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历史的真面目


作者:刘统  日期:2016-04-22 15:36:57



★军史专家刘统师从谭其骧教授,专门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尤其对中国现代军事历史有很深造诣。
  从早已褪色的照片中,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从尘封多年的档案中,著名军事专家刘统深入挖掘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大限度澄清模糊朦胧的历史,解读传统上的认识误区,还原共产党胜利的秘密武器、台海危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长征史实等历史皱褶中的细节。书中一些老照片的首次公开,再现了当年未曾透露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刘统,1951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89—200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责任编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等。
  目录:
  “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化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化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同样依托太行山的天险,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拼杀屡次失败,而共产党和八路军却以劣势装备在太行山站住了脚,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反腐败:在新中国建立之前
  抗日联军干部进入北满各地城市,有的干部产生了享乐思想,革命意志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问题上,从沉溺于男欢女爱演变为严重的政治案件。
  中日邦交“破冰之旅”揭秘
  接收伪满地方医院时,八路军干部发现:在东北地区,医生、护士属于高等职业,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中国医生很少。因此不得不打破常规,大量征用日本医生、护士。
  1950年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化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化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同样依托太行山的天险,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拼杀屡次失败,而共产党和八路军却以劣势装备在太行山站住了脚,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反腐败:在新中国建立之前
  抗日联军干部进入北满各地城市,有的干部产生了享乐思想,革命意志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问题上,从沉溺于男欢女爱演变为严重的政治案件。
  中日邦交“破冰之旅”揭秘
  接收伪满地方医院时,八路军干部发现:在东北地区,医生、护士属于高等职业,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中国医生很少。因此不得不打破常规,大量征用日本医生、护士。
  1950年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
  1950年2月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电力设施大轰炸,共产党政权在很短时间内就进行了反击,迫使国民党军队从舟山撤军。这个戏剧性的变化,是由于中苏同盟的建立,苏联出动空军部队秘密援助。
  1955:第一次台海危机内幕
  艾森豪威尔在与新中国较量的几个月中,领略了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他感慨地说:“路途坎坷,要有忍耐的勇气啊!”
  彭德怀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
  作为一位伟人,彭德怀同志的历史功绩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研究一位伟人,不仅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也要研究他的历史教训。因为有时教训给后人的教益更为深刻。
  关于毛泽东早期传记
  伟人的传记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伟人身后修撰的;另一种是在伟人未成名之前,由个人为其撰写的传记或访问记。毛泽东的传记两类都有,但我们更重视他的早期传记。
  《红军长征记》的版本与流传
  斯诺曾于1937年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长期以来他被认为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人。而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何处?
  19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共产党这么多兵是从哪儿来的?大部分都是俘虏兵。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读后
  黄仁宇把自己的这部回忆录称为“只不过是历史学家的反省”,我们读后直接的印象是:它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学家在研究往事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
  代后记:读书行路,人生大乐
  前言代后记
  读书行路,人生大乐
  写过好几本书,从没写过前言和后记,这是第一次。
  我是老三届和新三届的成员之一,小时候赶上“文革”,当了“黑五类”子弟,初中没毕业就被赶出校门,当了九年工人,接受再教育和改造。改革开放后代后记
  读书行路,人生大乐
  写过好几本书,从没写过前言和后记,这是第一次。
