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1-25 01:12:51
平时,和重点媒体建立联系是我的重点工作之一。
常常要收到四面八方各个出版社寄过去的样书,再经过阅读、选择,向各位读者推荐。所以每次收到媒体老师们真诚的反馈都很开心,一是对我们出版的书的肯定,二是也有在想:嘿嘿,我没推荐错吧!
今天收集了十位媒体老师的年度推荐好书(只让他们推荐了一本),除了我们自己的书外,我居然只看过一本……立刻开始接受安利!
丁杨
(《中华读书报》)
《鹿川有许多粪》
[韩]李沧东/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8
做导演之前,李沧东是位小说家,他笔下常见韩国社会变迁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这种题材上的敏锐嗅觉与表现手法上的到位与他执导的电影对现实的映照和人文气质闪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本出版于近30年前的小说集中,作者写到一系列底层人物的努力、纠结、迷茫和无助,他们身处韩国的特定历史年代,心怀改善个人机遇的期望,以及改变社会的某种理想主义,在被现实人生频繁敲打、阻挡之后,精神世界随之崩塌、异化,有消沉也有自我背叛,当然还有坚持到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样的背景下,人性犹如置身在聚光灯下无处遁形。
从叙事笔法上看,李沧东的小说相当平实、写实,不见多少炫技成分。他讲述的那些人物的故事,有悬念和起落,但也难说如何复杂精彩。这些作品对于人在困境中的无奈转变、自我认知以及甘心或被迫的自我否定,有精准、冷静、犀利的刻画。从旁观者视角,难免为之扼腕,那种个体力量和强大时代冲击力的抗衡,坚持自我与残酷现状的博弈,又很容易超越作品的时间背景、地域范畴的局限,让另一时空的读者自况。
从文学意义上,这些小说并不逊色于他的那些电影作品,是彼时韩国社会现实的文学化呈现,透过纸页予人重击,后劲悠长。这些小说与他后来可称杰作的电影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精神内核上却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安也
(《新京报书评周刊》)
《深时之旅》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21.7
对于习惯了“地上”视角的我们来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佳作,有关于我们可能从未见过的“地下”世界——那个近乎魔幻的人类世界“B面”。在人类文化史中,地面以下的空间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味着不可说,不可见,也意味着泥土、死亡和残酷。从中石器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我们赖以生存栖居的世界是具有深度的,无论是从现实世界的物理结构,还是从记忆、神话、隐喻的角度而言。
作为一本既深刻且博学的“启示之书”,该书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水平视野”,而是竖直向下,进入时间的深渊,见证和指认人类行为在地质层中留下的遗产。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之中,“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不止通往过去,也通往未来。对于人类而言,“危机”已成为当下持续发生着的事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地下世界:从宇宙诞生之初形成的暗物质,到人类世即将到来的核前景,以及不断变化着的当下。“深时之旅”用一张地下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开启了一段属于“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
李峥嵘
(金牌阅读推广人)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
[韩]姜弦植/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4
我推荐自己审校的一本书,《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从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切入,深入剖析育儿、婚姻和自我成长中的困惑和障碍背后的心理运行机制。并巧妙融入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理论讲解清晰明了,生活事例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尤其是为人父母阅读之后,从亲子教育、夫妻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对心理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实际指导自己的生活。
杨帆
(《出版人》)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著
新星出版社 2021.4
我还是推荐一本贵社的书!
