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凝视与想象”单元


作者:著名作家  日期:2023-03-23 13:38:44



  并不容易、并不平凡的2022已经过去,站在2023开端,《新京报·书评周刊》又一次来到分享年度阅读推荐的时间节点。从2022年10月开始,历时三个月,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收集行业专家学者意见,经过多轮讨论,从全年出版的新书之中选出了27本书。
  今年,在“时间的眼睛”这个大主题之下,我们将书单分成了四个单元,它们跨越了文学、社科、艺术等传统书单划分类别的藩篱,提供了更综合的观察面向。我们通过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将它们分别集合在“记忆与留白”“视野与方法”“对话与回响”和“凝视与想象”等四个单元,以“时间的眼睛”的名义和大家一起搭建起本年度的思考版图。
  下文刊发“凝视与想象”单元目的完整版推荐语。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的其他单元也已经发布,敬请期待。
  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年度阅读推荐
  2022
  新
  京
  报
  VOL 4
  凝视与想象
  “你看清楚了吗?”
  这既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反问句。它同时包含着好奇与怀疑的双重含义。而好奇与怀疑,恰如伸出的两只手,将我们牵进前方未知的世界。这世界时或如此明晰,犹如雨后噙着露珠的草甸,纤毫毕现;这世界时或如此朦胧,宛若雪中铺满败絮的天空,混沌不清。明晰与朦胧,世界便徘徊于这两者之间,而在这两者之间,更有着无尽漫长的中间地带,犹如明灭的云霞,抑或是摇曳的烛火,仿佛无往不在都袒露无余,但又时时刻刻遮遮掩掩。似实似虚,犹幻犹真。
  因此,我们需要凝视。
  凝视,可以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细节。不妨套用那个问题:“你看见喜鹊了吗?”那是空中掠过的一簇灰色的影子,轻巧地落在了这部以这句疑问为书名的绘本《你看见喜鹊了吗?》之中。在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去追寻一只喜鹊,这自然是对目力的训练,但追寻之路上的市井繁华,车马人流,他们的存在固然遮蔽了追寻的目光,但这一路走来的风景,岂不是同样值得凝视的细节吗?就让喜鹊从眼前飞走一会儿吧——有时对某一样细节太过执着的凝视,同样会成为发现更多值得凝视的细节的遮蔽。这就像是你在凝视一张照片时,总会被占据照片中心的人物或建筑所吸引,却常常忽略了背景中更丰富的细节,而那些看似无意识拍摄下的细节,却常常包含着更深刻的意味。《中国当代摄影景观》中那些摄影作品,正用自己滔滔不绝的沉默诉说着这个道理,只是有时是正向,而有时则是反向。是的,那些出入于自然与俗世,乡野与都会之间的镜头,在现实与记忆中时而游走,时而驻足,摄影师当然会各怀心思去拍摄下那些静态或动态的细节,通过放大精度和模糊背景的方式,来吸引人们去凝视他们希望人们凝视的细节——那是他们期望揭示的真实。但只要凝视的时间足够长,你就会发现,那些被置于中心之外,甚至被刻意模糊的背景,通向的是另一种真实——被刻意遮蔽的真实。唯有将这两种真实叠在一起,才能看到事物的全部面貌——但前提依然是,你凝视得足够长,也足够深。
  凝视,可以看透皮相的遮蔽,洞悉真相。“看透”,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执着的欲望,希望可以扫除一切遮蔽,就像《透明》这本书的标题一样,万事万物都能在自己眼前变得透明。晚清的玻璃透镜、幻灯片、电影,无不是在扫除遮蔽,将“真实”的世界“透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满足人一种可以洞悉一切的凝视的欲望。摄影术可谓透明视觉技术的集大成者,毕竟照片不会说谎——但拍照的人却可以说谎。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心意去左右呈现的方式,制造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真实。通过放大部分真实和遮蔽部分真实的方式来说谎可能是最高明的谎言。但谎言未必尽是为了欺骗,有时更像是一种玩笑,是一种趣味,是“好玩儿”。就像《“好玩儿”的大师》语言学家赵元任拍摄的那些“好玩儿”的照片,有些是他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而有些则是他出于“好玩儿”的目的捕捉的趣味——它们足够好玩儿有趣,不得不承认,这些趣味确实遮蔽了更多的真实,闲适的精英生活之外,是无处不在的贫苦;安逸的乡野风光背后,是辗转沟壑的生死。我们只看到了镜头上的这一瞬的趣味,却无法看到背后更多的哀乐。从这个角度来说,照片倒不如绘画来得更加真实,因为它尽可以是内在自我心灵的表达,而非对外在客观实在的描述,所谓的真与不真,不需再纠结于和客观对象的参照,就像《自说自画》所说的那样,既然是“自说自画”,那么只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好。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那些出于好玩儿而拍摄的照片也应作如是观,是的,它诚然只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视角以供凝视,但是凝视得越久、越深,就越能从中看到一颗天真的心灵。
