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语实 日期:2021-12-17 04:13:05
走近了,我们才发现故居的门紧紧锁着。只有在童年记忆里才见到过的那种旧式大铁锁,已经锈迹斑斑。门框上,悬挂着一层层蜘蛛网。这铁锁和蜘蛛网像是一对互相安慰的伙伴,在对视中,看岁月无声滑过。
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独立院落。原先漆黑的外墙面,在时间的冲刷下,泛出层层青白的本色。正门的门楣被雕成轻巧的波浪形,还残存着当年鲜亮的神采,只是变得飘远而模糊,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精细。我们仰起头,看着二楼的木格小窗,有一块玻璃碎了,露出后面一片沉寂的黑色,风从里面涌出来,吹得树叶哗哗响。
我们踮起脚尖,透过门缝向内张望。这是一座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南屋楼房上下四间,东侧楼房上下六间,平房三间。整座院落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1890年2月,竺可桢出生于东侧楼上。竺家原在东关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竺可桢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上虞东关人。竺可桢在科研、科普、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是中国气象科学界公认的主要奠基人和先驱。从出生至1905年考入上海澄衷学堂,竺可桢在这所院落内度过了15年的纯真时光。
绕过正门,我们发现侧面屋墙上有一扇半开的窗户。窗框已经破损了,被灰尘层层覆盖的玻璃似乎随时都会掉出来。当我们的视线适应了窗内阴沉的光线后,我们几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大声地叫出来。
那是挤挤挨挨、望不到边际的老式线装书,摆满了一座座高大的铁架。纸张发黄的颜色是房间里唯一的颜色。潮湿中,纸张微微变质的霉味弥漫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丝丝地从窗口飘出来。这里像是一座被封闭的图书馆,可是没有一座图书馆只收藏线装书;又像是一座荒芜的古堡,可是没有一处古堡的主人只以书为宝物。我们仿佛面对一座被岁月尘封了许久的宝藏,在它散发的层层神秘魅力中,我们惊奇却无力诉说。
竺可桢先生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六十年。他学识渊博,勤奋过人。故居曾经作为竺可桢生平事迹展览馆而开放,这满屋的藏书很可能是竺先生的部分收藏,也许有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气象学领域书稿,也许有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或是那38年亲手记录的气象资料。我们心中的种种猜测只能化作惘然,埋进深深的遗憾中。
在窗户侧上方大约2米高的地方,有一排5个拳头大小的方形排水口。层层叠叠的青苔仿佛时间笔下的颜色,蜿蜒着描摹出流水的样子,自然而不留痕迹。沉浸在岁月中的故居,仿佛沾染了时间的气息,像一位沉思着的老人。那被凝固在墙面上的痕迹,多像老人的泪痕,被风吹干了,却依然保留在记忆里。
我们徘徊在这堵令人幽思深长的墙下,竺先生生平点点滴滴的光芒,无声地都在心底闪现出来,渐渐连成一片。在这故居的墙外,也许是回顾先生一生足迹最好的地方吧。
竺可桢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1936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在职13年,他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竺先生认为先有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有科学的存在。“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建国后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竺先生记录了总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以及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
竺先生对家乡甚有感情,每次到绍兴视察,总要回东关老家走走。他一定无数次地在这院墙下流连吧,深情地呼吸着浸透在故乡空气中的清新和淳朴。
绕过故居侧面,故居的后墙紧紧挨着其他人家的院门。门口的竹椅、散落一地的青菜叶、断断续续的音乐声,这里普通的市民生活平淡而真实,把我们从万千的思绪中唤回到了这个炎热的夏日午后。
我们在路边等候返回绍兴的客车,还是来时的那辆冒着长串黑烟的中巴,还是来时那个直爽的信票员。“哎,你们……”她老远就冲我们挥手。“你们去看了吗?”我们说故居并没有开放,所以只在外面看了看。她轻轻地摇摇头,低声说:“老远跑来的,可惜了。”我们笑笑,归于沉默。想起在那座彩色的城市中被灰尘覆盖的那个黑白的影子,心中有莫名的伤感。
