纹的线条直而深,曲形纹弧度大,应是人工刻画的,蹭得有规律,一排一排特别清晰。
  对比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刻画艺术品,奉节出土的14万年前剑齿象牙刻是单线条的,南非出土的7万多年前赭石刻画是多线条的,而西伯利亚出土的2万多年前猛犸雕像已经有了完整的形象。这是符合艺术演化规律的。它将把人类刻画艺术的萌芽时期大大向前推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培说:“过去我们认为人类精神需要,就是说精神文明出现得很晚,距今只有1万多年,可是随着我们对旧石器时代遗址里面各种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在50万年前人类就有了精神上的需要。这次的发现,初步地说这是人为的作品,我们中国在10~20万年前肯定会出现精神需要的产物。”
  从某种角度而言,远古人类留下来的一切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它寄托于物质实在而存在。所以,古人留下的文物,特别是古代艺术品,如龙图腾艺术品,已经成为我们考察中国古代人精神面貌的珍贵史料。
  ·龙的形状
  龙的形象是虚拟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说是无中生有。
  “龙”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有见到过,我们只能从古代绘画和艺术品中看到龙的形象。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动的象形字和见龙、祭龙的记录,商周时代铜器上的“蟠龙”,头有角、蛇身、鹰足,在先秦的青铜礼器中也有栩栩如生的造型,为马面蛇身的形态,可以说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对龙的记载和崇拜。
  “龙”本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它的形象也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古书记载黄帝是“人首蛇身”,炎帝是“人身牛首”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有大量的有关龙的记载,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这里对
  “龙”进行解释的同时,也描述了龙的形象和神奇,这是造字者对龙充满敬畏心理的反映。
  《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这里可见很早就把龙当做有灵气的神物。
  从古人的各种描绘中,可以看出,龙的造型是牛的耳,鹿的脚,虎的掌,鹰的爪,蛇的体,鱼鳞身,口中还吐出须。它可以在天上飞,陆上跑,水中游,可以说海陆空的功能都集于一身。
  汉武梁祠中龙的画像,则是人头蛇身。到了明朝,龙的形象基本上和我们今天所见的“龙”一模一样了,那就是鹿角、虎眼、鹰爪、鱼鳞、蛇身、牛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
  现实中,这种动物在中国找不到,世界上也没有。
  ·古人对龙的解释
  一种虚拟的东西,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这就是说它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精神的。那么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流派,对龙的解释、研究和附会,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龙,被儒家奉为“仁兽”,作为帝王之象。
  道家的经典《抱朴子》记载,太上老君凭借青龙,上天入地,穿山涉水,龙是神仙的助手。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龙王、龙宫的传说,丰富了本土的龙信仰。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有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
  P2-5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其内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传递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和论文,却不是从图像中来,非常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美术,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文化符号和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绘画,都涉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套通过民间图像演绎和破解中国文化的丛书。
  文化是玩出来的,我们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实玉文化最初就是体现人类玩性的文化,是古人为了让玉变得更漂亮更好玩,让自己因玉的装饰变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画纹饰。在美化玉的过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别是民俗文化,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和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文化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和合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临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历史源流,写作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30本及《寻找逝去的纸马》,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11本、《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本、《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6本等。
  对民间年画、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正在飘逝的民间年画,都是民俗文化图像,是一个文化密码,一个隐喻。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东悦名轩







阅读提示: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的作者是沈泓,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中国精神--民间图像中的信仰幻影下载地址

上一本:感恩人生卓越的秘密
下一本:折腾吧小青年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