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尔斯,安辉 日期:2014-08-22 22:13:36
《认知哲学译丛:意识的认知理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巴尔斯的一本关于意识及其发生、演变和功能的研究专著。书中,作者基于语言、注意、知觉、动机以及临床实践等大量实证证据,提出了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模型。该模型不但详细阐述了意识的发生机制,即意识产生于全局工作空间,并随其所负载信息的冗余性,成为无意识的语境,还为与意识相关的意志力、注意、自我等经验现象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
《认知哲学译丛:意识的认知理论》适合哲学、逻辑学等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
目录:
丛书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要解释什么?一些基础知识
1.0引言
1.1历史回顾和展望
1.2要解释什么?主题的初步界定
1.3理解意识经验的某些尝试
1.4无意识专门处理器:一个共同认可的推断
1.5本书的共同主题
1.6小结和展望
第二部分基本模型
第2章模型1:意识表征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全局分布性
2.0引言丛书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要解释什么?一些基础知识
1.0引言
1.1历史回顾和展望
1.2要解释什么?主题的初步界定
1.3理解意识经验的某些尝试
1.4无意识专门处理器:一个共同认可的推断
1.5本书的共同主题
1.6小结和展望
第二部分基本模型
第2章模型1:意识表征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全局分布性
2.0引言
2.1有意识和无意识处理能力的比较
2.2基本模型:智能信息处理分布系统中的全局工作空间(黑板)
2.3理论隐喻如何与表2-1中的证据吻合
2.4全局工作空间输入系统的特征
2.5全局工作空间输出系统的特征:全局何以全局
2.6进一步思考
2.7可检验性预测和反证
2.8小结
第3章意识经验的神经基础
3.0引言
3.1神经生理学与模型1相吻合
3.2神经心理学对模型1的延展
3.3神经生理学证据的近期修正
3.4小结
第三部分语境的基本功能
第4章模型2:无意识语境形成意识经验
4.0引言
4.1关于语境的证据之源
4.2语境的几种类型
4.3语境知识的模型化
4.4语境的某些似真性
4.5经验测试的意蕴
4.6小结
第5章模型3:意识经验负载信息——它总是需要某种程度的适应性
5.0引言:信息和适应性
5.1适应性循环:任何可习得的任务都是从语境产生到有意识的信息再到冗余的过程
5.2人们也在许多层次上搜寻信息
5.3模型3:解释理论中的信息负载
5.4当重复的经验没有在大脑中消退时,信息负载是意识经验的必要条件吗
5.5学习的意蕴
5.6一些实验预测
5.7其他意蕴
5.8小结
第四部分目标与自主控制
第6章模型4:目标语境、自发的问题解决和意识流
6.0引言
6.1舌尖状态作为一种目标语境或意图
6.2意识一无意识一意识的三元组(CUC)
6.3目标语境的经验评估
6.4目标语境和意识流
6.5进一步的意蕴
6.6小结
第7章模型5:作为控制思想和行为念动的意志
7.0引言
7.1存在意志问题吗?相似自主行为和非自主行为的一些比较
7.2自主行为类似于自发的问题解决
7.3模型5:现代版本中的念动理论
7.4念动理论相关的证据
7.5对自主.非自主对比的解释
7.6宽意蕴
7.7作为念动事件的吸收和催眠
……
第五部分注意、自我和有意识自我控制
第六部分意识是功能性的
第七部分结论
1.知觉语境与概念语境的比较
在知觉和概念语境之间有些有趣的差异。在知觉中,当语境遭到否定时,我们并不会直接感知到这种否定,尽管我们可以将其概念化。也就是说,习惯了小帆船的摇晃后,我们就可以注意到不是水平线在摇晃而是船在摇晃这个概念事实。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这个知觉语境的概念性认识是否有助于适应性过程。
阿姆斯的房间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极佳的例子。前面我们提到,一个墙壁是梯形的房间,只要观察者是静止不动且用单眼观察,这个房间看起来就是标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当走进去的人靠近墙壁较低一端时,他就会变高,当他靠近较高一端时就会变矮。视觉系统,必须在房间和人的高度是不变的这两个预设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最后它选择人的高度变化了而墙壁是不变的。但是,当乒乓球在墙壁弹跳时,对语境预设产生的质疑就变得无法抗拒了。在标准的房间中,球却以意想不到的角度弹开;当它们弹到远处时,它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面的墙壁,尽管它们看起来距离很近。因此观察者的意识经验转变了:房间似乎是一个梯形的房间,人的高度被认为是不变的了。以前的无意识预设得到了修正,现在我们对房间的意识才是正确的。
在解决概念性问题时,情形就会不一样,对牛顿时间原理提出质疑的爱因斯坦式物理学家能够直接且有意识地改变他们的预设,尽管更多守旧的和他们同时期的学者发现这很困难或者不可能。在概念语境中,我们有时可以有意识地进入一个语境,并同时改变它。此时新的概念语境就会对该项科学观察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注意,一旦我们对预设观点产生了否定,它就不再是预设的,而是被集中注意的和有意识的。因此在它自己的概念语境中,它会被加以解释。当我们讨论我们的概念语境时,我们的概念语境就变成有意识了。2.科学范式大部分是无意识语境在不同的语境预设中,当人们试图交流他们的观点时,就会出现交流问题。科学中不同的范式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人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科学不存在这样的交流问题,因为科学家面对的是一个可以共享的、可以观察的经验性领域,并且成熟的科学学科会使用明确的正式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讨论在科学中频繁出现的交流问题,但是直到库恩发表了开创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70)后,交流问题才广泛地被认为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库恩概括了科学历史上的两种变革:在某种框架或“范式”中,发展是累积性的,科学家可以分享其中共同的工具、目标、特定的难题及其对现实的假定。因此在《牛顿的数学原理》问世之后的两个世纪里,物理学界使用着同一个范式,直到19世纪末期,才发现这个范式内部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其中一些难题,导致了新框架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