  所以,凝视才永远需要想象与之携手同行。因为在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心灵会找到深入的门径。犹如考古学家举着提灯俯身爬入幽深的墓穴。身后是现代文明的阳光,眼前却是掩埋了千年的黑暗,手中的光照亮了两侧的壁画,那是千百年前的古人留下的印记。它们本是生者为死者描绘了世界,既是对生前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死后想象世界的描摹,那是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于千百年后的我们而言,那是别一个世界,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世界,我们已经无法亲眼得见,哪怕凝视得再长、再久、再深,那也不过是早已逝去的证据,是过去留下的遗痕,是再也无法捕捉的岁月,但我们依然可以像《读墓》中所写的那样去“读墓”。因为想象可以引领我们去看到那不复存焉的存在,一如《观我生》中用今日之你的想象之眼,穿过岁月与生死的帷幕,去“观我生”——在凝视为之止步的边界,想象却找到了进入的门。从时间到生死,从偶然到必然,那些在我眼前转瞬即逝的片刻,在我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铭印,被掩盖的双眸无法凝视的世界,想象会掀开遮蔽的幕布。
  所以,你想清楚了吗?
  /
  一部墓葬画里的生命史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作者:苗子兮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
  推荐语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这是写在一座古墓墙壁上的铭文。生命终将逝去的无奈,使人不得不在死亡的虚空中找到真实的存在,墓室壁画中描绘的图像,或许是生前的延续,也可能是死后的仙乡。真实与想象,写实与夸张,在生者为死者建造的空间中相会。它既是回忆,也是想象,但无论如何,这些壁上画作,都与墓主人的生命相关。尽管生命已逝,幽室已闭,它们惟一的观者,本应只是身处墓中的亡者而已。但千年百载,世变陵夷,因为种种机缘,墓葬被打开,壁画重见于世,生活在今天的生者,也得以通过这些壁画,去观看千载前逝去的死者的一生。
  本书的书名“观我生”,其意即是如此。苗子兮在纵横千载的数以千计的墓葬中,选取了十四座(铺)墓葬的壁画进行解读。能留下如此绚烂的壁画供自己的亡灵在死后周览,这些墓葬的主人在生前自然也非等闲之辈,然而他的生平事迹,或是散落于史册的角落,或是湮没于时间的尘埃,壁画反而比他们的名姓与事迹更加久长,也为他们早已被时间磨蚀得所剩无几的生命,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
  在苗子兮旁征博引的细微解读下,这些本来作为墓主人生命点缀的墓葬壁画,反而比墓主人漫漶不清的生平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他们生死与之的那个时代最直观的说明。壁画中那些侍女、庖夫、奴仆、士兵,原本只是墓主人的陪衬,却在作者细致地解读下,同样具有了鲜明的形象。他们身着的衣冠、手持的器具,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与工艺。壁画中的山水画作,原本很可能只是匠人按照粉本范式描绘的图像,却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爱好与审美。能够从中发现这些细节,需要的足够细致的双眼、足够缜密的心灵,以及足够宽广的思维,方可以为凝固死亡世界墙壁上的人物,编织出多姿多彩的生命故事。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美术史、图像史,更是一部生命史——生活在千百年前有名或无名的芸芸众生的生命,从被死亡禁锢的无尽静止中解放出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今天的生者面前。
  为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作者:唐宏峰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9月
  推荐语
  从画报图像、摄影术、西洋境,到万花筒、走马灯、幻灯,最终发展到电影,种种现代视觉技术从晚清开始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构成近代中国市民现代性体验的重要来源。如果说现代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视觉性的历史,那么,晚清国人的视觉世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发生线索。
  在《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里,唐宏峰透过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细读,尤其是对近代机械印刷图像与虚拟影像的考察,描绘并分析了中国视觉现代性的发生、演变,及其与晚清政治生态、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流通的互动关系。如书名所示,“透明”意味着最大化的可见性。因“透”而“明”的视觉装置既生产着晚清社会现实的形象,也划定了中国人的主体位置,在看与被看中,勾勒出近代中国人多样的主体样貌。