一位消失的母亲,一个浮沉的家族,一千两百万东欧劳工,一场战争,一片土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娜塔莎·沃丁以一种充满张力的笔触,找回了被历史粉碎的生命记忆,揭开了整个东欧持续一个世纪伤痛。线索的盘根错节,情节的跌宕起伏,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闪耀,本书从文学的角度完成了历史学家未竟的书写,也给读者留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吴菲
(《北京青年报副刊》)
《张医生和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著
新经典·琥珀|文汇出版社 2021.11
本书以对70年代初出生的两个初中同学(生于工人家庭,最后实现阶层跃升当上医生)的采访,用他们及他们的家庭的故事来折射沈阳四十年的变迁,切入口小,但极具雄心地写出了大时代下的平民史诗。
遆宇昕
(新浪读书)
《挽救计划》
[美]安迪·威尔/著
译林出版社 2021.9
“成年”后已经很少看科幻类作品了,但是《火星救援》让我成为安迪·威尔的脑残粉。他的第二本书《月球城市》有些弱,今年的新作《挽救计划》又回归了《火星救援》的风格,依然是“孤胆英雄”的太空救援,一个水平不是很顶尖的主人公,却总能急中生智、处理各种随时会出现的问题,硬核理科知识(如果看不懂可以忽略那些公式,并不影响阅读),时不时令人喷饭的吐槽,而且这次更增加了外星朋友以及主人公探寻自我身份的多重线索,故事情节令人欲罢不能。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挽救计划》也要拍电影了,但主人公有大量的独角戏、内心戏和诸多细节在电影里是无法表现的,所以还是要看原著才爽。
郑红革
(报纸编辑)
《阿富汗访古行记》
刘拓/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6
刘拓的经历本身就很丰富多彩,这又是他出版的唯一一本游记,里面充满了探索历史遗迹的无尽的勇气。遗憾的是,似乎故事还没讲完,人就已经离席,留下的人只能怅然回味。
陈佳靖
(界面文化)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著
新星出版社 2021.4
阅读这部非虚构作品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几乎每隔几页,你都会被作者揭开的秘密往事所震撼,惊叹于人的命运竟会如此难料,惊心动魄。在书中,作者娜塔莎·沃丁开启了一段连她自己都无从下手的寻母之旅。她的母亲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童年时挣扎在前苏联的内战、大清洗和饥荒中,成年后又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残酷岁月。在娜塔莎10岁那年,母亲自杀,留下的只有空白和谜团。通过互联网,娜塔莎开始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母亲的线索,试图拼凑出她过去真实的生活,却在无意中打开了家族历史的黑匣子。原来,母亲曾在二战期间作为强制劳工被迫前往德国,更令人惊诧的是,在动荡的二十世纪,她的整个家族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正常死亡的。
二战之后,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书写层出不穷,与此相对的,非犹太裔强制劳工的历史却鲜有人知。这些强制劳工的数量至今仍是谜团,据说在600万-2700万之间。在此意义上,本书也让“东方劳工”这一长期被遮蔽和遗忘的群体得以被大众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如何从根本上形塑了个体的生命。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并非在历史之外,而是在历史之中。
张景
(《北京青年周刊》)
《独居老人》
[日]都筑响一/著
新星出版社 2021.11
我们老了也都会这样,变成一个个老怪物
打开这本书《独居老人》之前,有点唏嘘,人之将死啊……
真正阅读完毕吧,又有点眼花缭乱,情感体验是错综复杂的——
睡在自己垃圾上的秋山佑德太子说,收拾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每天表演上吊的行为艺术家栲象希望早点碰壁;还有每天裸体倒立的偶发表演艺术者达达贯说如果可以什么都不做,也不错;还有一位川上四郎说,总之就是喜欢……女性。成为老头老太太之后的人生啊,为什么好像是如此花团锦簇的呢。
我一个朋友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未来啊,我们这帮年轻的时候就奇怪的人,到老了,也会成为一个个老怪物的。
书的前言写到,敢于做独居老人,敢于不察言观色。也许这就是为了在这个日益衰退、日益老龄化的国家生存下来的,极为有效的风格。
有点喜欢这种不按照出牌的乱七八糟的人生,奇怪又自由,可能走向终点的时候也会虎虎生风吧。
伍岭
(《晶报·深港书评》)
《月球》
郭爽/著
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8
这本书的《后记》里,郭爽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写小说?她是否有了更明确的答案,现在仍不可知。但作为读者,我知道为什么读小说,尤其在读《月球》这本小说集时,自己在现实中逐渐模糊的样子会慢慢清晰起来。共鸣与缺失都算是读小说的一种快感。这大概是郭爽所说的“重建美”的过程,而此刻的美不是一个人的美,不是一个具象的美,是理想犹在,即便它依旧缥缈;是爱犹在,即便它仍然脆弱。6篇小说6种人生,理想与爱在字里行间中翻腾却又那么克制,这样的美学在冲突与暴力的潮流下极其弱小,但又正因为对弱小的、甚至无能为力的人生的书写,才是我们直面生活而不能倾诉的模样。正如我们仰望月球,想象它和“人的目光一样,轻轻落在人脸上”。
——在这里查看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ゝω?) ★——
——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