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


作者:陈艳敏  日期:2014-08-22 20:51:00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围绕“书与城”展开的读书随笔。全书分为“书与城”“城与我”两部分,通过萃取众多现当代知名作家羁旅作品中的精华,以及作者穿梭于多个城市的亲身感受,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人文景致和文化内涵。
  本书内所涉及图书多为著名作家、学者和出版人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作者包括沈从文、汪曾祺、王安忆、叶兆言、木心、蒋勋、舒国治、钱理群、陈平原等,字里行间渗透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
  “总有一些城市、一些地方连接着我们的记忆,根植在我们的心中,独特的经历和过往赋予这些地方不可取代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一座城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是和这座城市里许许多多美好的人和事,以及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构成生命鲜活而生动的内容。——陈艳敏”
  作者简介:
  陈艳敏,中国电子报社副总编。中国新闻学院文学学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硕士,曾获全国“韬奋新苗奖”。历任教师、电视播音员、记者、编导等职,曾在北京外企在线开辟人物访谈专栏,著有专访集《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面对面》和《与22位跨国企业销售总监面对面》。热爱文学写作,在《中国青年报》、《每日新报》读书栏目、《中国之翼》、新华网副刊频道等有随笔作品发表。同时修习国画。
  目录:
  序1第一辑:书与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汪曾祺《汪曾祺游记选集》3
  悠闲的文人性情--读汪曾祺《西山客话》10
  故乡,生命的源头和起点--读沈从文等《故乡》13
  家的记忆,生命的河--读陈子善《河》19
  回味名家笔下的老济南--读刘书龙、管萍《名家笔下的老济南》25
  上海声色--读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30
  上海的文化脉络--读俞天白《哈罗,上海》38
  平坦人生和世间百态--读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40
  梦回北京--读姜德明《梦回北京》43
  为什么是北京--读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51
  漫谈北京--读钱理群、陈平原等《北京读本》59
  南京的精气神--读叶兆言《南京人》67
  生于斯,长于斯--读叶曙明《广州往事》77
  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读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80
  西藏,冥定的吸引--读温普林《苦修者的圣地》84序1第一辑:书与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汪曾祺《汪曾祺游记选集》3
  悠闲的文人性情--读汪曾祺《西山客话》10
  故乡,生命的源头和起点--读沈从文等《故乡》13
  家的记忆,生命的河--读陈子善《河》19
  回味名家笔下的老济南--读刘书龙、管萍《名家笔下的老济南》25
  上海声色--读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30
  上海的文化脉络--读俞天白《哈罗,上海》38
  平坦人生和世间百态--读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40
  梦回北京--读姜德明《梦回北京》43
  为什么是北京--读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51
  漫谈北京--读钱理群、陈平原等《北京读本》59
  南京的精气神--读叶兆言《南京人》67
  生于斯,长于斯--读叶曙明《广州往事》77
  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读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80
  西藏,冥定的吸引--读温普林《苦修者的圣地》84
  写不完的情思--读阿成等《一个人和一座城市》87