  视觉文化保罗万象,但作者凭借出色的史料驾驭能力与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完成了对包括《点石斋画报》、费正清当年在哈佛大学开设近代中国史课程所使用的大量幻灯片、鲁迅“幻灯片时间”相关的砍头图像等档案资料的开掘工作。本书使用的大量档案资料均为首次披露。无论从史料收集,还是理论思考层面,《透明》都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开辟出新的探索空间。
  一个独立且自我的灵魂
  《自说自画:李保田》
  作者:李保田
  版本:活字文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3月
  推荐语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宰相刘墉,让演员李保田的艺术形象为人们所熟知,但这恰恰是一次脱离于他本人的“超本色表演”。在《自说自话:李保田》一书中,以“老戏骨”形象定格于影视的李保田,从美术和文字的两个面向中,浮现出迥然于屏幕之内的“多元本色”,呈现出其对更深层次自我的探究和表达。
  消除了一切束缚之后,李保田在绘画、雕刻、剪纸中保留了自己坦真、率性,又洞明世事的独立气质,一如当年选择以“丑”行入戏。言在画外,画在言中,性格心理上的不甘寂寞,和对社会与人事的甘于寂寞,让李保田将绘画等艺术和文字视为一种出口。力透纸背的倔强倨傲,哀叹疯魔,铁嘴钢牙,让这位认真、投入、激动、有趣,却又时常悲愤、忧郁、苦闷、严肃的老头儿,展现出一种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豁然开朗的神采锋芒。这位闲暇时间游离于表演者状态之外的创作者,将“苦楚、彷徨、自哀、孤独和死亡”视为是生命底色的重要部分,而其也最终成就了作品斑驳的野蛮生长。书中佐以短短几页的自述人生,以及对诸多话题的嬉笑怒骂,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是一个独立且自我的灵魂。
  一部南宋墓葬考古研究的力作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作者:郑嘉励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推荐语
  提到古代墓葬,最受众人瞩目的,当属先秦三代堂堂皇皇的鼎彝礼器,汉代侯王的恢弘山陵、六朝隋唐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以及明清帝王的陵寝地宫。而南宋,作为一个偏安江南的王朝,这一时期的墓葬既缺乏那种堂皇的气派,也鲜少那种恢弘的丰姿,因此鲜少受到世人瞩目。一如长期从事南宋墓葬考古研究的学者郑嘉励所指出的那样,“长方形竖穴墓室,体量不大,若无新奇的随葬品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墓志出土,几乎别无所述”。但事实并非如此,自唐世崩塌,五代变乱,及至宋代,再到靖康南渡,其间整体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关键结点,便在南宋一朝,其影响一直延续之后元明清三朝,乃至于今天。
  郑嘉励的《读墓》正是这样一部探究南宋墓葬的考古学著作,它不仅是目前南宋墓葬考古研究领域惟一一部全面而系统的通识性著作,同时也是对那些轻视南宋墓葬考古研究者的一个响亮的答复。如果说史书笔乘记载的南宋时代,提供了一套留存至今的地上历史资料,那么南宋墓葬则为后世提供了一套地下的考古资料。本书的基本资料,是从南宋墓葬考古资料出发,但一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时期的考古关键之处,在于处理文献与考古之间的关系。考古的起点是实物遗存,常常存在碎片化和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文献则提供了一套成体系、有规则、深理入论的解读方式,两者之间既有相合相应之处,也常常出现龃龉抵牾之处。文献是理论,而考古则是实践,因此,常常会出现“这与书上写得不一样”的状况。如果仅仅将这种矛盾简单地归诸考古与文献之间的差异,那么就会错过深入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门径。
  两宋时代,正值一个社会世俗化的关键过程,昔日礼制的诸种规制,也深入民间。宋代士大夫撰写的各种家礼,被作为民间实践礼制的范本而得以普遍推广,体现出自上而下“以礼化俗”的努力。但另一方面,民间社会本身已经形成了某种的传统与习俗,同样具有强大的惯性与韧性。当自上而下的礼制与民间社会的传统习俗相接时,必然不会衔接顺畅,不免产生方凿圆枘之处。另一方面,南宋时代,北人南渡,即使是谨守礼法的世家大族,也不得不在改换地域后进行种种调适。起居生活要适应改变,墓葬更要因地制宜。透过南宋墓葬考古,我们能够看到这种社会整体变革中既有连续承继,又有断裂调适的一面。作者在书中着力分析的南宋墓葬,从墓葬的结构、布局、规划、营建、陪葬品的陈设、摆放,圹志碑铭的书写安置,无不体现出礼与俗,时与变在融合与拒斥之间的强大张力。
