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春林 日期:2021-12-17 03:53:14
溪心洞小学设在村中的祠堂里面,教学内容不外乎作文习字,教学方式是死记硬背。私塾的老师又称先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动不动就体罚学生。先生手中的竹板,是专门用来惩罚偷懒的学生的。竹板上写有四句话:“一根无心竹,单打书不读。父母会生气,叫他不要读。”
朱少廷在溪心洞小学读书刚刚一年,钟山县就获得解放。由于桂系军阀残部不甘心灭亡,潜伏下来的土匪特别猖獗,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土匪经常抢粮抓人,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再加上学校规模原本不大,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溪心洞小学只好暂时停办。
1951年9月,朱少廷和溪心洞村的几个学龄儿童一起到6km外的燕塘小学读书。燕塘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朱少廷已经在溪心洞小学读过一年级,在燕塘小学就读二年级。燕塘是乡镇所在地,也是圩镇所在地,从溪心洞村到燕塘小学6km都是山路,只能靠两条腿走。
那时的燕塘小学条件也很简陋,只是教学规模稍微大一点,班级多一些。燕塘小学最好的房子,也就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楼上3个教室,楼下3个教室,楼板是木头的,上下的楼梯也是木材制作的。每当师生在楼上行走,楼下就能够听见咚咚的响声。燕塘小学的教师住房是一栋土砖砌成的平房,房顶上盖瓦。据说这种土砖房子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燕塘小学的篮球场是一块很宽阔的平地,两边是用木材制成的篮球架,每当举行比赛,就先用石灰粉沿边做好记号,成为篮球场的界线。当天气晴朗的时候,篮球场是平整的泥土场地,燕塘小学的体育课就在操场上进行。若遇上下雨天气,操场上的泥巴踩出一个个脚印,连走路都不太方便,更不用说上课了。不上体育课时,学生就在教室自习,或者听老师讲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体育课都是由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兼任,燕塘小学也不例外,都是由其他课的老师兼任。体育课的内容也较为单调,只是训练列队、走步,偶尔也有篮球、乒乓球等,不过最受欢迎的是篮球。
那时燕塘小学虽然是完小,但学校不能提供学生住宿,也不能提供学生伙食。其实,即使学校能够提供住宿和伙食,绝大部分学生也消费不起。因此,上学期间朱少廷每天早上起床后,吃过家里特意准备的早餐,带上中午在学校吃的干粮,便赶去学校上课。所谓带去的干粮也就是几个红薯或几个芋头。当时农家的早饭一般没那么早,所谓的特意准备,无非是前一天的剩饭、剩菜。或者当天刻意起早做的农家饭菜,并没有什么特别丰盛之处。有时能够用口盅装好,带上一顿米饭,已经算是奢侈了。下饭的菜,一般没有。青菜之类不便于携带,带去了也容易变质。所以带去学校的菜,也就有燕塘小学所谓的“四大发明”。所谓“四大发明”,就是臭豆腐、腌菜干、咸萝卜、辣椒酱。这四种菜便于学生携带,适合保存不易变质。
臭豆腐,一般是冬天做好,整个冬天和春天都可以食用,保存时间较长。其制作方法是,先做好豆腐,把豆腐切成小块状,放到竹篮里。在放豆腐之前,用干净的稻草在竹篮上铺垫一层,再放一层小豆腐块,然后一层稻草,一层小豆腐块,上面再盖上稻草。过了10多天,等到小豆腐发酵后,在小豆腐里面加上辣椒、食盐等,再加适量水,就可以食用了。
腌菜干,一年四季皆可食用,保存时间较长,尚未炒熟的腌菜干最长可以保存2年。炒好后的腌菜干也可以保存多天,是当时农村最为常见的干菜。其制作方法是:每年春末季节,葑菜已经生长成熟,它的菜叶硕大,每株葑菜4~6个菜叶,可把葑菜连根拔起,葑菜的根部也可以食用。先把葑菜叶洗干净后稍微晒干,然后把葑菜叶子切碎,让切碎的葑菜晒到半干的样子。再把晒到半干的碎葑菜叶子,装到陶器坛子里,再把坛子里的菜叶压实,在菜叶上面放上干净的稻草。最后,用一个大的陶器装满干净的水,再把装好半干葑菜叶的坛子倒过来,坛子口朝下,放在装有水的陶器里面。这种方法可使葑菜变酸,过了10多天,葑菜就有酸味了。把有酸味的湿润腌菜晒干,腌菜干就做好了。腌菜干可以保存l~2年,带酸味,含有丰富的消化酶,有利于消化。
萝卜是农村极常见的蔬菜,做成的咸萝卜干就成了学生常带的干菜。咸萝卜一般是冬、春季节做好,保存时问最多2个月。那时,榨菜没有现在这么便宜,也没有这么流行。咸萝卜的制作方法是,取新鲜萝卜,洗干净,切成大块长条形状。然后把切好的萝卜晒到半干,再加入食盐、辣椒适量,让半干的萝卜晒干一点,就可以保存了。
辣椒酱,一般在夏、秋季节有新鲜辣椒时才能做。因为夏、秋季节气温高,平常的蔬菜带到学校很容易变质,发出一股馊味。做好的辣椒酱,则可以避免变质。如果用生的辣椒加工辣椒酱,则可以保存一个星期左右。其制作方法是,采摘新鲜的辣椒,用水洗干净,然后把洗过的辣椒晒一晒,等到辣椒上的水晒干后,直接捣碎,就成了生的辣椒酱。