  漂泊与回归--读胡明刚、史壹可《北漂者心声》91
  设身处地的参与--读闾丘露薇《无"薇"不至》97
  任性的游逛--读舒国治《理想的下午》100
  纯净的小欢乐--读王盛弘《十三座城市》105
  慢慢走,慢慢度--读王盛弘《慢慢走》114
  从台北到台南--读江弱水《陆客台湾》118
  岛民的自在与自得--读蒋勋等《行走台湾》120
  驻地记者的高效与亢奋--读伊乐《行走台湾》127
  台湾的三教九流--读方刚《你不知道的台湾地·事·人》129
  走马观花--读陈平原《走马观花》131
  那时风物--读陈益民《古风犹存》135
  旅行的意义--读胡晴舫的《旅人》141
  扎根于生命深处的记忆--读张炜《旅行笔记》144
  旅居,构成人生大半的风景--读马森《旅者的心情》147
  巴黎,寻找大师的足迹--读高远《情怀巴黎》149
  日本,"那一刻"的哲思与感触--读赵鑫珊《寻道之旅》153
  第二辑:城与我理想的旅行161
  旅行,是一种引诱163
  诗和远方165
  我行我素的行走的乐趣167
  北京是我家169
  海淀,我的家173
  记忆中的日坛175
  老街随想179
  黄河旧事181
  济南潇洒胜江南186
  泉与城:再游济南护城河190
  浪漫青岛193
  上海印象196
  广州印象199
  三亚印象201
  丽江印象204
  重庆印象207
  沈阳印象210
  延安印象212
  福州随笔217
  杭州邂逅221
  感受贵阳225
  唐山229
  湖与黄石233
  来到柳州238
  二分无赖是扬州241
  "天下第一村"--淄博周村旱码头247
  "黄河第一城"--兰州250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254
  内蒙行259
  感受台北278
  诗意新竹302
  台湾之行305
  印象东京311
  鹿儿岛314
  福冈317
  长滩回望320
  后记323迷人的抗争--序陈艳敏"书文化"系列丛书
  "读图时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开始的。出版之始,意气洋洋的出版者,充满了把握大众文化发展先机的自豪。应该说,在转型的中国,在不断寻觅与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的中国,"读图时代"的提出确是具有挑战的一笔。当然,如同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大众文化批判"和"大众文化辩诬"之争至今不衰一样,在中国,纷争也渐渐由此发展起来。话题早已由"读图时代"扯到了"影视时代""电玩时代"以及许许多多高新科技产品"攻城略地"的现实……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传递出更多的不安--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娱乐至死"风潮,从电视、网络文化的繁盛对经典阅读的挤压,从文字阅读的失缺而导致的人类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没……几乎所有曾经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现过的预言,似乎已毫厘无失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着。我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甚至对电视、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意。且不说传媒的进步无不意味着民主的进程。单就人的文化权利而言,那些健康无害的、娱乐身心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社会风气的引导、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铸造,功不可没。但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公交车里,手不释卷的中国人,还曾成为外国记者艳羡的风景,三十年后,公交车上、餐桌前,竟已幻化出一个个沉湎于iPad或手机短信、微信的身影。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日本电车上看到的一幕:飘挂于车厢的漫画,车厢里的站客们,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那些漫画,时不时发出傻傻的笑声……当时就想,天天浸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世界讥讽你们成了"经济动物"!