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鲁迅纪念馆 日期:2016-04-22 15:30:33
本书由创刊于197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本书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2015·冬》主要包括“鲁迅生平研究”、“鲁迅作品研究”、“鲁迅同时代人及相关研究”、“史料·辩证”、“综述”、“读书杂谈”、“鲁海漫谈”、“海外鲁研”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作者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录:
鲁迅生平相关研究
鲁迅与古典文学二题顾农
鲁迅在日本的接受和传播——从两个日本人说起乐融
鲁迅演讲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杨益斌
鲁迅对展览的认识与实践初探高方英
鲁迅作品研究
眉间尺为什么信任黑色人?——泰山学院讲释《铸剑》管冠生
鲁迅创作所用之神话素材李玉兰
《呐喊》的版次与文本校勘王世家王春森
鲁迅同时代人及影响
鲁迅对叶君健的影响许宗瑞
当代作家与鲁迅的邂逅(下)乔丽华
黄新波和他“平凡的故事”沈雪晟
史料·辩证
中华艺大史实再探王锡荣鲁迅生平相关研究鲁迅与古典文学二题顾农鲁迅在日本的接受和传播——从两个日本人说起乐融鲁迅演讲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杨益斌鲁迅对展览的认识与实践初探高方英鲁迅作品研究眉间尺为什么信任黑色人?——泰山学院讲释《铸剑》管冠生鲁迅创作所用之神话素材李玉兰《呐喊》的版次与文本校勘王世家王春森鲁迅同时代人及影响鲁迅对叶君健的影响许宗瑞当代作家与鲁迅的邂逅(下)乔丽华黄新波和他“平凡的故事”沈雪晟史料·辩证中华艺大史实再探王锡荣鲁迅用笺考萧振鸣西安悼念鲁迅逝世活动史料辨析与初步研究张爱荣张学义叶圣陶书信日记中的吴朗西吴念圣“Y生”为叶圣陶笔名之考辨及叶圣陶佚文一篇黄艳芬吴组缃佚简两封宫立名人书简一束(三)裘士雄综述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略述北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暨《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研讨会略述思齐鲁海漫谈不悔且又不改旧作王尔龄鲁迅枕下的那帧木刻——纪念木刻家杨可扬、国画家尹瘦石王观泉我和曾敏之先生的学术交往袁良骏病中的先生——怀陈鸣树师符杰祥故人依稀可见——东京几处鲁迅身影踪迹陈力君读书杂谈赖少其与《套版简帖》顾音海写家族事,存大历史——《八道湾十一号》的人文价值姬学友抽丝剥茧排沙简金——读符杰祥《文章与文事:鲁迅考辨》施晓燕《鲁迅与他的北京》读后有感江枫海外鲁研1926—1930年间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托洛茨基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心(下) [日]中井政喜潘世圣译编后《上海鲁迅研究》出版20多年来(未计其前身《纪念与研究》),栏目设置相对固定,也常常因文章而增减栏目,本辑的“鲁迅生平相关研究”即属于此类型的栏目。顾农的《鲁迅与古典文学二题》中,其一是“鲁迅对屈原的评说与改造”“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鲁迅高度评价屈原,但也指出过他的弱点;”同时“鲁迅旧体诗以屈原作品为底文的约近二十首,既表明他对屈原的熟悉和敬佩,又带有全新的色彩,这里充满了反抗的激情,而又并未落入怒吼和高调,仍然充满了诗意。”最后,作者在精神和现实层面总结到“‘忠而见疑’曾经是古代许多志士仁人的共同命运,不少‘迁客’即被贬谪遭打击的知识精英,很容易成为一个所谓‘骚人’——自西汉的贾谊以下,这样的作家指不胜屈;而鲁迅则远远超出了这样的境界。”其二是“鲁迅与《列异传》”,《列异传》“早已亡佚,今有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辑本,最为通行,凡五十则,基本齐备”;且鲁迅对清人严可均定该书作者为曹丕存疑,作者通过分析以为“以如今我们还是将《列异传》置于曹丕名下比较合适,但同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此中颇有后人的增补;在分析曹丕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时尽可能避开那些片段。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正是这么处理的,这种态度最为可取。”“鲁迅作新编的故事《铸剑》,其故事的来源之一,就是《列异传》中的‘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条”。《鲁迅在日本的接受和传播——从两个日本人说起》基于上海鲁迅纪念馆接受文物捐赠及捐款,介绍了田中庆太郎和清水安三两位日本友好人士,因鲁迅而与中国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并未时事到变迁而有所改变,在今天鲁迅依然是中日友好交往的桥梁。《鲁迅演讲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比较扎实地总结梳理了20世纪至今有关鲁迅演讲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20世纪的鲁迅演讲研究,筚路蓝缕,从资料积累到研究框架与思路、方法,都有开创之功。这一阶段,鲁迅演讲研究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从以史实考证为主逐步转向思想艺术研究为主”;而“21世纪的鲁迅演讲研究,已经从以史实考证为主转向了思想艺术研究为主,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呈现出向纵深开掘的态势”;作者认为在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方面“理已有鲁迅演讲研究脉络,显而易见的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业界往往采用文艺批评、社会批评等惯常熟悉的方法,而较少引入传播学、演讲学(雄辩术)等能够贴近演讲文体特征的新思想、新方法等。如能将将新旧研究模式和框架方法加以融会贯通,新的解读新的诠释必将如源头活水,滔滔涌来”。