  我是老三届和新三届的成员之一,小时候赶上“文革”,当了“黑五类”子弟,初中没毕业就被赶出校门,当了九年工人,接受再教育和改造。改革开放后从石头缝里钻出来,考进大学重新读书。我属于三生有幸,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王仲犖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都是著名学者。当学生一辈子能遇见一位名师已是足够走运,我能受到两位名师的教诲,更属罕见的好运。这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总要传承学业,才对得起老师的栽培。命运有点阴差阳错,我毕业后,脱离了原来的中国古代史专业,穿上军装,到北京西山的军事科学院,当了一名百科全书编辑,一干就是15年。当师兄师弟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时,我还是默默无闻。
  然而,我却没有自卑感。因为我遵从师训,没有丝毫懈怠。到了军事科学院,从事一个全新的专业:中国军事史。军科是全军最高的科研机构,其特色就是收藏了丰富的军事档案。我原来以为自己很懂历史,在得到院内老首长和前辈的不断教导后,我发现自己学的历史和真实有很大的差别。过去看中国革命史,总觉得都是枯燥的说教。但是老同志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述往事,我突然感觉如此精彩,如此惊心动魄。于是顺着他们指出的线索,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大量阅读那些发黄的历史资料。每天下班之后,晚上在办公室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不觉寒暑春秋。此时,能把专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用导师教给我的古代史的考证方法去研究现代史,经常有心得和发现,我感受到了做学问的快乐,其乐无穷。
  从军队退休后,我被聘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此时我无须为评定职称而去奔波忙碌,得到了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到处走走看看。研究军事,总要到实地看看,方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到一些红色遗迹考察时,我突然发现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有很大的差异。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是很精彩吗?经过这些游历之后,我一改文风,从学术性的研究历史到探寻真相,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时我才懂得,司马迁的《史记》为何如此精彩,笔下的项羽、刘邦、韩信、张良为什么那么鲜活,就因为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当地人那里获得真实的故事,把它写进历史书中。我们现在的交通和信息条件,不知胜过太史公时期多少倍,为什么写不出那样生动的历史呢?
  找到这个感觉之后,我只要有空,就出行游历,到那些红色故事的发生地去探查考究。在江西永新三湾村的大树下,我感受到毛泽东当年带着一支“筋疲力尽”的队伍,还不知道能不能在井冈山栖身。他改编队伍,支部建在连上,不是去落草为寇,而是要摸索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革命之路。走到这里的人,才是最坚定的战士。从井冈山到瑞金,今天走高速公路,一条条深深的隧道穿越一座座大山。想当年毛泽东和红军是用双脚一步步走过的,革命创业何等艰难,他却写出“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诗句,浪漫中蕴含的雄伟,让人敬佩不已。雄伟的太行山深处,至今还是道路崎岖,行车艰难。类似桃花源的黄崖洞,入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谷,进去是有田有水的田园风光,八路军就在这里办兵工厂,生产枪支手榴弹。为什么能持久抗战,就是共产党善于利用崇山峻岭,深山老林,让占据铁路公路的日军用不上现代的交通工具,只能望着大山叹息。
  然而,历史的真实不全是光辉灿烂,我也有当年贾谊的感觉,历史中有可为痛哭者,可为流涕者,可为长太息者。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朱德的扁担》,扁担上究竟是写的什么字,几次更改?当事人范树德出面更正,井冈山纪念馆请他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陈列于馆中。不料被人发现“乱”字写成了简体,不合历史真实。最近再去纪念馆,发现扁担又换了,上面写的“朱德的扁担”。历史就这样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让你哭笑不得。那么,谁来恢复真正的历史呢?照司马迁的话做:“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所以,一边读书,一边行路,把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写成故事。这不是轻松的旅游,而是肩负的责任。写了若干篇文章,承蒙梁由之先生提议,结个集子,并由他起名《历史的真面目》。所谓真面目,就是在历史档案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的研究,用客观的态度还原历史。让历史给你多方面的感受,首先是感受它的真实。张万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费了很多心血,希望能让读者爱看。至于读后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任务就是继续读书走路,不断写出一个个新故事让大家分享,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刘统
  2014年底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我今天讲“1948背后的故事”就是想给大家澄清一些误区,讲一些真实的历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现在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许多国民党的将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得落花流水,这里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地对大家说,我查遍了解放战争的档案,可以说解放战争重要战役的档案我都看了,但是没有看到一个战役解放军是这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很多战士是穿不上正规军装的,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另外,我对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成见,我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国民党的战争档案。看后我有一个感觉,蒋介石不像是我们书里描写的样子,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狭隘。
