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现代文学馆 日期:2015-06-09 10:38:04
该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编,汇聚了两岸三地二十位当红作家如徐则臣、阿乙、笛安、蒋峰、郑小驴、童伟格、黄丽群等的中短篇代表作。
作者简介:
付秀莹,女,河北无极人。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多部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文学期刊。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多种选刊选载,收入多种选本、年鉴及排行榜。着有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中篇小说集《朱颜记》等。长篇小说“芳村系列”入选北京作家协会文学精品项目。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出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获翻译资助。曾获首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品奖、优秀编辑奖,首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蔡东,女,文学硕士,青年作家、评论家,现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文艺争鸣》《山花》《名作欣赏》《文艺报》等刊发表艺术随笔若干,在《人民文学》《收获付秀莹,女,河北无极人。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多部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文学期刊。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多种选刊选载,收入多种选本、年鉴及排行榜。着有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中篇小说集《朱颜记》等。长篇小说“芳村系列”入选北京作家协会文学精品项目。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出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获翻译资助。曾获首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品奖、优秀编辑奖,首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蔡东,女,文学硕士,青年作家、评论家,现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文艺争鸣》《山花》《名作欣赏》《文艺报》等刊发表艺术随笔若干,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天涯》《光明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小说若干,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名作欣赏》转载和入选年度选本,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木兰辞》。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着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居延》、《古斯特城堡》、《耶路撒冷》,散文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到世界去》,作品集《通往乌托邦的旅程》等。曾获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根据中篇小说《我们在北京相遇》改编的《北京你好》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第四届好莱坞AOF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University)做驻校作家,2010年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部分作品被译成德、韩、英、荷、日、蒙等语。曾在台湾出版长篇小说《夜火车》。
阿乙,原名艾国柱,1976年生于江西省瑞昌市。从事过警察、体育编辑、文学编辑等工作。现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当代》、《GRANTA》等刊物发表过小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春天在哪里》,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模范青年》,随笔集《寡人》。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联合文学》“20位40岁以下华文作家”,获得《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奖、蒲松龄小说奖、林斤澜小说奖。