看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只看拥塞在名品店里一掷千金、颐指气使的"土豪"们,不能只看蜂拥于旅游景点,高声大嗓、举止无忌的游客,也不能因为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涂刻,使我们对本民族素质的评价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但我们真的不能不为本民族越来越少的读书量而惭愧。"浅阅读"的流行,使我们不能不对本民族精神风骨、情感深度和审美格调的前景,抱以更多的忧虑。这就是当陈艳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令我吃惊,又使我倍感欣慰的原因。一位"痴书"之人,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些感悟,并不深奥,但欢喜由衷。我注意到,从1998年9月读加缪的《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到2014年2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读书随笔的结集出版,这中间竟有着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艳敏女士始终在坚持阅读,并不间断地把它写成文字。阅读和写作时那种"心怀欢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们的。使我们沉迷的,还有她多年读书养成的思考特色,这些构成了一个阅读者和言说者的个性魅力--她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经过了时间滴注和书籍熏染的迷人气息,在浮躁的当下,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吸引更多人成为读书之人、迷书之人。对熙熙攘攘的当下,可谓之"迷人的抗争"。"书话"之体自古有之,辑选有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唐弢等人的近代书话丛书,也曾读过。"书话"与"书评""读书随笔",虽有内容的交叉,但在文体上还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更具书卷气和考据风格,后者则更重思想的阐发、情感的共鸣,触类旁通的感喟。"读书随笔"类的书籍,近年时有所见,但成如此规模者并不多。我很欣赏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这套"书文化"系列丛书时,对大众文化时代阅读心理的关照。它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好书对人类精神滋养的不同角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质。从总的格局不难看出,出版者既吸收了当下文化界思想论辩的成果,追求丛书的品位,又保持着此前早已呈现的对大众阅读的尊重。这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思想的活跃与论争,无论对论争的哪一方,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裨益的。是为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任性的游逛--读舒国治《理想的下午》
  无数个理想的下午,揣着这本传说中的《理想的下午》,却一个字也没读。很多时候有读书的意念,也有读书的环境,却无读书的心情,这种状态自去年年末开始已持续有两个月了,今天等咪宝上课的工夫终于静下心来,一口气将它读完。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封面上说,《理想的下午》是"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但我感觉更多地是关于旅行,遵循自我心愿的自由简单的旅行,不讲究吃,不讲究住,不讲究交通工具,正如作者所说:"若能不挑剔周遭其实比较健康,也比较容易获得快乐。事实上,挑剔是逐渐学来的,是文明化的一种现象,甚至是文明进展中自然易于生出的势力习惯。"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始终不予停留,始终在路上--事实上又并非真的在路上,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穿梭,更像是精神的漫游,无论是在纽约,在巴黎,在北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他都有自己的主张,那份主张是个性的,也是散漫的,他将这份散漫归结于他所成长的那个"散漫的佳美年代",他说,"我们出生于一个逸放的时代,我们成长于一个闲散的社会","我爱我的年代和我那社会"。这不禁使我想起自己成长的那个同样"逸放",同样"闲散"的社会,难道那真的是培育心性深处自由散漫情结的原始的土壤吗?