  我看了蒋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五十多万精兵撤到长江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蒋介石两大决策都没执行,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国民党里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盘算。卫立煌想,蒋介石一贯嫁祸于人,万一出现问题,他到时候把责任推给我我就完了。傅作义想,我本来是华北人,华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么?一个地方军政的长官怎能没有根基。蒋介石的种种决策都是因为下面的扯皮、推诿不得以实现,所以蒋介石才越来越着急上火。
  蒋介石在战略上是有预见性的。在1949年2月蒋介石已经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元转移到台湾,而且从那时候就开始修舟山机场,准备把国民党大批的官员、难民撤到台湾。解放军还没渡江之前蒋介石已经料到这一步了,所以他从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把大陆丢了。在过去我们把蒋介石的失败都说成是腐败——国民党腐败、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战场上的人心里明白,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双方有半点的犹豫,更别说腐败了,所以在战场上,国共双方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要说一次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是整个战争的失败不会是偶然的,还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各位读者解释的事情。
  我们正规的历史里对毛泽东同志过去达到了歌颂和迷信的程度。我们的历史上写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和国民党展开了较量,是不是说抗战一胜利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被披露出来,尤其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这本书出版以后,还有《毛泽东传》的出版,让这段历史基本上清楚了,没有疑问了。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里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而且根据共产党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民党还是差得远,所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跟蒋介石谈出一个和平来。当时“双十协定”规定:一个是华北五省的主席由共产党担任,另外全国军队缩编成100师,共产党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泽东对这个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回到延安跟胡乔木和中央负责人说,蒋介石并不反共。当时中共中央确实想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泽东曾一度想把首府从延安迁到淮阴,淮阴离南京比较近,去开会很方便。但是蒋介石积20年的反共经验,是绝对容不下共产党的,所以当“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国民党不断向共产党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中共当时要跟蒋介石争夺内地是不容易的,但当时东北是一块空白,国共双方在那儿都没有基础,于是共产党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这一下蒋介石非常着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蒋介石必然要占这块地方,所以蒋介石派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解放军十万大军闯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泽东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蒋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国民党打赢了你就得承认我在东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输了再说。国民党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是各地的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儿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这一场正规战。国民党进东北的口号是“接收东北主权”,所以这些军队进去以后士气也是相当高,四平这一战林彪因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败了,当时是林彪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地方。蒋介石四平这一仗打赢之后,下定决心非要消灭共产党不可了。