笛安
生于1983年
毕业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硕士
作家/《文艺风赏》杂志主编
2010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
2003年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刊登于《收获》引发广泛关注。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告别天堂》,至今再版三次。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芙蓉如面柳如眉》
2009《龙城三部曲》第一部《西决》连载于《最小说》,随后出版,成为当年畅销书,截至2015年初,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在中国大陆总计销量近三百万册。
2014年11月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南方有令秧》,获得媒体与市场的双重肯定。被誉为“80后作家转型之作”。
由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杂志创刊于2010年末,2011年为双月刊,2012年正式改为月刊。作为国内唯一高端纯文学/文艺年轻态先锋刊物,创刊来以其对文学文艺的深度解读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平均月销量5万。
葛亮,文学博士,作家。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着有小说《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等,并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3年以新作《阿德与史蒂夫》再次获此荣誉。
蒋峰,1983年生人,现居北京,作家,编剧,人民文学奖获得者。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一,二,滑翔铁轨的时光》、《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淡蓝时光》、《恋爱宝典》、《为他准备的谋杀》、《白色流淌一片》;短篇小说集《我打电话的地方》、《才华是通行证》;影视作品《独刺》,原创中篇小说《我私人的林宝儿》影视版权及编剧。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青年文学奖(2006年)、南方传媒十佳长篇小说,《为他准备的谋杀》(2011年,虚构类图书)、人民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奖(2011年,《遗腹子》)、石碣崇焕人民文学奖年度中篇小说奖(2012年,《花园酒店》)、人民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2013年)、北京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3年,《六十号信箱》)、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2014年,《花园酒店》)。
甫跃辉,1984年6月生,云南保山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师从作家王安忆。小说见《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幼狮文艺》等刊。中短篇小说集《少年游》入选中国作协2011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刻舟记》、短篇小说集《动物园》、中篇小说集《鱼王》。有小说入选选刊、年选及《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等选本。先后获得《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第十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奖、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创作奖等。
