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依兰·斯塔文斯 日期:2016-04-22 15:30:33
★传主亮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父。 ★本书亮点:首部为马尔克斯的人生前40年立传的书,展现《百年孤独》出版前的马尔克斯生活。(20世纪后50年里,在哥伦比亚和普遍的拉丁美洲,马尔克斯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从1948年总统候选人盖坦遇刺引发的骚乱,到1958至1959年卡斯特罗的共产主义革命,从文学爆炸到左右80年代的新自由经济政策,从新闻形式的新生到反对哥伦比亚毒枭的战争,从新拉美电影到简化西班牙语拼写,他构成了一股大于生活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著作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自己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影响了遍布世界的几代读者。本书完整地呈现了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之前的生活。完整地还原了马尔克斯生活中各种政治、文化的环境,讲述了诞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浪潮的现实背景。
作者简介:
伊兰·斯塔文斯是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拉丁美洲与拉美文化系的教授。他获得过诸多奖项与荣誉,包括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智利总统勋章与犹太图书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同时还被改编成舞台剧与电影、电视。此外,他还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主持一档名为“与伊兰·斯塔文斯对话”的脱口秀节目。这项传记研究用时10年……我循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足迹,或走或停……我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教育落后的地方,文学是何等重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塑像无处不在,没人不知道他加比托(Gabito)——这不是比喻的说法,事实也是如此。他被视为救世者,他的塑像之重要,与另一个救赎式的人物不相上下: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 首先,我希望感谢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他在作品中提炼才华的方式把写作推到了极限。如我在序言里所说,我21岁在祖国墨西哥最初读他之后,先是感到震撼,之后才有所顿悟,原来文字是有魔力的:经过刻意安排之后,文字能营造出不同的宇宙,比我们的宇宙更有魅力。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加勒比海边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对文学怀着热烈梦想的法学院辍学生,巴兰基亚、卡塔赫纳和波哥大等地的大报记者,其左倾倾向与皮尼拉将军(1953—1957)的独裁统治发生龃龉的人,这部传记写的就是他的故事,写他如何创作出一部巨著,而且就是这一部小说,居然改写了20世纪后50年拉丁美洲的文化版图。 飘雨的午后,老家墨西哥城,我初次读到《百年孤独》,一口气读了24小时,读得天昏地暗,时至今日往事依旧历历在目。1982年4月,我才二十几岁。在此之前我讨厌读书(我喜欢户外活动),等我读到这部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后,态度才发生变化……我靠窗倚在床上。我记得两次光顾盥洗室。我还记得读到第十八章,还差两章就要读到结尾,此时太阳马上要出来了。我感到心灵被震撼。一部小说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一些图书能在我们的心灵上打下烙印,我们对当时的记忆总是念念不忘,因为后来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那天下午,我来到米盖尔·安赫尔·德·科维多大街上的甘地书店,这里是我频频光顾的地方,我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通通买了下来,一连读了好几周。作者在故事里为绝望的加勒比精心描绘的现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来说,这位哥伦比亚作家正在以崭新的目光扫视我身在其中的环境——拉丁美洲的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我生活中的其他榜样有所不同,比如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的作品总要讲一些哲学问题,但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是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这一点格外吸引了我。 依我看,西班牙语仅有两部巨著,其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拉美文化的理解:一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堂吉诃德》以其对17世纪伊比利亚帝国辛辣的讽刺达到了上述目的。《堂吉诃德》不怕在国外的一次次挫折,面对国内及大西洋彼岸咄咄逼人的天主教裁判所,以伊拉斯谟的风格来讴歌自由思想。《百年孤独》更不一般,作者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以大河流水式的叙述,讲述一个大陆和大陆上的人民发生的故事:政治腐败、宗教狂热、性别歧视及自然的和历史的灾难。据说塞万提斯的著作是一个摩尔人写的,与之相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也是以羊皮手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吉卜赛人写下的手稿。在西班牙语世界里,二位作家的大作,连西班牙语世界也要仰仗,然而巨著的创造者居然来自社会的边缘,不知读者对此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