那样的社会于当今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更应感谢。我喜欢他对城市的描述,或接纳,或抵触,都是个性化的--的确,每一个城市在你踏上去的刹那都会留下一个或模糊或清晰的印象,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品格和气质秉性,它们就在那,但又无时无刻不与那里的旅行者作着呼应,是接受还是拒绝,彼此的吸引和选择常常是在刹那间的。因为工作或旅游的关系,也去到一些城市,留下一些印象,这些印象或由天时地利促成,或受彼时际遇影响,但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大多可从头脑中搜索到一个词语去大致概括,比如在我的直观印象里,上海洋化,北京大气,天津淳朴,济南温厚,石家庄平实,青岛浪漫,曲阜传统,广州现代,南京沧桑,长沙轻浮,日照冷清,昆明亮丽,三亚舒展,重庆麻辣,丽江柔软,宁波商业,贵阳润泽,承德敦厚,唐山悲凉,沈阳平凡,深圳冷漠也许这些城市实际能够变出百千种情态,但在我去的那一刻的印象里,它们就是那样的。我也喜欢他写的咖啡馆,也许咖啡馆是最能将旅行者的那一份闲情抒发到极致的地方。我同意他的说法,喜欢去咖啡馆的人常常会有一两处较为投缘的咖啡馆,在那里,他是最舒服的。而作者却会为了一个突然的想法,一个人跑到"台湾最远的咖啡馆"去喝一杯咖啡,而支撑他的,或许就是他在书的最后陈述的理念:"人要任性,任性,任性不任性的人,怎么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接近"人烟"又保有自由的理想的下午,也曾拥有很多关于旅行的美好记忆,而舒国治说,"记忆,使人一直策想新的旅行"。是的,春节刚过,我又已经在翻看日历,策划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下下下一个假日的旅行了。(《理想的下午》,舒国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10月第7次)
  纯净的小欢乐--读王盛弘《十三座城市》
  一从万寿路27号院出来,被阳光照耀着,突然就有了一种想读书的冲动,想到自己的包里还揣着一本王盛弘的《十三座城市》,只差找到一个安心阅读的地方了。然而记忆所及,似乎附近并无这么一个去处。阳光下漫无目的地走,心中的期待并未停止。路过蛋糕店,犹豫了一下,但那里的氛围似乎有些仓促。没有咖啡馆,没有肯德基,没有麦当劳直到走到这家银行前。坐在等候叫号的人群的最后排,竟然有了一种沾沾自喜的愉快。凑巧的是,《十三座城市》又是如此可心的一本书,字里行间都透着生活纯净的小欢乐。王盛弘,这位台湾小哥儿,在他游历的城市选取的都是不起眼的小视角,但在这样的视角里,却有着温馨鲜活的情愫,如旷野或庭院之中悄然开放的小花,目之所及,热热的,暖暖的。在这份温热里,又有着一点天真的可爱。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一个下午同时沐浴在秋日的暖阳里,契合得竟如此完美。"请385号顾客到柜台办理""请432号顾客……"耳边不时地传来广播的叫号声,以及身边变换着的人们的交谈声,但这声音、这嘈杂于那一刻却显得如此亲切和动人,像极了王盛弘初到上海,对于上海满街的汽车喇叭声由不习惯到第二日的欣然适应,在好心情的催化下,"一时我突然感觉到,这些那些喇叭声,其实是这个城市突变出的一种新语言,它们不只催促和急躁,也有关爱与寒暄,说着小心点啊你好吗之类的话"。这难道不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吗?而在我的身体里,也分明有着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偷偷地笑着,笑着此时抬头,发现坐在我前面的那些人几乎已经走光了,大概银行也该关门了吧?带着一丝微笑、一点不为人知的小满足、小愉悦,以及一丝丝的不情愿,我合上书本,起身离开。二在这十三座城市里,没有一丝的沉重,是啊,为什么要沉重呢?读着这些文字的此时,我沉浸于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他的着重点似乎不在旅行,没有对名胜古迹的描写刻画,没有对历史的追溯纠缠,有的可能就是对人对事的点滴感触,以及触景生情,偶尔对往事闪回般的重温与缅怀,但即便如此也是淡淡的,浅浅的,思绪如梦幻般飘然而至,又如梦幻般飘然离开,给人的感觉轻盈,单纯。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几年里,我耽迷于生活在他方的细节,述说,书写"。有时候,他会脱离人群,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作逍遥的漫游。巴厘岛的"这一日,同伙结伴前往内陆大城,我没有同行,我另有打算,我哪里都不去,我只想待在舒适的度假小屋,待在小屋里看我从台北带来的小说"。"这样的好日子啊,天与地为我所独享,青蛙呱呱,蟋蟀唧唧,云雀啾啾,蔷薇呼唤蜜蜂,扶桑招引蝴蝶,爬墙虎在嘿咻嘿咻奋力往上攀。云在飘,风在飘,我的心也飘啊飘地,飘到巴黎的上空。啊,我的美国导游,谢谢你给我这样的好日子。"