郑小驴,本名郑朋,1986年出生湖南隆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签约制作家,鲁迅文学院15届高级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花城》《天涯》《山花》《芙蓉》《江南》《文艺风赏》《今天》等刊物发表小说作品一百万字。着有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痒》《少儿不宜》,长篇小说《西洲曲》等。曾获第5届毛泽东文学奖、26届湖南青年文学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奖、首届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上海文学新人佳作奖等。部分作品译介海外。入选潇湘晨报2013年度十大风尚文艺人(文学类),入围腾讯年度新锐作家(2013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2013)。
吕志鹏,1978年生于澳门。200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三十多篇。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亚洲华文作家协会成员、澳门写作学会副理事长。个人曾获得澳门五月诗社新诗赛优异奖、第三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十二届澳门艺术节征文赛公开组冠军、全澳公务员阅读心得征文赛冠军、第七届澳门文学奖戏剧组亚军、散文组优秀奖及诗歌组优秀奖、第八届澳门文学奖散文组亚军、新诗组亚军、戏剧组亚军及小说组优秀奖、第九届澳门文学奖新诗组优秀奖及散文组优秀奖、第二届澳门中篇小说首奖、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优秀奖及第四届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佳作奖。出版有《异宝》(小说)、《在迷失国度下被遗忘了的自白录》(小说)、《黑白之间》(诗集)、《澳门中文新诗发展史研究1938~2008》(专题研究)、《甲子之路──<澳门学生>文学作品选辑》(作品选集)等十多种。
台湾作家最新简介
◆朱宥勋
1988年生,清华大学台文所硕士班毕业。曾获林荣三文学奖、国艺会创作补助、全国学生文学奖、台积电青年文学奖等。2013年起,与友人共同创办电子书评杂志《秘密读者》。曾与黄崇凯合编《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著有短篇小说集《误递》,长篇小说《垩观》《暗影》,评论集《学校不敢教的小说》。
◆伊格言
1977年生,台湾大学心理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肄业,淡江大学中文硕士。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林荣三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曼氏亚洲文学奖(TheManAsianLiteraryPrize)入围、欧康纳国际小说奖(FrankO'ConnorInternationalShortStoryAward)入围等。著有短篇小说集《瓮中人》《拜访糖果阿姨》,长篇小说《噬梦人》《零地点GroundZero》,诗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评论集《幻事录:伊格言的现代小说经典十六讲》。
◆言叔夏
1982年生,东华大学中文系、政治大学台文所博士班毕业。现为静宜大学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曾发表小说《辩术之城》《K计划》等,在Waterfall、《幼狮文艺》等杂志进行小说创作。
◆神小风
1984年生,本名许俐葳,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林荣三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背对背活下去》《少女核》,散文集《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等。
◆许正平
1975年生,中山大学中文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所戏剧创作组硕士毕业。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台湾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烟火旅馆》,短篇小说集《少女之夜》,电影剧本《盛夏光年》,长篇小说《爱情生活》,与许正平、吴明伦、蔡明璇合著《阮剧团2013剧本农场剧作选》。
◆陈栢青
1983生,台湾大学台文所硕士班毕业。曾获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曾以笔名“叶覆鹿”出版长篇小说《小城市》,并获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银奖。
◆童伟格
1977年生,台湾大学外文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毕业。为2013年爱荷华国际作家工作坊的访问作家,曾获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大奖、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参奖、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王考》,长篇小说《无伤时代》《西北雨》,舞台剧本《小事》,评论集《童话故事》。
