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丰 日期:2016-07-30 17:31:35
《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掀开了十大日本侵华人物的神秘面纱,解密这些战争狂人的成长历程暨人格养成。《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首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日本史料和日本作家的传记等文献资料揭秘历史深处不为人知的十大侵华人物罪证。《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和记录,纵横开合,以腾挪跌宕的手法深入解剖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源流及其流毒。蒋丰的文字,风趣幽默,他的风格在《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中再一次淋漓尽致地得以挥洒,只不过,这次他在谈笑间,十大侵华人物坠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蒋丰的文字是打开尘封历史的一把钥匙。《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是蒋丰教授关于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打造的*本书。全书收录了日本十个侵华人物——河本大作、近卫文麿、广田弘毅、松井石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田中久一、根本博、北一辉、德富苏峰。《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里的十个侵华人物有大有小,但是无论其角色大小,他们在侵华战争里扮演了各色丑角,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他们的罪过,我们不能忘却。今天我们剥去历史的面纱,像是看一部纪录片一样,从《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里的十个侵华人物的儿时看起,不难深刻知悉这些侵华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及其流变,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的毒害,那可真是“从娃娃抓起”的。当我们全方位地看到这些恶人的一生,就知道当年、如今和未来,日本军国主义的来龙去脉。蒋丰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二战时期日本国内主导战争决策及方向的大人物(如东条英机等)、看似不起眼但是破坏力超强的小人物(如河本大作等)如何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主导及日本殚精竭虑的侵华政策裹挟下,成为日本各界别各领域的战争狂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蒋丰看日本系列·《说说十大日本侵华人物》。 本书第一次全方位地掀开二战期间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及其他侵华人物的成长面纱,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自上而下、从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全方位地钳制日本及其人民以及由此对日本及其国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及其历史遗毒,从而揭示这些日本侵华的重要人物何以对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穷凶极恶的根源。避开情绪化的语言和论断,以史实结合日本现实说话,拨去历史的迷雾,正本清源,是本书的特色。 蒋丰先生以其所掌握的大量的日本第一手资料及其实地走访日本甲级战犯等日本侵华人物的故居等遗址所观、所悟、所得,让中国读者参透当今日本国内右倾化的思想根源、历史根源。本书非常适合从事历史,尤其是抗战史问题相关研究的人员及广大军迷阅读。
作者简介:
蒋丰 著名旅日社评作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研究员。采访过5名日本前首相,60多名日本国会议员,被称为“评介日本第一人”,七大电视台嘉宾。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8年赴日本留学,1994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硕士学位。在日生活26年。现任中文版《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目录:
自序:在历史关节点无法忘记的罪恶人物河本大作:暴恐炸死张作霖事件的首谋者近卫文麿:拿不住枪杆子的“法西斯秀才”广田弘毅:默认南京大屠杀的嗜血外相松井石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东条英机:头号战犯“步步惊心”的宰相之路土肥原贤二:蒋介石最恨的日本侵华谋略者田中久一:在中国被处决的军衔最高的日本人根本博:大难不死阻碍中国统一的投降将领北一辉:炮制侵华理论的“纳粹主义教父”德富苏峰:日本煽动战争的媒体“大咖”前言在历史关节点无法忘记的罪恶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的年头值得纪念。“2015”,就属于这样的年头。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的年头;这一年,是中国人民艰难赢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年头。
那还是在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恰逢两个“甲子”——120周年的时候,我一边在编写《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中国东方出版社,2014年),一边在新浪微博同步刊发编辑的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位年轻的编辑与我在微博上展开了互动,他的每个跟帖评论都让我感到一种澎湃的激情、一种爱国的情怀。后来,我到上海出差,与他相约在酒店见面。通常人们说,粉丝见面都是“曝光死”。我们俩呢,或许是同性粉丝的缘故,或许是谈话投缘的原因,反正是两个人相见甚欢,谈锋甚健,最后在“脑力激荡”中撞击出来一本书的题目——《蒋丰看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人物》。当时,我们都意识到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年头。
