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00:36
文
学
报
好
书
榜
古人曾说,“春阴春雨复春风,重叠山光湿翠濛。”古今中外,无论是循环的节气还是相似的困境,人类总有着相通的悲欢共鸣。在万物变化的早春,阅读让我们再一次出发去感知感悟。
本月推荐的书单,有民族史诗的再生叙述,有江南文化里的中国表情,也有现代城市的游戏精神、乡土山河的自然奏鸣。
虚 构 fiction
—
《本巴》《望江南》《上海胶囊》
《形影不离》《河流引路人之死》《家日和》
非虚构non-fiction
—
《全沉浸末日脚本》《大湖消息》
《我喜欢你笑起来》《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二手世界》《德勒兹论文学》
虚 构
3 月
《本巴》
刘亮程 / 著
译林出版社
张滢莹
与其垂丧于已经远离的童年,不如再次擦亮心灵活,重寻童年时代对万物和时间的瑰丽想象。
以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的开始讲述的《本巴》,很容易让人想到阿来带来的《格萨尔王》。同样是口传文学的史诗性作品,《本巴》里拥有更多属于草原的肆意与天真。在刘亮程看来,这种天真的力量,是我们早已丧失的一种东西。从史诗尽头,另辟时间再创现实,让想象力和人物的生命力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自由生长。过去与未来接壤,生与死、梦与醒因此也不再界限分明,在无穷延展的可能性中,故事的内核却一再凝结:与其垂丧于已经远离的童年,不如再次擦亮心灵活,重寻童年时代对万物和时间的瑰丽想象。英雄不朽,衔着时间的圆环,在无尽的言说和讲述中活过一遍又一遍。
《望江南》
王旭烽 /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茶文化中的江南性格、中国风骨依然是她所关注的重点,与前作很自然地形成了“茶人四部曲”。
郑周明
时隔26年,作家王旭烽又接续起了当年“茶人三部曲”的变奏故事,新作《望江南》将时间放置在1945年至1964年之间的20年里,国家百废待兴,茶叶这个生活里的小小味道,陡然承担起了代表中国商品换取外汇的任务。历史不断在某件事物中循环,18世纪中国茶叶成为欧洲社会的追捧饮料,世界经济的一道航线是为了东方茶叶而生,同时还带去了茶叶背后的传统养生健康理念。到了王旭烽笔下的新作故事中,茶文化中的江南性格、中国风骨依然是她所关注的重点,小说中大量引用了与茶有关的诗词、有关的文物器具,结合特殊历史年代的沉郁现实,上承《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下启《筑草为城》,很自然地形成了“茶人四部曲”。
《上海胶囊》
btr /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本小说都是一个“时髦”的作品,处处洋溢着一种游戏的精神,满足着读者的互动体验。
袁欢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吗?Btr给这个问题开拓出了一个实验性的答案,在《上海胶囊》里,他以“展览开始”—“展览继续”—“展览继续”……“展览出口”的方式推进小说的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这本小说都是一个“时髦”的作品,处处洋溢着一种游戏的精神,满足着读者的互动体验。小说家在文字里埋下种种线索,就像日光中影影绰绰的树影,需要及时捕捉。
阅读它,来一场充满趣味的观展之旅,也许可以如书中的“时间旅行者”古尔布,我们也可以借助小说家留下的胶囊“以文字、绘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对特定时空的记录”作为“时间旅行者落脚的时空节点”,以此抵达城市与历史的现场。
《河流引路人之死》
[澳]理查德·弗兰纳根 / 著
刘昱含 / 译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何晶
书写那些被席卷而去的无闻者、那些看似要被压垮的、默然不语的人,书写他们的尊严和意义。
澳大利亚作家弗兰纳根的处女作,以一个溺亡者的视角展开,这位河流引路人弥留之际,记忆随着湍急的水流旋转,生出层叠幻象,梦幻、故事、传统在这里逐次呈现,描绘了一个叫做塔斯马尼亚岛的地方的魔幻而又现实的历史。也是自《河流引路人之死》起,弗兰纳根就书写出塔斯马尼亚的泥土、气味、炎热和血液,书写那些被席卷而去的无闻者、那些看似要被压垮的、默然不语的人,书写他们的尊严和意义。弗兰纳根以一己之力为塔斯马尼亚提供一种声音。
《形影不离》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 著
曹冬雪 / 译
磨铁·大鱼读品·浙江教育出版社
傅小平