◆黄崇凯
1981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毕业。曾获台北文学奖、耕莘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吴浊流文艺奖、国艺会创作补助等。曾与朱宥勋合编《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著有短篇小说集《靴子腿》,长篇小说《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坏掉的人》《黄色小说》,《黄色小说》并获2014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黄丽群
1979年生,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曾获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短篇小说首奖、林荣三文学奖短篇小说二奖(首奖从缺)。著有小说集《海边的房间》、散文集《背后歌》《感觉有点奢侈的事》,与郭英声合著《寂境:看见郭英声》。
◆杨富闵
1987年生,台南人,目前就读台湾大学台文所博士班,曾获2010博客来年度新秀作家、第五届林荣三文学奖小说首奖、2013台湾文学年鉴焦点人物,入围2011、2014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写作《中国时报》“三少四壮”、《印刻文学生活志》“好野人志”、《自由时报》“斗闹热”专栏,作品选入多种选集。出版小说《花甲男孩》、散文集《解严后台湾囝仔心灵小史》《休书──我的台南户外写作生活》。
目录:
烟许正平
小店吕志鹏
康老师的录音带朱宥勋
革命前夕伊格言
虎狼阿乙
辩术之城言叔夏
城市导游陈栢青
暝那会这呢长杨富闵
普通话甫跃辉
赞美诗郑小驴
铁道迷神小风
祁家庄徐则臣
胡不归笛安
试菜黄丽群一种蛾眉付秀莹
烟许正平
小店吕志鹏
康老师的录音带朱宥勋
革命前夕伊格言
虎狼阿乙
辩术之城言叔夏
城市导游陈栢青
暝那会这呢长杨富闵
普通话甫跃辉
赞美诗郑小驴
铁道迷神小风
祁家庄徐则臣
胡不归笛安
试菜黄丽群
沙也加黄崇凯
孩子童伟格 前言序
日趋深入的两岸青年作家交流与对话
吴义勤
2011年起,台湾《文讯》杂志社与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台办公室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两岸青年文学会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和协议,该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旨在打造两岸青年作家深度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作为推动文学交流的一部分,每届会议还将推出与会作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品集”的形式予以集中展示。
这本《两岸新锐作家精品集》收录的是即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共计二十篇。这些作家大多是“70后”“80后”,是两序
日趋深入的两岸青年作家交流与对话
吴义勤
2011年起,台湾《文讯》杂志社与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台办公室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两岸青年文学会议”,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和协议,该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旨在打造两岸青年作家深度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作为推动文学交流的一部分,每届会议还将推出与会作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品集”的形式予以集中展示。
这本《两岸新锐作家精品集》收录的是即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共计二十篇。这些作家大多是“70后”“80后”,是两岸文学发展的新锐力量,他们的创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了当下两岸青年创作的文学风貌和艺术水准。