  诚如作者所言,地下世界是地上生活“变形的镜像”,但之所以是“变形的镜像”,正是因为那是生者为死者构思营造的世界,灌注了生者的理念、追求和向往,它并未完全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但正因为存在这种差异,才能让我们同时看到古人的理念与现实。也提示立足今天去探究历史的我们,在古今的相同与不同,变化与不变之间的界限究竟在何处。
  数码技术如何改变了摄影的语言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作者:顾铮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
  推荐语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迎来了现代性转型的重启。这40年间,中国当代摄影经过了怎样的探索?面对个体权利的不断苏醒,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摄影如何回应当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纪实摄影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改变摄影的语言?在《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中,顾铮显然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觉察与思考。
这些问题意识成为顾铮组织这部书的内在逻辑。除了研究者的身份,顾铮自身也是一位摄影师,他不仅是笔下摄影史的研究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与诸多摄影史写作相比,《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强调摄影实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擅于将摄影景观放置到艺术社会学的框架中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聚焦整体现象,下篇则注重个案分析,以求达到宏观与微观的平衡。顾铮归纳了中国当代摄影中的10个主题,包括都市景观、家庭与家族、摄影中的身体、对新闻的“再处理”、摄影与数码技术的关系等。13个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则展现了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他们通过摄影追求自主观看的权利,诞生了新的观看可能性。透过这本摄影史,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国摄影人追求摄影现代性的集体努力,这一转型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历程,才得以展开并趋向某种完成。
  为孩子构建故事的“容器”
  《你看见喜鹊了吗?》
  作者:戴芸 郁蓉
  版本:蒲蒲兰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2年10月
  推荐语
  在童书领域,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既是无数作者铺陈想象,为孩子构建故事的“容器”,也是传统文化向儿童普及的诸多尝试之一。于孩子而言,他们总要先有对古人的兴趣才能渐入古画的佳境,就是这种兴趣的引领才是向孩子讲述传统文化时最难把控之处。《你看见喜鹊了吗?》也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它画的是北宋汴河的熙熙攘攘,也借一只喜鹊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边的停留,试图勾勒幸福的模样。孩子们当然能体会抽象,但是他们更喜欢走进别人的“剧情”,尤其是这个“剧情”还需要带点儿探索精神。这本书巧妙地把握到这一点,它画了一个叫端儿的孩子,他在看见一只喜鹊后想到人们常说会有喜事发生,于是好奇地一路追逐喜鹊。端儿在汴河周围遇见了坐轿子的官老爷、忙碌的搬运工、势利的算命先生,还有禅修的高僧,看到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原来喜鹊只有一只,喜事却没有标准答案。
  这本书遵循古画和古书的阅览方式,选择经折装和竖排文字,却把从古至今“何为幸福”的终极之问摆在孩子和我们面前。从童年到成年,我们正是从问这个问题开始,逐渐放弃描摹别人的“剧情”,学会作答只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生试卷。
  -
  点击“”,即可进入“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售卖页面







阅读提示: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凝视与想象”单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凝视与想象”单元下载地址

上一本: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视野与方..
下一本: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对话与回..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