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文永 日期:2021-12-17 03:50:02
正因为这样,我才选择陈香梅文学作品作为我博士论文的专题研究。陈香梅的文学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观和文化观,尤其是在异国的生活体验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她对世态人生、对生命的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等,都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容。陈香梅显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作家,但我总是想,有人写陈香梅评传,也有人研究陈香梅的政治思想,而陈香梅的文学作品研究却被忽略了,到目前为止,对其文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可能是陈香梅的政治声望掩盖了她的文学地位,忽略了她文学创作的造诣,如果是这样,那是令人遗憾的!因此,本文希望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无可否认,陈香梅的文学作品内容是丰富的,丰富的内容与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陈香梅生于1925年至今已近乎一个世纪。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的人生是曲折的;她15岁母亲病逝,21岁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结婚,1958年丈夫不幸病逝,之后移居美国华盛顿,开始了孤独的人生之旅。凭着她在战乱中培养出来的坚强个性和刻苦耐劳的精神,跻身于美国上流社会,成为华府亚裔女强人,在国际的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在国际关系上、中美关系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非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陈香梅成为一位非凡的女人,也使她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那起伏动荡与云谲波诡的历史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以及辽阔的国际文化视野。
陈香梅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作家,她是一个多种社会角色历史性的个体,她的作品是她多种角色统合的产物,是多元语境折射出她的特殊性。她的散文作品有着一种真诚、内在的主客体的心灵对流,且闪动着人文理想的光辉。她的散文是她人生经历的笔记,是她人文理想的真实记录,如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一千个春天》,充满着女性特有的情感谱出悦耳的动听之音,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凡女性坚定的信念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更是20世纪女性心灵的传奇。《一千个春天》可说是20世纪女性的心灵史,是最现代也是最古典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它超越了年龄、超越肤色、超越了人种和国籍、乃至超越了俗世羁绊的情爱表达。陈香梅描写她与大她30岁的飞虎将军陈纳德相恋相爱,把这种至死不渝患难与共的爱写得令人回肠荡气。这种心灵真挚的展露,有血有泪,有欢乐有痛苦的生命高峰体验,能够有此体验的女性,都是具有超凡脱俗的思想,纯洁伟大的心灵,深厚渊博的文化和崇高美好的精神境界。她写尽了“中国妻子”的本质内涵,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写下东方女性的美德,是陈香梅作为一位妻子的体验结晶,是每一位妻子品德的概括。陈香梅的爱情最宝贵的东西是她以人文精神的理智经营她的爱情,对她所爱的人的全部默契、同情支持和理解,可以视为人类之爱、宗教之爱,是东西方爱情文化极高层次上的一个象征,超文学超理想的爱情典范。正由于这样,使她在这部散文中散发着一种饱尽生命忧患,阅历人世变迁,欲说还休的生命无常感和沧桑感。爱情之路是坎坷的,才能显示它的珍贵。陈香梅追求这段不寻常的中西爱情是坎坷的,但她总能在这坎坷中找到生命的真谛。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陈香梅的爱情叙述是一个经历过时代、家庭、个人剧变的巨大反差,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同时在这种白肺腑流出的真情,不但对人生诗意瞬间的眷恋和向往且寄予生命无尽的热望。
除此之外,陈香梅的大量散文作品从不着意掩饰自己的情感,她倾诉她对国家、对社会、对生活、对爱情、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尤其是关于亲情、友情、家园情、民族情的篇章,这一特色更为明显。与其说文学是人学,倒不如说文学是情学,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即使技巧再好,文字再华丽,形式再奇特,也只能是一些没有生命闪光的文字组合,只有真实倾诉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和思考,才能使文学作品成为由心灵深处进发出激动人心的人生和生命画卷。陈香梅的散文作品是生命的自我体验的社会化过程,将她的全部体验升华为人类的、世界的这个层面来抒写、来思考。正因为有这种爱的体验、情的体验,才使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理解的人文关怀。
陈香梅的长篇小说《谜》就是以她自己爱的体验来进行创作的,描述“传统观念”与“女性意识”的婚姻冲突。长篇小说《谜》就是要带领我们去认识女性的本质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她在思索女性本质和存在时,常以“女性意识”与“母性自然天性”的对立面来剖析。在陈香梅看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决定了他与她的根本上的本质差别,应正视两性文化的历史存在,指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成了男女两性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塑造了难以逆转的两性文化根本差别。男人是外倾性的,女人是内倾性的,女人身上不仅具有自足和自美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一种“完美与和谐”。她认为男女两性的不同不单在于生理上的不同,而且还存在着历史文化的不同,是很难改变的。婚姻上的冲突其实是两性历史文化的冲突,要调和这种冲突,不是“女权意识”可以调和的,而且“女权意识”会为婚姻生活带来更大的危机,女性应回到“母性”中来。这就是陈香梅长篇小说《谜》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是她做“中国妻子”的体验中思想境界的升华。P2-5
1999年正是澳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从澳门小城来到江城武汉,走入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华中师范大学。当时正是金秋时节,桂子飘香,沁人心脾。现在,屈指数来已有十年寒暑。回首五年的华师学习生活,同窗师友,历历在目,留下了不少美丽的回忆。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研上完成的。在论文即将出版付梓之际,又让我想起在华师求学的日子。我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黄曼君教授。论文从写作,到送审与答辩,再到今次为论文出版写序,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真不知该用何种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黄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性格却又十分开朗热情的人。他对学生在学问方面十分严格,在生活方面却是亦师亦友,和蔼可亲。现在,我虽在澳门,但也一直很感念黄老师的古道热肠。
在华中师范大学求学五年中,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无疑,华师的学习生活是最让我留恋的,这不仅是因为华师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以及学术氛围的活跃,更重要的是受到这里很多热心的知名教授的关爱,他们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在暨南大学求学时的导师饶芄子教授,是她将我带入学术的殿堂,从暨大毕业之后,还时常得到她的关心;还有暨大同学苏桂宁教授的热心帮助,衷心感谢他们。
此外,我也十分感谢澳门大学邓国光教授、施议对教授,在论文选题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殷国明教授、武汉大学的陈美兰教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许祖华教授及华中师范大学王又平教授、张永健教授、周晓明教授等,他们在我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尤其是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过程中,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学术指导,使论文不断丰富得以出版。
最后,特别一提的是,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得到陈香梅女士的大力协助,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澳门日报》社长李鹏翥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书名,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博士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花城出版社编审林宋瑜博士、责任编辑揭莉琳小姐为本书的出版劳心劳力,费尽心血;澳门基金会为本书出版提供资助等。在此,均一一表示万分感谢!
庄文永
2009年12月于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