《鲁迅对展览的认识与实践初探》所研究的视角比较特别,文章梳理鲁迅一生中与展览相关的史实,展览不仅成为鲁迅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鲁迅将中国左翼艺术推介到国外的重要手段。《眉间尺为什么信任黑色人?》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割头复仇”历史文本与鲁迅的文本的继承与发展,在文章中引入了《说岳全传》这个少有人关注的文本,新文本的引入讨论,使鲁迅的文本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性。《鲁迅创作所用之神话素材》简要梳理了鲁迅各种作品中有关神话的内容,以为“鲁迅的一生,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神话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他可以在各类作品,尤其是杂文中,把他烂熟于心的神话信手拈来,或作为论据,或作为说理的引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丰富了杂文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对神话的热爱,实际也是他内心精神在现实世界的投射——反抗绝望,反抗世间的一切黑暗和不公,热烈地追寻别样的人生和别样的世界。尽管他的一生也有过彷徨,但他更有着永不屈服的硬骨头精神和坚如磐石的光明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的不竭源泉之一就是神话。”《〈呐喊〉的版次与文本校勘》是鲁迅文本基础性研究的一个成果,有关鲁迅文本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属于文本解读的研究,而鲁迅文本的校勘在孙用的《鲁迅全集校勘记》、《鲁迅全集正误表》和《鲁迅译文集校读记》等之后,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这样的基础工作在今后还须加强。《鲁迅对叶君健的影响》的作者认为叶君健“一位深受鲁迅影响但久被忽视的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文章简要回顾了叶君健的生平及其鲁迅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叶君健“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方面的影响。鲁迅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化有巨大的影响,从人的因素考虑,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对于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从事文化建设的人的影响。《当代作家与鲁迅的邂逅》正是通过对当代作家所受鲁迅影响的梳理,提供了鲁迅文化遗产在当今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力,而在影响的扩展,正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中华艺大史实再探》利用了历史地图,对中华艺大的地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同时,作者认为“关于中华艺大的史实,至今存在不少空白没能填补。在当时报刊上刊登的广告和相关报道应该还有,如果再仔细找找,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一般书写是用毛笔,很少用钢笔,鲁迅都是使用绍兴产的“金不换”,而用纸就比较复杂一些,《鲁迅用笺考》主要考察了鲁迅用的笺纸情况,是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鲁迅相关的物质文化研究,尽管目前只是零碎文章(包括《上海鲁迅研究2015秋》所刊《大陆新村建筑设计简介》),应该是大有前景的。《西安悼念鲁迅逝世活动史料辨析与初步研究》整理了1936年鲁迅逝世后的几次纪念鲁迅的活动,很有史料价值。《叶圣陶书信日记中的吴朗西》是为史料的补充和注解;《“Y生”为叶圣陶笔名之考辨及叶圣陶佚文一篇》是为微观的史料考证,考证这个问题,却与其他同样署名的文章有着关联作用,文章的归属权问题,对于个人生平的研究是比较重要的。2015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先后举办了“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暨《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研讨会”,本辑“综述”栏所刊《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略述》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暨〈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研讨会略述》两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会议及会议主题讨论的内容。《赖少其与〈套版简帖〉》一文介绍了,赖少其对于《套版简帖》的介绍:“套版简帖,俗称契纸。上印套色木刻,折叠成简帖,故称套版简帖。为明末清初徽州艺人所创制。以现存者证之:初写于笺纸上,后演变为简帖。就其年代,与十竹斋同时,多以人物山水见长,可补十竹斋之不足。与绣像以织丽取胜不同,更多吸取民间风格,较为奔放,套色华丽。惜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均未得见,故未著录。”作为鲁迅的学生,赖少其在传统艺术保护方面深得鲁迅文化观的要旨。日本学者中井政喜的长文《1926—1930年间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潘世圣的热忱支持下,终于全文刊布,这篇论文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的文艺思想有着比较深入的探讨,这个探讨有利我们能够更明晰地了解1930年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作品。编者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