  毛泽东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胡乔木说毛泽东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但是打得赢打不赢,当时共产党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民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能马上支援我们,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是那么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中共党内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毛泽东写了一个答复,他说报告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毛泽东这个指示发表在《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上。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结论,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结果事实证明蒋介石就是比毛泽东困难,毛泽东当时就是要占地盘、扩大根据地、扩大军队,但是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复沦陷区,日本伪军占了那么大的地区他要接收,要把一个一个城市的政权恢复起来,还要养活沦陷区的老百姓,还要处理伪军和日本的战犯,还要把日本的几百万军人和家属遣返回日本,国民政府要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泽东这个论断就是说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这就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解放战争在1946年7月正式揭开战幕,三年打下来,居然是国民党一败涂地。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但是我们说在战争表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些条件,共产党能够做到的但是国民党做不到。这些条件是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越来越有利于共产党,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呢?我看了解放军的战史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觉得过去的结论都过于标语口号化,像国民党代表反动,我们代表正义;我们得人心,国民党不得人心;我们解放区是阳光灿烂,国民党是一片黑暗。我觉得这里面需要好好的研究。我从个人的研究中悟出来几条共产党能够得天下、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第一条就是共产党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是无法集中兵力。为什么这么说?国民党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800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越前进则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越少。共产党则不同,毛泽东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丢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头两个月,共产党丢了106个城市,像样的城市都丢光了,像延安、临沂、张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后退,但是共产党丢了那么多地方兵力损失了多少呢?没损失多少。他走了以后,老百姓可以就地掩蔽,该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国民党来了以后,它是政府,它也不能大屠杀,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兵力调来调去,在不利的时候就大踏步地后退,后退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国民党的军队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当时林彪做了最坏的打算,哈尔滨准备放弃了,他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边上不动了,蒋介石也很着急,为什么不前进?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个军过了松花江,那么大的地盘怎么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南满当时是肖华指挥的部队,国民党进攻的是刘玉章的52军,共产党的军队节节后退,一直退到安东,国民党军队眼睁睁地看着共产党的部队从鸭绿江大桥上跑到北朝鲜去了。国民党军队过不去啊,他是政府军,要出国得有外交手续。大家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最后南满就剩临江县一个据点了,南满部队后方伤病员全都在北朝鲜,当时鸭绿江冻住了,所以共产党的军队在北朝鲜境内往来自如,养好了伤、准备好武器再打过来。看着共产党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共产党这个办法国民党学得来吗?所以共产党在战争初期表现得相当灵活,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能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但是国民党的行动就受到种种牵制。
  过了一年,共产党能够反攻了,蒋介石集中起兵力来跟共产党决战还是不行,共产党想打哪儿打哪儿,蒋介石又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他的部队在全国散开了,哪个城市都要守,共产党就抓住蒋介石全盘散开的机会集中兵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开封,本来粟裕是想在陇海线跟国民党进行决战,但是一看国民党摆开大军不好打,怎么办?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的省会,只有一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保卫,粟裕避实就虚打开封,一个师怎么能挡得住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相当于“军”),一下就打下来了。当时正好南京在开国民大会选总统,一听说开封被打下来了,河南的代表们连夜跑到总统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让蒋介石把开封收回来不可,蒋介石没办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军把开封收回来。