从创作主题来看,两岸青年作家视野开阔,各类文学母题均有涉猎。相对而言,大陆作家更热衷于“宏大叙事”,对革命、历史、民族、乡土等主题兴趣更浓。付秀莹《一种蛾眉》继续她的“农村叙事”,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承载了厚重乡土文明的农村,通过对香罗、翠台、根来等农民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农耕文化的丰富与独特。阿乙《虎狼》通过对一个瞎子算命的“侦探式”解密,再现一个自闭自足小县城的特殊生态。甫跃辉《普通话》对农村大学生顾零洲与家族亲人关系的描写,揭示出这个群体如“孤零”小“舟”一样的生存真相,也将新一代农村大学生与农村之间欲走还留、欲说还休、剪不断理更乱的微妙情感清晰呈现出来。徐则臣《祁家庄》以一个打工仔回家奔丧的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农村基层特殊的政治生态。在这个法治意识淡薄的“偏远”地带,一切正面的与负面的风气都在野蛮生长。葛亮《青衣》中的言秋凰则以自身坎坷的人生历程和动荡的戏子生涯再现命运的吊诡与时代风云下个体生存的“步步惊心”。与大陆作家相比,台湾的年轻作家更多关注不同群体的精神世界,从小处切入,探讨人与生活的“大”主题。许正平《烟》通过对两个青年多年来的嫖妓经历的叙述,再现了青年人隐秘的成长疼痛与心灵迷茫。黄崇凯《沙也加》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女优群体,通过对沙也加情感经历与成长经历的讲述再现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灵世界,虽然话题敏感,但黄崇凯冷峻节制的叙述却能成功将读者引入一个“形而上”的思索状态,而非一个“形而下”的欲望世界。神小风《铁道迷》以一群对铁道和火车有特殊兴趣的群体为叙述对象。作家笔下,这虽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信仰,或许他们的生活才更接近于生命的本真。吕正鹏《小店》写一个百年老店的兴衰史,尽管只是截取了当下一个较短的时段,但历史的苍凉感仍然如轻烟般被缕缕带出,令人感喟的是人类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在以新的精神内容颠覆着上一代人的信仰,代际之间不仅有继承更有革新。
从叙事风格来看,两岸青年作家也是各有特点、各具韵味。相对而言,大陆作家的叙事更为朴实,故事讲述更追求脉络的清晰与情节的逻辑,更善于通过故事来打动人。笛安《胡不归》叙述一个长寿老人的“老年”状态,尽管其中虚构了“死神”的形象,并使之开“口”说话,但对长寿老人精神状态的朴实呈现成功冲抵了这一虚构所带来的荒诞感,让人深刻体悟到在这个悠长悠长的“老年”时光里竟也深藏着那么多的微澜,留恋与绝望、求生与赴死交织往复。郑小驴《赞美诗》对“巨眼”少年的描写像一把利刃刺得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他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自卑又自尊的残疾人的眼里,一切都那么的脆弱易碎,尤其是在“美”的事物面前,他无助而哀怨,最后的毁灭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在这个文本中,郑小驴的叙事唯美而不放纵,凄婉中又透着厚重的现实感。蒋峰《遗腹子》通过两个故事讲述一个苦难家庭两代人的悲剧,结构设计富有新意,在来回切换的时空中,个体命运的悲怆感如雾气般在小说中慢慢升腾,并在结尾处完成覆盖,犹如一张巨大的网,将渺小的受难者彻底包围。蔡东《通天桥》聚焦拆迁与被拆迁的底层世界,桥的两边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阶层和世界,在利益的争夺中,强势的地产开发商通过在通天桥上竖起的一堵墙,成功瓦解了自己的对手,对于苦难的底层民众而言,通天桥无法“通天”,而是连接着沉重的现实。与大陆小说家朴素简洁的笔法不同,台湾作家的小说更注重叙述本身和结构的设计。童伟格《孩子》从一则通知母亲死亡消息的电话开始,沿着“我”的回忆之路,讲述过往的人生时光,那些交错的往事,如镜头般浮现,颇具蒙太奇色彩。黄丽群《试菜》则“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切口进入,探讨了母爱的复杂内涵。伊格言《革命前夕》巧妙地通过对切·格瓦拉的“复活”切入了宽厚的历史,并通过格瓦拉的眼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起互相审视的纽带,在这种审视中,许多历史被解构同时又被重新建构,这是属于伊格言的“再历史化”过程。
两岸青年作家在创作主题和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学个性、审美趣味,这恰恰证明了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中国文学的无限丰富性。从文学史的视角来看,两岸文学正在成为彼此的参照与互补,它们以各自的独特性建构着自身的文学价值,也在日趋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中一步步汇入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期待,经由这样富有深度的交流与对话,两岸文学的未来会更美好,两岸文学的天空会更靓丽,两岸文学的花朵与果实会更丰美。
是为序。
2015年春于长安虎狼
阿乙