在伦敦,他急于找寻一家"有蓝色大门的旅行书店",只是缘于早些年看过的一场浪漫电影里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出行巴塞罗那,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只身前往,在这个为众人所不屑的城市里发现只属于他的上好风景,在路途上也在精神上给旅行画上完美句号。似乎一切都是个人化的,琐碎,但丰盈,平凡,但不可模仿。他的情思,可以和眼前的城市融为一体,又可以和眼前的城市毫无干系。连他长达几个月的欧洲自助之旅都仅仅是源于一个来自网络的偶然启发:"戏剧化的出走理由是某日在网上读到一则提问:'如果你的生命只有最后六个月,你最想做什么?'因此安排半年的旅行。"我们可以将这种轻松和散淡归结为阅历的不深,抑或其他的什么猜测或设想,但又有谁能说这种纯真的底色不是美好和可爱的呢?在今天读到的第115页之前,我读遍了每一个字,书中最深沉的文字可能就是在东京他对人生的追问了,"一路上我追问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体会到'生命就是他本身的目的'",生命"不为什么"。谁说这种简单之中又没有包含着深刻呢?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像个孩子那样流连于他周遭的"细节",像他自称的农家子弟本色那样,亲近着自然,接近着人性。然而不"酸",亦不做作,如他所迷恋的那些花花草草,无论良莠,天然如此。三"有什么就看什么吧","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就是最好的季节",非常欣赏这样的心态--不,是人生态度。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环境,随时,随地,随处,都能享受人生。岁月更迭,四季轮回,每一时有每一时的美,总之人生不会虚度,生命不会枉费。即使是在"熟稔如行在自家厨房"的台北,他也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新鲜感,因为在那里,于某一些契机里,他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初来的旅人,"'旅人'的这个身份,可以使我与我所生活的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为的却是亲近它"。"多数时候生活是混乱和琐碎的,但总也等得到喘一口气由衷赞叹一声'啊,好美啊'的小小的幸福的缝隙。"就是这样,在他的性情里我看到一种天生的乐观--有些东西就是与生俱来的,天生乐观的人通常有着天生幸福的倾向,仿佛阳光雨露长期的造就。他的旅程是平常的,"一个人,站在衢道,手中翻转地图,东张西望,一时茫然不知要往哪儿去,比如置身大阪梅田车站土石流一般倾泻而出的人潮中,这是旅程中的一部分;一个人,走着走着,花了过多的时间却仍找不到目的地,天色慢慢暗了,冷风吹来掀起寒意,好像迷路了呢。这是旅程中的一部分,一个人,站在街头,看见清洁车滚动巨刷,把马路上的字纸风卷残云般扫入铁胃里,而不远处一个黄皮肤看似华人的老头,驼着背,从厚衣口袋中拔出一只手,弯身去捡地上一截烟屁股,含到嘴中,划一根火柴点燃它,寒风飒飒,比如在爱丁堡王子街上,这也是旅程中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也会像集点游戏一般地,在地图上标出曾经造访的所在,看看去过哪些地方,但真正在心版留下深刻印记的,多是些看似无所事事的片刻。"每日挑一二佳美之处细细鉴赏,与草木石砂对话,傍晚时分回到车站对面京都塔大楼地下室公共澡堂冲个澡、泡泡脚,换一身松软,然后用一餐不丰不俭的晚膳,再上三楼书店闲逛,在僻静角落有几张桌子的二手书,定价低廉,挑出一本《银花》月刊结账,找间咖啡馆一页一页翻去。这就是我寻常的旅途,这就是我生活在市井之中的小确幸。"他的旅行是闲散的,从容的,但他并不排斥和嘲笑"观光",而是用一贯阳光的心态理解了它。"'观光'在这个时代,已是个负面取向的字眼了吧。好像男女老少一群人尾随举着小旗子的导游赶行程,遇到纪念地标便'喀嚓喀嚓'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可那又怎样呢?若他们的各种条件如时间、经济、语言等加总起来,最适于以这种方式出游,旁人又如何可以带着一种嘲讽的态度来看待他们?"这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表述,而愈是这样,他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愈是连绵不断地发生。它给我的阅读感受是美的。虽然作者在书的最后"京都的石头"一辑里悉心讲述的是他迷恋已久的庭园设计,如他所说,"大抵上每一座石庭都是这样,没有知性基础则无法靠近创作核心",对园艺毫无了解的我看得有些云里雾里,但我知道那一切对于他,却很有可能是最为享受最为投入的一节。"我这一趟京都之行,舍闲散、优雅的步调,而取做功课的态度,一周间参观了十余座名庭,行程不能说不紧凑,虽然遗漏的十有八九,但是各种典型风格大致上都略有见识。"他将自己对于花草的接近归结为自己农家的出身。"对许多人来说,旅途中这里那里见到的花草树木,也不过就是构成整体风景的一个元素,一晃眼就过去了吧。但对我而言,每一株我曾留意的植物,都像旅途上打过交道的一张脸孔,自有不同面貌,自以不同的形象被我记忆在脑海里。"很多时候旅行下来,留下最深印象的常常是某处的一朵花,一片草。他的这点秉性让我想起了热爱花草的博友可人四季,"京都的石头"应是最适合他阅读的一辑了吧。对了,《十三座城市》是哪十三座呢?或许有必要交代一下:上海、苏州、香港、京都、东京、首尔、巴厘岛、爱丁堡、约克、伦敦、巴黎、巴塞罗那和台北。(《十三座城市》,王盛弘,龙门书局,2011年4月第1版第1次)
