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诗瑀 日期:2016-01-06 11:45:16
◆内容通俗,重点清晰,概括得当。◆与戏说历史完全不同,中学生学历史必备。◆全面了解“四爷”雍正不可多得的一本书。◆深入理解“康乾盛世”为何又称“康雍乾盛世”的原因。
本书简介:
《清世宗雍正传》是13本“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清世宗雍正的政治生涯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政治强人、权谋家的一生。他40多岁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获胜,一生勤于政事,从整顿吏治、财税改革、中央集权等各个方面加强了清王朝的统治。他的努力使康熙皇帝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目录:
第一章夺储大战第二章凌逼弟辈第三章政治强人第四章锐意改革第五章权术御下第六章安边前言打开清朝的画卷,“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耀眼夺目,正所谓
“双峰”现象。相比于前后两个超过60年的盛世王朝,雍正王朝只有短
短的13年时间,因而,雍正名声远不及自己的父亲,也不及自己的儿
子。然而正是他,形成了一个过渡期,建立了一个政绩显著的雍正王
朝。雍正对清朝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康熙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再
度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正
确的称谓应是“康雍乾盛世”。
雍正是一位权谋家,能隐能忍、能大能小、城府深厚,完全掩盖了
自己。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雍正名为爱新
觉罗·胤禛,是乌雅氏所生之子,1698年被封为贝勒,1709年晋封雍亲打开清朝的画卷,“康熙盛世”和“乾隆盛世”耀眼夺目,正所谓
“双峰”现象。相比于前后两个超过60年的盛世王朝,雍正王朝只有短
短的13年时间,因而,雍正名声远不及自己的父亲,也不及自己的儿
子。然而正是他,形成了一个过渡期,建立了一个政绩显著的雍正王
朝。雍正对清朝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康熙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再
度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正
确的称谓应是“康雍乾盛世”。
雍正是一位权谋家,能隐能忍、能大能小、城府深厚,完全掩盖了
自己。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雍正名为爱新
觉罗·胤禛,是乌雅氏所生之子,1698年被封为贝勒,1709年晋封雍亲
王。由于康熙儿子多,所以他的皇位继承人之争也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
复杂最残酷的。雍正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中并非最具有实力的一个,雍正
在皇子争储的事件中能够高瞻远瞩,凡事从全盘考虑,既不踌躇不前,
又能把握住一个度字,做到适可而止,最终以其超凡的智慧终于夺得了
皇位。1722年,已经45岁的雍正即位登基。
雍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他在即位时已届不惑之
年,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深切
地感受到政治的险恶性,体察到世情的炎凉冷暖,认识到现存制度和政
治上的缺陷。这种锻炼和经验在历代守成之君中是不多见的。“凡臣下
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
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
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远过之。”
雍正资质聪颖,善于思考和观察,审时度势,抓住事物的主要矛
盾,具有非凡的政治鉴别力、洞察力和敏锐性。其性格刚毅、果断,具
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历史责任感,是兴利除弊的创造性人物。他在执政
期间实施了一些带有历史总结性的重大改革:确立秘密立储制度,解决
了长期以来皇位继承惯例制度的弊端;创设军机处,理顺君相关系,标
志着两千年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完备;实现“台省合一”,从理论
上取消谏官制度,是对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补充形式和软制约制
度的最后否定;首创“朝考”,重才能轻出身的用人政策,是对传统科
举取士的部分否定和修补;实行摊丁入亩,从法定意义上完全取消人头
税,标志着中国传统的经济剥削制度由赋役制转向租税制,解放了社会
生产力;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变附加税为正税,普调官员
薪俸;发布“除贱为良”政令,是宋元以来有功于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可
贵的努力。
雍正富有时代性、历史性的改革事业不但对清朝的稳定、发展、繁
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亦占有重要的位
置。其生前,大臣们秉承其意志,盛赞他有六个“自古未有”的君道,
即:“敬天之诚”“孝德之隆”“用人之当”“莅位之勤”“爱民之仁”“求
言之切”。胤到达前线后,果然没辜负康熙的重托。他一方面开始整顿军
务,加强战备,另一方面则积极策划对敌方针。此后,在胤的率领
下,清军分两路出兵西藏,重新夺回了拉萨。接着又挥师北上,采取步
步为营的打法,逐渐控制了新疆的局势。胤的节节胜利,对胤禛无疑
是个巨大的打击。至此,夺储战线成了双雄对峙之势。
胤禛在这场争夺大将军的较量中输给了胤,使胤禛夺储的希望变
得越来越渺茫了。此后的几年间,胤禛一直没有改变被动的局面。胤
的崛起曾使胤禛一度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消极退避的情绪。
胤在出任大将军一职之后,在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胤并
未因此而自满。相反,他明白自己势单力薄,比不上其他几个兄长多年
来结党众多。所以,他一方面要借助胤禩、胤禟等人的势力,另一方面
则加紧培植自己的党羽,积极招揽人才,大力收买人心,并派人到京城
去拉拢党羽。同时,他还知道自己以武见长,因此非常注意结交文士,
以取长补短。在这段时期里,胤一度尝试拉拢康熙手下的宠臣、理学
名家李光地,结果遭到拒绝。此后,他又想方设法结交李光地的门人,
并将其门人陈万策拉到自己门下。他对陈毕恭毕敬,见面总要称先生。
胤的积极活动,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他一时间声名鹊起。加上他
在西北战场上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康熙对十四皇子更加刮目相看了。胤
后来者居上,又是封王又是领兵,以至于当时朝野内外一致盛传胤
将被立为皇太子。可以想见,当时的胤禛已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
有崛起的胤挡道;退,此前所有的努力必将灰飞烟灭!这种两难的
选择才是最艰难的。而最艰难的时刻也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
力。此时此境,两强相逼,勇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