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国兆 日期:2021-12-17 04:13:04
蒋介石旧居
从广州流花车站出发,大约30分钟车程,就到了黄埔的鱼珠码头。再过江,就是黄埔军校所在的长洲岛了。
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在中国历史中的崛起,却要到近代以后。清朝末年,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一带的频繁活动令这个昔日的流放之都在乱世之中成为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学堂。
1924年,在孙中山逝世前一年,一所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在距离广州20公里的黄埔长洲岛上创办。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型军官学校。正是它的创立,造就了此后影响中国历史近半个世纪的国民党领袖蒋中正。
从鱼珠码头到长洲岛的水程并不远,我乘坐的渡轮只花了5分钟的时间就横过了江面。但对于历史而言,长洲岛却是一个需要穿越80年时光才能抵达的地方。它兀立在珠江口,也兀P51立在蒋中正早已不再记忆的记忆之中。
蒋中正,1887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原名蒋周泰,1912年在日本创办《军声》杂志时用笔名介石。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揣度1924年5月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心情。但就是在这里,蒋介石积累了他以后掌控国民党乃至中国政局的权力资源。
“如潮水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去贯彻,P52纪律莫放松……”黄埔军校有这样一首校歌。
登上长洲岛,不远就是黄埔军校旧址。现在的黄埔军校已无铁骑嘶烽火、落日照大旗的战国风貌。由于是6月的正午,这里的游人很少,军校本部很静,静得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会聚过成百上千的血性青年,他们从这里出发,东征、北伐,战旗席卷大半个中国。
“在时间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战争、怒吼、死亡、悲伤、喜悦……一阵狂风刮过,一切戛然而止。正在发生的事,正在做着正在发生的事的人,都已被卷走。这就是时间的荒谬。”同行的游伴对我这样说。
然而,1924年的蒋中正显然并不理会这种“时间的荒谬”。当时的他正值盛年,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他已经谋划了很久。
蒋介石一生中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策略是“以退为进”。为了获得更多更为可靠的权力,在黄埔军校筹办之初,蒋介石再次使用了这一策略。1924年1月24日,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任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军校筹备期间,因经费拮据,更因对孙中山让他专心办校、不必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的安排不满,蒋介石于2月21日怫然辞职,返回家乡溪口。对此,不少史家指出,蒋介石实际上并不愿意放弃这一职位。在1924年以前,蒋介石一直在军中充任参谋一类的幕僚、副手角色,从来没有能够真正掌握军队。这是他接手筹办军校的主要动因。他之所以要辞职,P53是要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蒋介石的指望没有落空。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据史料记载,黄埔一期在训期间,蒋介石经常集合各队进行训话,宣扬他待部属和学生有如子弟,建立他与学员的特殊关系。
和史料中保存的历史图片相比,黄埔军校外观变化并不是很大。白底黑字的校匾依旧,门前褐色尖顶哨岗依旧,规整简洁的双层小楼依旧。但这些都已不是原物。据记载,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在1938年毁于日军的炮火。黄埔军校的现在的样子是经历1965年复原、1993年重修的结果。军校旧址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
穿过黄埔军校的大门,穿过老树蔽日的前庭,便是当年黄埔学员学习生活的地方了。1984年,台湾“国防部”公布说,“黄埔精神”的涵义便是牺牲、团结、负责。这种解释在蒋介石那P54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虽然,黄埔军校的创办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爱国”是高悬于一切之上的最高原则。
1925年1月,蒋介石亲手制定了《革命军连坐法》,规定“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班长不退,全班齐退,以致班长阵亡,则杀全班兵卒”,这一规定可类推至全军。对于蒋介石,“把所带的兵放在自己掌握之中,叫他东就东,叫他西就西,叫他生就生,叫他死就死”是最值得宝贵的。
但“黄埔精神”就是这样的“服从精神”么?中国人历来推崇殉道。道可以殉,但殉道并不是没有自主精神的盲目服从。
一个军人,到底应该服从上级的命令呢,还是应该服从心中的“道”?在黄埔军校旧址,我遇到一位黄埔老人。这位名叫陈广涵的黄埔30期学员目前定居于美国。我拿了这个问题去问他时,他沉默了很久,说:这两者没有什么冲突。
但万一有冲突呢?我敲打着黄埔军校斑驳的木门,木门发出沉闷的回响。
与他的老对手毛泽东一样,蒋介石非常重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将俾斯麦以武力为支撑的铁血主义引入中国,对传统的“知耻”观念作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倡尚武精神、明耻教战,在全国推行军事体制,规定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一切设施,皆以军事为中心。
在黄埔军校旧址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军校俱乐部。军校俱乐部当年称为大礼堂,可容纳千人。它位于黄埔军校校本部外,但两者距离并不远。
军校俱乐部主体为一幢相当有特色的双层西式建筑,其侧翼有高耸峭拔的哨塔。据一些军校校友回忆,俱乐部常用于开大会、上课和文艺演出,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经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P55
风飚寺幡,是幡动还是风动?
六祖慧能1300年前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游历名山大川,古今胜景,求的也是“心动”两字。世上名胜多如牛毛,若要一一访却,即使有徐霞客的功夫,穷毕生之年,也未必能如愿。如为大名所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入心田,更属无益。
本书十三处广州名人故居,有的风华依旧,有的却已凋敝不堪,非经细心寻访不可得。走街探巷,于闲暇求些历史的真迹,再思而想之,虽然有点“诗酒螃蟹”,但尚可滥竽“心动”。
是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