她们互为镜像,而少女波伏瓦也如照镜般在扎扎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前路。
在这本波伏瓦生前不曾面世的小说里,她将自己和年轻时的密友扎扎,分别化名为希尔维和安德蕾,希尔维初识天资聪颖且特立独行的安德蕾便暗想,安德蕾一定是那种神童,将来会有人为她立传。这大约是少女波伏瓦的真实独白,她日后也确实多次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中,为不幸早逝的扎扎“立传”,究其因在于如译者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德蕾是希尔维原本可能的一种命运。”她们互为镜像,而少女波伏瓦也如照镜般在扎扎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前路。她却如有评论说的那样,以局外人的清醒目光和冷淡的口吻讲述这个萦绕她一生的故事,也唯其克制,更见深情,更令人心碎。
《家日和》
[日]奥田英朗 / 著
曹逸冰 / 译
南海出版公司
李凌俊
他们努力调试自己的位置,从“异常”中窥见生活的真相,找到自我的价值。
短篇小说集《家日和》里的故事都致力于描绘家庭日常风景,精巧、微妙,看似合情合理的情节里却有种梦境般不可思议,迷上网络拍卖的主妇、退回到家庭里甘当“煮夫”的男人、决定分居的年轻夫妇……奥田英朗笔下的各色人物都在某个时刻遭遇了一段旁逸斜出的生活,他们努力调试自己的位置,从“异常”中窥见生活的真相,找到自我的价值。故事的讲述不疾不徐,细节妥帖生动,与奥田英朗推理小说作家的身份有关,他善于设置意外又带着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审视,因而故事总是看似平淡又带着出人意料的小转折,那些让人掩卷之后又时时回想的片段,或许就是他要传达的人生之味吧。
非 虚 构
3 月
《全沉浸末日脚本》
翟永明 / 著
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
何晶
她在不断跨界中拓展着诗歌的边界,探索宇宙和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一个观念、某个幻梦……
“地球将死于何种形态?/人类末日又是怎样?/那必将是一种凄楚的壮丽”,在新诗集《全沉浸末日脚本》的同名诗歌中,诗人翟永明如此询问地球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这是她对于现实和永恒命题的一种诘问,而这也是她一向所关注的。她擅于凝视微观生活和生命个体,也擅于凝视那更广阔的的世界,同时她在不断跨界中拓展着诗歌的边界,探索宇宙和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一个观念、某个幻梦……她在日常细节中寻求着新的诗意。无疑,诗人的灵魂质地是坚硬的,甚或是孤绝的,但亦是激情的,与深重的。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意]卡洛·罗韦利 / 著
胡晓凯 / 译
出版社: 企鹅兰登·文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张滢莹
今天的文化将科学和诗歌截然分开,这在他看来是愚蠢的,因为它让人们更难看到两者所共同揭示的世界的复杂和美丽。
在霍金等科学家的随笔中,我们已经见识过属于理性与广袤宇宙结合的模样。着眼于亿万星系时,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人文视角,则让我们看到了属于科学家的极致浪漫。这部散文集中许多作品曾作为科普散文见诸报端,因此更显文笔、心性和科学工作之余罗韦利的个人思考,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以及他寻找和梳理新的思考路径的过程。对物理知识的科普信手拈来、分享不为人知的科学秘闻,让人最为动容的是他在作品中用了近半篇幅阐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通过但丁、纳博科夫、弥尔顿、卢克莱修等多位文学家的作品,将人们普遍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紧紧相连。正如他所说,今天的文化将科学和诗歌截然分开,这在他看来是愚蠢的,因为它让人们更难看到两者所共同揭示的世界的复杂和美丽。
《我喜欢你笑起来》
[阿根廷] 莫迪洛 / 绘
联合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李凌俊
莫迪洛的小画就是那些镶嵌在报纸副刊、杂志内页上的小小一块甜点,像是给读者的一个秘密奖赏。