臭豆腐、腌菜干、咸萝卜、辣椒酱等,保存期长、便于携带是其优点,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朱少廷长期食用这些干菜,就严重缺乏维生素,有时嘴唇干裂,嘴角发炎。
每天下午放学后,朱少廷等同学,从燕塘小学赶回溪心洞村。他们早出晚归,每天往返12km的路程路,都是靠脚走路。除了冬天特别寒冷外,朱少廷经常赤脚走路。遇到刮风下雨,他们就带上斗笠。赤脚走路,刮风下雨,朱少廷风雨无阻,走了整整一年。
在冬季,昼短夜长,白天的课又不能落下,朱少廷只好早一点起床,有时早上起来还能看见天上的星星。下午放学之后,已经不早了,对朱少廷而言,还有6km的山路要走。山路崎岖,他翻山越岭,回到家里时天已黑了,有时回到家里时能看见天上的星星。为了搞好学习,朱少廷起早贪黑,两头见星星,其所遭受的艰辛,不是常人所能够承受的。正因为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朱少廷才更加珍惜这个机会。
放学回到家里后,朱少廷还要复习当天的功课。溪心洞是一个偏远的村落,那时还没有电灯,朱少廷只能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看书、写作业。对于出身农村、贫穷的朱少廷来说,昂贵的煤油也要节省。每天看书都要点灯,也只能昏暗一点,这样可以省一点煤油。由于他学习刻苦,各科成绩都很优异。
P17-21
这本小书是我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写的第一部书稿,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非学术性的著作。我虽然研究文学,经常跟文学作品打交道,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多。撰写这本小书,动用了我多年的生活积淀,其中包括我对自己人生的某些感悟和回味。
首先,我要感谢传主骨伤科专家朱少廷教授。朱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激起我无限的回忆,使我对他仰慕不已。早在24年前,也就是1986年冬天,我因意外事故导致右小腿骨折,是民间骨伤科医生黄谊仁师傅采用传统中医正骨手法帮我复位,然后他用杉树皮小夹板帮我外固定,再用中草药帮我治疗。正因为黄谊仁师傅的精湛医术,我的骨折部位得以正常复位,正常愈合,完全康复。朱少廷教授因左手尺桡骨骨折,而成为骨伤科专家;我曾经也是一个骨折病人,现在为骨伤科专家朱少廷写传,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这也增添了我许多感激之情,这是骨折病人对所有骨伤科专家的感激,这种感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实属词不逮意。
其次,我觉得第二个缘分是朱少廷早年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是河南平乐郭氏正骨的嫡传弟子,而我们江西赣州的郭氏是客家人,早年从河南迁至赣州。江西赣州郭氏与河南平乐郭氏500年前是否同一家我不得而知,我和朱少廷教授第一次见面则特别亲切,这是实事。我三天两头就跑到朱教授家采访,内心总是惴惴不安,当朱教授把所有的资料包括家谱都无偿提供给我时,我更是感觉责任重大。这份书稿,是我献给朱少廷教授的一瓣心香,传达我最诚挚的敬意。
再次,我要感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各位领导,是他们给我认识朱少廷教授的机会。我特别要感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覃国智副书记、唐加星医生,是他们再三督促,我才及时完成书稿。此外,我还要感谢广西大学文学院黄南津副院长、郭爱涛老师,是他们鼎力协助,我的书稿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朱少廷的弟子米琨主任、黄肖华副主任医师,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我的写作得以进展顺利。我还要感谢朱少廷教授的夫人沈启珠医师,我每次采访都受到沈医师的热情接待,使我倍感亲切。此外,要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立军主任,她为本书的出版费了不少的心血。
作为一个曾经骨折过的人,我永远怀着这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有像朱少廷教授一样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人民的好医师。当然,我这位文学背景的作者,对骨伤科还是门外汉,又因时间仓促,书稿的实际水准与我的心愿尚有较大的差距,疏漏也在所难免,在此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郭春林
2010年7月4日凌晨完稿于广西大学东校园寓所
10月30日定稿于广西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