我像一名隐身人出现在研测所门前。我的脚步夹杂在一群迁徙归来的人的脚步当中。为首者拉着拉杆箱,固定脚轮在鹅卵石上滚动,自北向南,穿巷而过。五点过后,天色每隔几分钟就变黑一大块。他们一个个穿得像牦牛那样隆重,以抵御故乡那著名的湿冷。我悄悄停在研测所门前。只有它还有生意。鱼先生与一位缩着脖子的妇女坐在取暖器前,翻来覆去地晾晒手掌。“是啊是啊是啊。”他们极为亲热地回应着对方的话。
之所以叫鱼,是因为他的脑袋长得像鱼头。因为双颌前突畸形(龅牙)及鼻梁骨凹陷,嘴唇成为他头部最突出的部位。勉强闭口时,下唇下方与颏部之间便有明显的软组织隆起。在上唇两侧各有一根长须,与鲤鱼较像。
鱼的这种流线型构造便于其在水中快速持久游泳。鱼先生一年四季几乎都像乌龟那样伸着颈部,使脑袋及处于脑袋最前端的唇齿游离于身体之外,似乎也反映着一种进化的力量。自从那扇光明的门被永远关上之后,他便充满探听与倾吐的欲望。他是如此渴望获取外界的信息、如此渴望与外界发生交流,他不停地侧过脑袋倾听,不停地问问题、笑及讨好对方。为招待来客,他置办出两条长板凳,每条可坐下四人(尽管在一些顾客看来,算命应该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当我悄无声息地走进去时,那穿着茄紫色羽绒服的妇女无声地转过脑袋,朝我看来。我后边跟着一位穿槐黄色呢子大衣的妇女。这个时机比较好。后进来的以为我是里边的,里边的以为我是外边一起进来的。我几乎和来者同时坐下去。她坐向南边那条板凳,与先来的妇女坐在一起,鱼先生轻轻转动取暖器,使后来者也能得到暖光的泽被。圆形的反射罩发出炫目的光芒,像向日葵一样,总是朝向来者。我坐在东边那条板凳上。后来者略微不安地看了我一眼。我又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我想她是这么想的,她转过头向鱼先生报出生辰八字,这没什么不妥。我尽量让呼吸平稳。我可是堂而皇之地让自己藏在他三尺之内啊,都闻得见他裤裆里烘干的臊味。
他信口开河地说起来。和以前在这条街(东街)北口看见的他一样,只不过手中少了一把二胡。以前他们瞎子一字排开坐在墙根,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待顾客。现在他们都在靠南口这边租下门面,自立门户。鱼先生的叫袁天罡研测所。室内只有一块电表、一根挂起的秤、一台饮水机及一只快到点时发条就会抽搐作响的座钟。北风沿着巷子一路吹来,吹进屋内,我有些倦意。他尽在胡诌啊。我回头看了眼,街道更显孤寒,对面卖袜子的女子,跺脚如鹤。很久才跺一下,一直提着那条腿,然后找个机会再跺下去。我转回头来时,猛然看见他整张脸对着我。我差点站起来。他的两只没用的、蜡白色的眼球正盯向我,脑袋轻微摇晃。我被那双眼睛所呈现出的完全的空洞吓坏了,就是在这空洞中藏着极大的愤懑:我不希望有人偷偷出现在身边,捉弄我,真不希望。她们跟着来看我。我努力使自己相信也使他相信,这只是瞎子常有的自我惊扰,他们经常会以极有把握的姿态做出漫无目的的攻击。我可是一点声儿也没出啊。我屏住呼吸,等待他慢慢安心下去。然后就在我也跟着安心下去——他松弛下来继续和穿呢子大衣的女人说话——时,他忽又转过头来,对我露出极为怪异甚至是嘲弄的一笑。我脸色红透了,尽管他什么也看不见。
我低估了一名领主保卫其领地的警觉性,同时也低估了一名瞽者在感知方面的异能。也许骑行人路过时像燕子一样擦掠而去的影子也能使他心惊(我在师专时的哲学讲师曾反复宣扬“影子是有质量的”——“存在即为质量,比如影子、光”。然而我相信,敏锐的瞽者确能察觉到那短暂经过的阴凉,捕捉到气流的细微变化),更何况我还是带着一身的味道进来。长途旅行的味道深藏于我的头发、外衣以及手套内,无法甩脱。她们说话时是朝着他的,然而,只要有一两次是朝向我(特别是说到紧要处时),便足以使他确信:这里存在一个人,一个让她们不安的代表无神论的年轻人。他可是终日坐在这里,嗅觉、听觉、触觉被切得四四方方,像篱笆一样扎在他租下来的面积里。从前我听说,一些神奇的瞎子,拥有比常人更强的发现事态的能力。他们仅仅因为听见十几米外的路人停下咯噔咯噔的脚步声便判定自己身后有一位犹疑的陌生人。他们转过身来,在对方向自己打招呼前,向对方打招呼。
我们总是忘记这一点。
鱼先生继续其无耻的演说。对他而言,只需张开口袋,那因轻信而总是迫不及待出卖自己的穿呢子大衣的妇女便会自己跳进来。这样年纪的女子总是算命先生、魔术师、感情骗子最好下手的对象。我只认真听了一会儿,便昏昏沉沉(他的语调里有着某种滑稽的音乐性,使人的意志瘫痪,催人入眠)。在我看来,他的表演实在是有点肆无忌惮:
起先,
念一段口诀:
□□□□□□□
□□□□□□□(押韵)
其次,
解说口诀,说模棱两可之话(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察言观色,旁敲侧击。
第三,
等待对方透露信息,仿佛在A或B间做二选一。
第四,
坚定批断。对方如透露更多信息,则大声抢白,将结论据为己有。
如此反复,
算过对方现在的年龄后,处处批断,有若法官逐条宣判。
在鱼先生说出“我们不妨将计就计”的话时,我忍不住嗤之以鼻。然而还是挡不住两位妇女交相称赞他的神奇。她们总是将自己告诉对方的误会为对方告诉自己的。是啊是啊是啊。她们和他热切地回应,这种忙不迭的热忱与全然沉浸其中的兴奋,就像是在内院听见阔别多年的亲姑来访。这会儿,那返乡队伍中的落伍者经过研测所,对我说:“待这里做什么呢?”
“待这里听一下子。”
(有时逛商店,店主亲切地走过来,问我看中哪件,我也会散漫地说:“只是在这里看一下子。”)
“别晚了。”