阿根廷漫画家莫迪洛曾说过,他要发明一种幽默,不需要文字和翻译,即可让全世界一看就懂。他做到了。他的漫画在六十年里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去了欢笑和温情。无字漫画书《我喜欢你笑起来》收入了他的三百多幅作品,是一种独属于他的天马行空的童稚和幽默,他笔下常常出现的大鼻子小人、粉红桃心、憨憨的长颈鹿,充满了古典的幽默感。翻看这套作品,很难不让人想起纸媒的黄金年代,莫迪洛的小画就是那些镶嵌在报纸副刊、杂志内页上的小小一块甜点,像是给读者的一个秘密奖赏。很多人拿到报纸或者杂志,首要的事就是去寻找那些漫画家的作品,生活中的千难万悲辛酸甜,都化作会心一笑,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实在是很珍贵的阅读体验。
《大湖消息》
沈念 /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自然书写让我们窥测到一个大时代文明的变动与趋向,为生命伦理带来敬畏、超越之思。
郑周明
关注生态文明议题的作家,往往需要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增添一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视野和洞见。生长于洞庭湖畔、湖湘文化的作家沈念,这一次将行走足迹带到了这片八百里烟波浩渺之地,他说,这部新作“承载自己对这片湖水的信任与依赖,传达自己对坚韧生长的湖区人最诚挚的敬意”。一方水土身后是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候鸟迁徙身后则是中国与世界的环保互联,身处当下,《大湖消息》的自然书写让我们窥测到一个大时代文明的变动与趋向,为生命伦理带来敬畏、超越之思。
《二手世界》
亚当·明特 / 著
王小可、曹易佳 / 译
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追随作者横跨五洲四洋的史诗级旅程,遍览二手商品市场的宽阔图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如千里江山图的长卷一般徐徐展开。
傅小平
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调查实录,让我们探入消费经济的后端,了解买卖的旧货最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故事书,幽默生动的语言,加之丰富多彩的趣闻轶事,让我们一旦进入阅读就难以再放下;这还是一部能改变我们消费观念的“启示录”,归结到一点便是,对于还没有拥有的物品,我们在购买之前想想是不是必需,对于不再想拥有的物品,我们在舍弃之前想想是不是可以让它们有好的归宿,我们的每一次取舍,实际上都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追随作者横跨五洲四洋的史诗级旅程,遍览二手商品市场的宽阔图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如千里江山图的长卷一般徐徐展开。
《德勒兹论文学》
罗纳德·博格 / 著
石绘 /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如果把文学比喻成机器,那么卡夫卡写作机器的结构就像一个地洞,它向四处无限蔓延。
袁欢
评论家毛尖说:“阅读德勒兹,似乎就是进入文学的一种企图。”作为知名的德勒兹研究专家,作者博格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德勒兹讨论文学的核心文本的细致辨读,呈现了德勒兹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他的语言哲学与生命哲学之间的关联,“对德勒兹而言,语言是一种行动模式。”文中提到一个观点:如果把文学比喻成机器,那么卡夫卡写作机器的结构就像一个地洞,它向四处无限蔓延。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机器总是未完成的。而文学机器也可以形成一个特定的整体。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便是一个绝佳的证明。作者似乎期望达到一种效果:将文学看作一种健康,将作家视为文化的医生。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题图:摄图网
2021合订本已上架微店
←
进入微店订购文创
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报纸订阅线上渠道
中国邮政平台
→
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22,全年订价61.8元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