邱清泉本来在商丘摆好阵势等着粟裕,明明知道开封是一个空城,毫无价值,但是他也得执行命令把开封收了回来。然后国民党登报纸“国军收复开封”,其实粟裕绕到邱清泉的背后,又把区寿年兵团一口吃掉。与此同时陈赓打洛阳,洛阳守军也是一个师,而且这个师是学生兵,更守不住,陈赓把洛阳打开了,国民党赶紧叫18军从驻马店向洛阳增援,结果胡琏到了洛水边上,眼看着洛水涨水过不去,等胡琏过了洛水共产党又走了。国民党总是集中不起兵力、总是被动分散。1948年以后蒋介石终于醒过来了,组成重兵集团准备跟共产党进行决战,但是为时已晚,因为当时共产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把集中优势兵力列在第一条,蒋介石懂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当然懂,但是他领导的国民政府受到太多条件的制约,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共产党打天下的第二个绝招就是善于化敌为我,说白了就是改造俘虏兵,这是陈毅先发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说是歼灭3.2万人,实际上打死的不到一万,俘虏74师八千多人,当时把74师的俘虏集合起来分俘虏,结果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都来抢74师的俘虏,因为74师士兵的素质特别高,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的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74师八千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真顶用。1947年底陈毅从山东解放区到陕北见毛泽东,沿途路过晋绥军区,当时晋绥区的同志说华东野战军打仗打得好,请陈毅作报告,陈毅总结了一条经验,我们华东野战军为什么迅速壮大?就是会用俘虏兵。俘虏兵是好东西,战术素养非常好。我们要是招翻身农民当兵,得训练他打枪、扔手榴弹,然后才能打仗,俘虏兵来了就能用,而且在战争里表现得相当不错。有一次打敌人一个据点,连长冲着机枪手说“打打打”,机枪手是一个俘虏兵,说“你让我往哪儿打”,连长说不知道。俘虏兵说怎么怎么打,连长说好,就这么打。陈毅讲,“你看,俘虏兵就是比我们的连长水平还高”。解放军过去缴获国民党的炮,当时主要是山炮,打仗时把山炮和步兵一块儿推到阵前,推到离前沿还有200米、100米的地方,人从炮筒里往前看目标,叫“直瞄”。被俘虏的国民党炮兵看着解放军的炮兵笑,说你们这是拿大炮拼刺刀。他们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没有射不准的。这样的经验一推开,中央就下文件,以后各个部队凡是抓到国民党俘虏,除了重伤还有患传染病的,其他的一个不许放,统统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
  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共产党这么多兵是从哪儿来的?大部分都是俘虏兵。国民党的俘虏兵凭什么就转过头为共产党卖命?共产党有本事。俘虏兵被俘虏之后先开会诉苦,进行阶级教育,国民党兵大多数也是穷人,于是老战士先上来诉苦,地主怎么压迫我,我们打天下为穷人翻身谋解放,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然后把俘虏兵下放到各个班,但是有一条,肯定这个班里的老战士占多数,俘虏兵新战士占少数,班里不能歧视虐待俘虏兵,俘虏兵被叫作“解放战士”。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候班长给烧洗脚水,从人的情感这方面来说特别容易感动俘虏兵。国民党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共产党的官不像官,班长、连长都来关怀战士,从感情上来说俘虏兵也容易被改造过来。
  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打好了一样立功。当时刘伯承培养了一个战士王克勤,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机枪手,俘虏过来以后补充到部队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长,他特别会带兵,他带的兵不但会打仗,而且在作战中伤亡很少。刘伯承看中了这个人,表彰为二野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在战争中牺牲了,刘伯承还特别悲痛,王克勤就是国民党俘虏兵里一个优秀的代表。
  到了1948年初,共产党改造俘虏兵到什么程度?华野当时总结了经验,叫“即俘、即补、即战”,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国民党怎么也比不过共产党,国民党抓来壮丁以后整训,然后整编,之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这个账国民党越算越赔。74师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歼灭,蒋介石非常伤心,保留74师的番号,在江南重新组建,最后组建成74军,1948年10月74军拉上淮海战场,到1949年1月陈官庄之战74军再次被共产党消灭了。蒋介石辛辛苦苦训练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战场了,几天就报销了。共产党用这种方式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内就跟国民党的兵力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毛泽东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当时战争打得相当残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的主力跟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打,这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了将近有一个月,结果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七万多人,但是也付出了伤亡五万多人的代价。当时华野有一个连报了220人伤亡,一个连满编才120人,由于不断冲锋不断补充兵源,所以伤亡竟超过了满编的人数。粟裕在1949年3月给中共中央写淮海战役的总结,说1948年10月济南战役的俘虏兵到1949年1月打陈官庄时有的已经提升为副排长了。共产党这么大的伤亡,都是靠俘虏兵一拨一拨更换,国民党是打一个少一个,有出没进。这样的话,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变化能不快吗?
