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爱国 日期:2021-12-17 04:14:06
向增贵,字季良,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少年时在本村土地庙私塾读书,聪明过人,孜孜好学,成绩优异。后毕业于蓼泉高等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甘肃矿业中学堂,后升入西北大学,民国9年(1920年)就读于北京警官高等学校。警校毕业后,由北洋政府内务部以荐任官分配到新疆任警察厅主任科员。他目睹了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后,坚辞不就,回归故里。后被邀请为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学监,民国12年(1923年)又因家务无人料理,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
民国15年(1926年),他鉴于黑河北岸各乡村学生因隔河到蓼泉上学十分困难,动员当地乡绅集资扩建平川怀城小学为怀城完全小学,自任董事会主任兼校长。嗣后,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多方招揽人才。聘请社会名流白映一、品学兼优的鲁兴福等人任教,并主持制订教育计划,编写课程安排,务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为学校制订了校训-“刻苦自立,好学力行”,书写匾额挂于学校大门之上。他还谱写了怀城学校校歌,其歌词是:“本校设于古怀城,带河砺山天然形,百年树人在斯时,莘莘学子莫因循。恪遵校训,锻炼身心,自强不息,发扬国风,精诚团结教民众。”撰写了“校舍宏开发扬固有道德,诸生努力恢复民族精神”、“通天地人谓儒道成而上,合体德智并育业广惟勤”、“成德达材山水精英生此辈,乐群敬业国家之气在斯文”、“从诚正修齐大本头培植人材端士习,综声光化电科目研究物质竞文明”等楹联,分别挂于礼堂及诸教室门口,以激励学生上进之心。同时,他身体力行,狠抓校风校纪建设,不论教师、学生绝不让沾染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否则就予以解聘或开除。由于校纪严明。该校一时教师认真垂范,学生刻苦学习,校风校纪大振,成绩斐然。不仅吸引了板桥、四坝等地学生来此上学,而且县城蓼泉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求学。
他三次出任临泽县教育局长,在职期间不仅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各校提高教学质量,还举办师范传习所、讲习班,以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并推广学田、学粮、学租等多种形式以筹集教育基金,促进了临泽教育事业的大普及和学校的大发展。民国30年(1941年),全县5乡1镇共有中心小学4所,保国民学校65所,学生3000多人,为临泽县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他自己刻苦好学,刚直不阿,一言一行绝不苟合于旧社会的庸俗恶习之中。“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的儒家名言,成了他终身的座右铭,因此他倍受社会各界的崇敬。民国31年(1942年)被推举为临泽县临时参议会会长。在职两年期间,他代表民众监督县政府工作,也提了不少意见或建议,但没起丝毫作用。由此。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言行都不过是作表面文章,以欺骗蒙蔽群众而已,国民党政府的顽疾已经积重难返,腐败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在民国33年(1944年)县参议会正式成立时,他不顾政府挽留,退出竞选。回到家中,专任怀城中心学校校董会主任职务。以后他虽不代课,但每天仍步行数里到学校,旁听教师讲课,抽查学生作业,并帮助校长处理疑难问题,从而把怀城中心学校办成解放前临泽县闻名的小学。
他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于民国30年(1941年)受县长王存德之聘,任《创修临泽县志》总编。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继承前人征集到的资料,广征博引、多方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4卷共约20万字的专著,并经付印刊行。这部志书以目前标准衡量,从体例、内容上看,虽还有不完善、不充实的地方,书中有些观点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F,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能完成这样一部志书的编纂,已属难能可贵。他给临泽人民留下了一部研究临泽历史发展过程的珍贵资料。现国内许多图书馆都保存有该书,台湾出版界还曾影印发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志成书于民国31年(1942年),当时马步芳的统治余威尚在,国民党的控制正加紧进行。如由无头脑的人主编,必然向国民党政府邀宠。字里行间定对红西路军大加贬斥。但他由于受红西路军政策及行为的良好影响,独具匠心,在整个志书中,始终未提西路军一字一句,使读者看后觉得好像临泽历史上未曾发生过这件事似的,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这既巧妙地避开了国民党政府审查此书时的责难,也寄寓了他对红西路军好感的一片难言之隐。
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思想开明,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土地贡献出来。交土改组分配。政府将他定为开明地主。所以在1952年冬,被政府邀请作为民主人士参观团的一员,参观了全县土改复查工作。1953年,他又以开明地主身份,参加了临泽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县党政领导共同商讨建设临泽大计。是年冬病故于家中,享年67岁。P66-67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省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时、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道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马成洋副部长、管钰年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袁爱华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临泽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其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临泽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通力协作。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中共临泽县委书记王洁岚、临泽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晰热切关怀,并进行全面指导。临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红,县委常委、副县长姜明桂,县长助理单兴银总审其稿,副县长葛永红也指导了此项工作。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县旅游局魏建忠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东、县交警大队教导员杜万田提供了部分旅游、民俗、风情方面的图片,县文化馆张福、牛学飞同志提供了部分文物方面的图片,县档案局局长沈文、副局长汪如军对书稿的编排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县文联牛学伟、县档案局王茂愁同志参与了后期的校改工作。在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对于诸多同志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悠久丰富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