  扎根于生命深处的记忆--读张炜《旅行笔记》
  写欧洲,写日本,写美国,都是以学者或作家的姿态去写的,不疼也不痒,没有深入骨髓。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城市,别人的国家,无论在记忆上,在情感上,还是血脉上,都没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联系。作为读者的我,也一样,似乎并未找到一点来自于生命的感动。倒是作者早年生活过被他称为"犄角"的地区发生的人和事,在他的笔下显得更加真实、生动,更加有血有肉--那是作者亲历的,生命中难以抹去的过程--虽然人生空虚而短暂,时光转瞬即逝,但那些浓缩的记忆于生命和情感,还是有着许多难以割舍和掩饰的复杂关联,丝丝缕缕,像根一样扎在了生命的深处。那目不识丁却能接通天地的民间诗人,那虔诚祷告却于不自觉间点化人生的山里老妪,那因作风问题下放却于关键时刻予人精神鼓舞的"局长",那为情所生、为情所死的海边少年,那历经沧桑又自生自灭的孤寡老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是亲切、朴实、立体、深入的。那是表象中的东京、长岛或是莱茵河所找不到的,也是作为一个旅者所不可能找到的。无论童年、少年,还是长大成人,我们的记忆,与我们的生命原本有着血脉的联结,在那样的一些时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成为了生命永远的填补。这一切是应该为我们所珍视的,因为它的真实,也因为它的独一无二--生命将永远无法效仿,无法复制,那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拥有。而深入骨髓的文字,便浸透了灵性,因为带着生命的重量。(《旅行笔记》,张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巴黎,寻找大师的足迹--读高远《情怀巴黎》一《情怀巴黎》谈到钢琴家萨蒂,出门时穿戴得像绅士,不曾想他27年没人去过的家竟然简陋脏乱无比,没有水,没有照明设施,布满蜘蛛网。在作者看来,这是贫穷凄苦的,是可怜可悲、令人同情的。然而,我总觉得不全是。也许,艺术家根本就没有把这些真正放在心上,看得重要;也许,他对此真的是不太在意;也许,他是一个对环境根本没有要求的人;也许,这一切在他看来根本不影响他成为一个高贵富足的人,不影响他成为一个艺术家。有时候,人的物质条件,人的环境,与他生命的意义、他的价值以及他的幸福程度根本是不相干的,至少是影响很少的。二通过对故居的一一寻访,作者高远记述了德彪西、拉威尔、保罗·杜卡、乔治·格什温、柏辽兹、福列、萨蒂、圣桑、夏尔·古诺、戴留斯、弗兰克、门德尔松、乔治·爱乃斯库、马斯奈、李斯特、多尼采蒂、米约、比才、莫扎特、科普兰、肖松、丹第、奥芬巴赫、托马斯、罗西尼、威尔第、瓦格纳、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肖邦、梅西安、布列兹以及冼星海等诸多音乐家与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不解之缘,记录了他们或生活、或工作、或求学、或游历于此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试图再现音乐家生前或辉煌、或惨淡的人生图景。有缅怀,有景仰,有感慨,有叹息,时光流转,逝者如斯。作者笔下的音乐家个性不同,人品迥异,对往事的追溯虽不够深入和过瘾,故事亦无法充分展开,但凭借简单的一次或两次故地走访恐怕也只能如此了,从那些形形色色的陈年旧事里,依然能看到多年前的巴黎群星璀璨的热闹景象和独具魅力的艺术氛围。艺术,需要自由的空气和土壤,需要从生活到创作顺应心灵的个性表达,巴黎的音乐家由此不一而同,各具特色,理解他们,不妨包容那些不同、甚至另类的存在。(《情怀巴黎》,高远,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阅读提示: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的作者是陈艳敏,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下载地址

上一本:美德山东
下一本:窖藏中国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