  大家可能要提问题了,共产党能改造俘虏,国民党怎么不行呢?孟良崮战役之后蒋介石召开高级将领的军事研讨会,他沉痛检讨了74师失败的原因,说74师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失误就是用了共产党的俘虏兵。涟水战役中,74师把涟水打下来,当时守涟水的是华野六纵。六纵被张灵甫俘虏了三百多人,张灵甫让共军的俘虏兵当辎重队,拉大炮、拉粮食,蒋介石说绝对不可以这么做,绝对不可以信任共军的俘虏兵,张灵甫说不要紧,不是让他们当战斗部队,他不当回事。孟良崮战役之前,国民党军10个师一线推开向北走,张灵甫自己带的一个师突出了两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队驻扎在孟良崮,重炮部队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陈毅、粟裕抓住张灵甫突前两天的战机,一下用六个纵队15万人包围了张灵甫的3万人,扑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纵,俘虏兵一看自己的部队来了,立刻哗变了,张灵甫的炮兵阵地乱套了,华野很轻易地把张灵甫的重炮阵地占领了,掉转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轰。这时候张灵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孟良崮是一座秃山,寸草不生,炮弹落地溅起的石头就能杀伤一片人。张灵甫最后坚持了三天,74师全军覆没了。陈毅、粟裕看到周边的国民党军围上来了,来不及打扫战场,连夜撤退。孟良崮地区的老乡说,战役打完之后三个月当地的老百姓不敢上山,漫山遍野都是尸首。蒋介石拿这个教训警告国民党,因此国民党用不了共产党办法。而共产党改造俘虏的经验每个野战军都有,抓住俘虏兵怎么办,抓住国民党军官怎么办,办法都是一套一套的。
  化敌为我是共产党的一个绝招,共产党能做到什么程度?当年四野的后勤是最棒的,后来我就问四野的老同志,当时四野怎么有那么雄厚的后勤,有军医院,又有军工厂,还有军事院校。四野的老同志说,四野里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日本人,我听了大吃一惊。抗战结束时四野十万大军闯关东,没有带后方,没有带医院人员,而且八路军那时候也没有医疗设备。四平战役之后大量的军队撤到北满,撤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那么多的伤员没人治怎么办?四野政治部下了一个九九紧急指示,就地征召医务人员组建军医院。伪满时期东北医院中主要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当时四野后勤部长指示干部去接收日本人的医院,把日本人的医生、护士强行征入解放军。当时找到哈尔滨最大一个医院,要名单,从名单里看哪个人是医生,哪个人是护士,然后到遣返日本人的难民营里抓,从火车上向下拖。当时一共征了八千多医生、护士,这些医生、护士一开始是被逼来给解放军治病的,解放军一看怎么给我治病的都是日本人呢?最初在军医院里没有一个日本医生、护士没有挨过伤兵打的,这些人忍气吞声。黄克诚一看不行,咱们得讲政策,这些医生、护士只要肯为我们工作,不管他们的思想是否进步都应该给予优待。共产党的干部吃高粱米,给日本的医生吃大米,共产党的干部没有津贴,但是日本的医生、护士按原来的待遇发工资,这样把日本的医生、护士都争取过来了,后来这些日本医生、护士跟着各个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
  除了医生、护士之外,还有军工。东北野战军迅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而且华东野战军也需要炮弹,怎么办呢?于是在东北办兵工厂。当时解放军最大的军工基地在大连,大连当时是苏军占领的,国民党去不了,所以解放军在那儿秘密发展军工厂。我们都读过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说在东北建立军工厂就是在大连的甘井子,当年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炮弹厂。吴运铎说他和吴屏周厂长实验炮弹,有一发没爆炸,他们俩跑过去看,往那儿一蹲炮弹爆炸了,吴屏周当场被炸死,吴运铎受重伤。后来我到实地采访,看了当地军工厂写的厂史,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太差,这是一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当时我们这些土八路没有正规的金属加工技术,做的炮弹撞针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着。最后还是得用日本人,当时把在大连的日本军工技师集中起来,有的是制造火药的专家,有的是做炮弹壳的专家,还有冶炼的专家,把三十多个日本专家集合起来构成了大连军工厂的技术骨干。另外,我们国家第一个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第一批王牌飞行员,包括后来的空军司令王海上将,都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而且第一批女飞行员也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所以不能不说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厉害,能把日本人都教育成革命战士。
  这一段历史原来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又遣返了一批日本人回国,其中大部分是我们共产党用的日本人,掩护身份让他们回国。回国的时候让他们把军装都脱下来,把档案都销毁,每个人得的奖章全部都收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日本老兵陆续回老部队探亲,总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给他们这些四野的日本老战士每个人发东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还要加一枚1955年授衔的时候发给营以上干部的解放奖章,重新发给他们。后来我采访这些日本老战士,他们都八十多岁了,但是说起话来还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军的语言。对于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化敌为我的能量、作用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阅读提示:历史的真面目的作者是刘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历史的真面目下载地址

上一本:明史·清史
下一本:五四新文化运动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