P91-94
走近了,我们才发现故居的门紧紧锁着。只有在童年记忆里才见到过的那种旧式大铁锁,已经锈迹斑斑。门框上,悬挂着一层层蜘蛛网。这铁锁和蜘蛛网像是一对互相安慰的伙伴,在对视中,看岁月无声滑过。
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独立院落。原先漆黑的外墙面,在时间的冲刷下,泛出层层青白的本色。正门的门楣被雕成轻巧的波浪形,还残存着当年鲜亮的神采,只是变得飘远而模糊,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精细。我们仰起头,看着二楼的木格小窗,有一块玻璃碎了,露出后面一片沉寂的黑色,风从里面涌出来,吹得树叶哗哗响。
我们踮起脚尖,透过门缝向内张望。这是一座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南屋楼房上下四间,东侧楼房上下六间,平房三间。整座院落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1890年2月,竺可桢出生于东侧楼上。竺家原在东关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竺可桢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上虞东关人。竺可桢在科研、科普、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是中国气象科学界公认的主要奠基人和先驱。从出生至1905年考入上海澄衷学堂,竺可桢在这所院落内度过了15年的纯真时光。
绕过正门,我们发现侧面屋墙上有一扇半开的窗户。窗框已经破损了,被灰尘层层覆盖的玻璃似乎随时都会掉出来。当我们的视线适应了窗内阴沉的光线后,我们几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大声地叫出来。
那是挤挤挨挨、望不到边际的老式线装书,摆满了一座座高大的铁架。纸张发黄的颜色是房间里唯一的颜色。潮湿中,纸张微微变质的霉味弥漫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丝丝地从窗口飘出来。这里像是一座被封闭的图书馆,可是没有一座图书馆只收藏线装书;又像是一座荒芜的古堡,可是没有一处古堡的主人只以书为宝物。我们仿佛面对一座被岁月尘封了许久的宝藏,在它散发的层层神秘魅力中,我们惊奇却无力诉说。
竺可桢先生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六十年。他学识渊博,勤奋过人。故居曾经作为竺可桢生平事迹展览馆而开放,这满屋的藏书很可能是竺先生的部分收藏,也许有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气象学领域书稿,也许有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或是那38年亲手记录的气象资料。我们心中的种种猜测只能化作惘然,埋进深深的遗憾中。
在窗户侧上方大约2米高的地方,有一排5个拳头大小的方形排水口。层层叠叠的青苔仿佛时间笔下的颜色,蜿蜒着描摹出流水的样子,自然而不留痕迹。沉浸在岁月中的故居,仿佛沾染了时间的气息,像一位沉思着的老人。那被凝固在墙面上的痕迹,多像老人的泪痕,被风吹干了,却依然保留在记忆里。
我们徘徊在这堵令人幽思深长的墙下,竺先生生平点点滴滴的光芒,无声地都在心底闪现出来,渐渐连成一片。在这故居的墙外,也许是回顾先生一生足迹最好的地方吧。
竺可桢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1936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在职13年,他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竺先生认为先有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有科学的存在。“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建国后他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竺先生记录了总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以及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
竺先生对家乡甚有感情,每次到绍兴视察,总要回东关老家走走。他一定无数次地在这院墙下流连吧,深情地呼吸着浸透在故乡空气中的清新和淳朴。
绕过故居侧面,故居的后墙紧紧挨着其他人家的院门。门口的竹椅、散落一地的青菜叶、断断续续的音乐声,这里普通的市民生活平淡而真实,把我们从万千的思绪中唤回到了这个炎热的夏日午后。
我们在路边等候返回绍兴的客车,还是来时的那辆冒着长串黑烟的中巴,还是来时那个直爽的信票员。“哎,你们……”她老远就冲我们挥手。“你们去看了吗?”我们说故居并没有开放,所以只在外面看了看。她轻轻地摇摇头,低声说:“老远跑来的,可惜了。”我们笑笑,归于沉默。想起在那座彩色的城市中被灰尘覆盖的那个黑白的影子,心中有莫名的伤感。
P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