接下来,多年来主张“图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与我见面。他出生在河北省沧州,我曾在河北省定兴生活过。这样,谈及历史,我们 在历史关节点无法忘记的罪恶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的年头值得纪念。“2015”,就属于这样的年头。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的年头;这一年,是中国人民艰难赢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年头。 那还是在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恰逢两个“甲子”——120周年的时候,我一边在编写《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中国东方出版社,2014年),一边在新浪微博同步刊发编辑的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位年轻的编辑与我在微博上展开了互动,他的每个跟帖评论都让我感到一种澎湃的激情、一种爱国的情怀。后来,我到上海出差,与他相约在酒店见面。通常人们说,粉丝见面都是“曝光死”。我们俩呢,或许是同性粉丝的缘故,或许是谈话投缘的原因,反正是两个人相见甚欢,谈锋甚健,最后在“脑力激荡”中撞击出来一本书的题目——《蒋丰看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人物》。当时,我们都意识到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年头。 接下来,多年来主张“图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与我见面。他出生在河北省沧州,我曾在河北省定兴生活过。这样,谈及历史,我们很快就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说到了拟定中的这本书。韩建民社长当场拍板,希望交大社出版此书。我又一次领略了拥有共同历史情怀的人,“一杯浊酒喜相逢”,不仅可以道尽古今天下事,还可以签约写就往事篇篇。 本来,我们拟定了20个人的名单。其实,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值得书写的罪恶人物何止20人,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何止20人!后来,因为我实在是各种事务缠身,无法在一张平静的书桌前面坐下,最后赶在出版之前,只写出了10个人物——河本大作、近卫文麿、广田弘毅、松井石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田中久一、根本博、北一辉、德富苏峰。 在这里,我要向韩建民社长表示歉意,向因为在催稿过程中屡屡遭到我“恼火”的编辑表示歉意。在这里,我要说,我还会写下去,甚至会把这个题目作为我后半生研究的课题。如果此书能够在抗战胜利75周年或者80周年之际再版,就会有新的内容补充进去。 坦率地讲,写这本书并不容易。尽管国内这类书籍也有几本,但史实来源并没有注明。因此,这次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日本史料、人物传记的引用。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战犯期间,那位在1935年6月27日和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了《秦土协定》的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曾经被叫到法庭上作证。尽管他是当事者,但因为他拿不出更多的文字的、数字的证据,讲的都是情绪化的语言,差点被从法庭上轰下来。相比之下,当时我们的中国代表团,同样没有从国内带去很多文字的、数字的证据,但他们不分昼夜地在日本防卫研究所资料库里面求证、索证,终于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提供了法庭认可的证据,把土肥原贤二送上了绞首架。因此,这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刻意在引用日方的资料上下功夫。当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准确地说是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不仅阅读习惯改变了,阅读标准也改变了,许多人信奉的是“无图无真相”。这样,我就要尽量外出探访书中罪恶人物的出生地、旧宅、墓地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地”、“纪念馆”等等。记得我到岩手县采访的时候,得知当地是日本甲级战犯之一板垣征四郎的故乡。我想探寻他的遗迹,出租车司机则告诉我:“板垣在家乡是有墓地的,但从来不对外人开放。我知道在哪里,但不能告诉你。”我知道了,有些日本人把侵华人物的历史遗迹当作荣光,不惜一切地得瑟;有些日本人感到耻辱,尽力遮掩不声张;还有些日本人希望过安静的日子,让历史的这一页翻过去永不再提。正因为这样,我这次没有写拟定中的板垣征四郎,因为我还是想寻找他的历史遗迹!我始终相信,踏访这些历史遗迹,不但可以追寻一些历史史实,还可以看出许多日本人延存至今的荒谬的历史观。 沉浸在书海里面,我看到当年日本陆军省里面不但有专门搜集中国情报的部门,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国通”。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决的7名甲级战犯中,就有3名“中国通”——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我在本书里面也写了三个“中国通”——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根本博。历史告诉我们,日本近现代史上的“中国通”,并未因为了解中国而放弃对中国的侵略,并未因为熟悉中国而放弃在中国的暴行,反之,他们因为洞悉中国而掌握中国的软肋,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在自鸣得意中最终把日本引向战败的惨地。其实,这对于我们当今认识日本的“中国通”也是有帮助的。 沉浸在书海里面,我看到日本一些侵华人物有丰厚的汉学功底。别的不说,参与1936年“二二六”未遂政变的理论指导者北一辉,其“一辉”的名字就是到中国以后才起的。7名甲级战犯之一广田弘毅,其“弘毅”之名更是直接取自于《论语》。而甲级战犯嫌疑人、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朝代的媒体“大咖”德富苏峰,青年时代更是苦读过《史记》、《战国策》的。“日本人用中国文化打中国!”不知道有多少次,在写这些方面的内容时,我痛感于此,把盏自酌,泪水长流。 我不想展开多说了。如果读者从这本书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侵华战争中日本人物的奸诈、凶残、丑恶,能够进一步感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能够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能够更加努力振兴祖国,让这一幕历史永远不再重演,我将倍感高兴。 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以及他那些年轻的同事们。 我还要感谢《日本新华侨报》社长吴晓乐。感谢她对我的支持和宽容,让本书得以问世。同时,我要感谢《日本新华侨报》同事们,他们帮助我做了许多资料的基础工作。蒋丰《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