他快步走了,带着赶不上车的焦灼。天在数分钟后黑完。两位妇女先后起身。鱼先生跟着起身,全身心地笑着。“是一张二十的。”穿呢子大衣的妇女说。鱼先生谦卑地接过去,取出五元来,找给对方。她们一走,我就像失去庇护,也要走掉。这时,借着取暖器投射出的光芒,我在盲人脸上看见我们常人常有的滔滔不绝之后无法自处的尴尬。我何以如此之饶舌啊,我想他的心灵此时空空荡荡。然后是残存的略带羞惭的笑永恒褪去——像一朵铁花残酷地收拢——取而代之的是极为深刻、尖利的冷漠。戏散了,舞台空了。他摸着钱上的盲文,将它折好,缓缓塞向裤腰处的暗兜。又捏捏那里的厚度。然后站在那里,掐起手指来。我准备像进来那样,悄无声息地出去,听见他说:
“你爷爷是不是艾政加?”
我双腿一抖。心脏出现失重感,就像有一个衬垫的东西等在它每次跳落的地方而这一次那东西不见了。内心再没有比现在这样更慌乱的了。最深的恐惧在身体内生根发芽。我的爷爷是艾政加、父亲是艾宏松、我叫艾国柱。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跟着往外走,冷漠无情的脚步声在我身后探索。我走到巷道。“你应当——”听到他要说下去,我跑起来。跑到罗湖停车场时,我呕出一口水。开往我出生地的中巴车此时正好发动起来。他们都说我的头发全然湿透,像淋了一场雨。我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我跟那两位妇女没有任何关系。中途没有人过去提醒他我是谁。事先也不可能有人会去提醒我要来。这是我第一次靠近他。我外出十一年。我是藏身于此县四十余万人口里的一位。我只是和一位熟人(我相信他和他之间也从不曾交流)说过一句话。这么多人,这么多条鱼,缘何他对我一击即中?我趁着他没说出什么(“你应当——”)便跑掉,我相信爷爷当初就是这样一下掉进他们圈套的。
爷爷曾是一名干部,手头辖有40.47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他的部属正义凛然地审查那些眼神与语词均游移不定的江湖术士时,他由着好奇,去翻阅那些缴获的书籍。对他们,他的态度是轻蔑的。正如多年以后,已是中学生的我,对在抄来的命书上做笔记的爷爷,态度是轻狂的。我斜眼看着这在迷途上一去不返的亲人,既憎恶又同情。对他的训斥总是令我疲倦不堪。“你难道不知道这只是一场把戏吗?”我说。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算命只是一种魔术,它有悖于诚实。根据一篇文章的说法,魔术的关键是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走,然后利用他们的“未注意目盲”(inattentionalblindness)动手脚。命书便是障眼法,是魔术师口中吹出的仙气,真实的则是六术:审、敲、打、千、隆、卖;是对你底细隐私的疯狂扒窃。而我的爷爷却沉浸在对命书的的钻研之中不能自拔,到最后,人家终于不堪其扰,说:这就是骗人的,一套套都是骗人的。他在愕然之余,愤怒地说,你不肯告诉也就算了,何故如此。主动与对方绝交。爷爷因痴信走向疯癫,死于狂躁。因为他悲剧的生涯以及我们命运上相应的波动(我们跟随他从城镇人家变回为农户),我们认为,那些神秘社会的人为他设了一个局,苦心孤诣,步步为营,在做很多铺垫后,依左宗棠“缓进速战”之兵法,毕其功于一役,擒捉住爷爷。
“这怎么是把戏呢?”爷爷困窘地为自己申辩,“这件事根本没办法用巧合来解释。”
今天,让我全身像是爬满毛虫的也正是这一句话。我曾设想过算命先生的猎杀,以为它像斗牛,有漫长的过程(引逗、穿刺、上花镖等),我自信能及时抽身,然而就在这自然放松之时,他猛然出现,一击即中,以带钩利剑刺穿我的颈项。我为它可怕的精准颤抖不止。当中巴车驶到那有如闪着微弱火光的坟丘的村庄并就此熄火时,我接过拉杆箱,跌跌撞撞下车,三步一回头,朝家中走去。我生怕穿着布鞋的鱼先生出现在后头(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明与黑暗,也许在我们的黑暗中他反而能健步如飞)。在关上家门前,我还对着虚空般的黑暗默默看了好一会儿,直到确信什么也没有。母亲找来干毛巾,塞向我湿透的背部。“都这么大了,还不会照顾自己。”她说。她的个子仍然是那么矮小,动作仍然是那么粗暴、有力。只是我知道,在她的脸上,早已出现像橙皮那样的腐烂斑痕。
有那么几小时,我陷入可怕的狂躁中。我越是知道它的危害——我的爷爷因为过度思考,长久失眠,时常像失控的水龙头那样将食物喷射在床上并最终死于脑溢血——便越是控制不住身陷其中。我仿佛离答案很近,只要找到一根合适的草茎,便足以捅破那层窗户纸,然而到头来却还是一无所获。为何啊,我在漆黑的夜里坐起来,想去县城找那个人,掐住他的脖子,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我的脑子里缠满铁丝。最终我是依靠对自己的严厉命令才睡着的。不要成为神奇的牺牲品,我说,不要。
大清老早,我找到司机与昨日提醒我早点赶车的堂兄,他们均否认自己与鱼先生认识。然而就在此时,我却觉得事情再简单不过。仿佛,那太阳的光芒一来到田野上,人们的心智与理性便恢复了,整整一夜扑打在身上的器物与声响——那虚张声势的东西——便都不复存在,而他也变成一位伎俩败露的老头儿,窝在角落瑟瑟发抖了。“有一句话就够了。”我的堂叔艾宏仁说。他在村小学教数学,当它被撤销时他调往乡中心小学,然后又在它恢复时归来。他翻出1989年出版的县志,在第446页,列有敝县方言的分区:
县城官话区:湓城、桂林
乡村官话区:北乡八乡镇-武蛟、白杨、流庄、码头、南阳、夏畈、横立山、黄金;西乡九乡镇-高丰、洪下、大德山、洪岭、九源、范镇、青山、横港、峨眉
西北赣语区:花园、肇陈、洪一
西南赣语区:和平、乐园、南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