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宇,郑万春 日期:2015-01-21 13:49:21
如果说上帝在4000多年前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又重组了这个世界。书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30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富豪们,他们是纵横财富王国的帝王,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慷慨、善良、智慧的人……
安德鲁•卡耐基
他曾经是一个谜,现在也仍然是个谜。他是传说中的钢铁大王,然而人们都因为他的慈心善行而记住了他。因为他敛财有道,有些人仍然固执地将他视为“强盗资本家”,然而如今只要是哪个人捐赠出大笔的财富,不管用于哪里,人们都会称他为“现代的卡内基”。
阿马迪•贾尼尼
尽管只有一个小学文凭,却足够他敲开财富之门;尽管父亲是因为一块钱被穷人杀死的,他却依旧把钱贷给穷人。他用善与仁慈给了那些只顾“锦上添花”的私人银行以当头一棒,他如此虔诚地进行着为穷人“雪中送炭”的事业,最终,他被推上了“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尊位。
比尔•盖茨
他的财富灼伤了亿万人的眼睛,然而人们最佩服的却是他的远见。可是那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未来的面貌,而是他本身就是在创造未来。他不是一个人,因为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人”的范畴。他亦不是神,因为他的作为早已超越了神所能赋予我们的一切。他是现实社会的基督,一个用财富创造文明的使者。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他才不管你是钢铁大王,还是石油大王,只要是他想要打败的,就没有对手;他也不管你是日不落帝国,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只要是他想帮助的,就没有困难。他就像昔日在战场上的拿破仑,而拿破仑顶多只能是在欧洲大陆一声怒吼,而他却在星球上空咆哮,整个星球都为之胆战心惊。假如说上帝在几千年前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摩根就在20世纪初重组了这个世界。
乔治•索罗斯
这个世界都是错的,市场是错的,人们的欲求也是错的,人们根据错误的理解进行金融活动,而他却一直盯着这些错误,然后大赚一笔。他做着从来不违反法律的事情,尽管有人说他不讲道德。可是当那些所谓的“道德家”在交易所门前盯着自己岌岌可危的财富的时候,他却可以将英格兰银行狠狠地踩在脚下。这个人就是乔治•索罗斯。
松下幸之助
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三流的小时工变成全日本第一流电器企业的掌舵者;他用16年的时间,从一个商海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变成了全世界第一流的人生导师;他再用人生最后的九年时间,从一位神一样的大师变成了最为人仰慕的人才培养的老师;最后,他用一秒钟离开了日本,却留下了一个世界的缅怀。他就是“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史蒂夫•乔布斯
他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把技术与品位结合的商业艺术家,他的人生像过山车一样,从山峰一直俯冲到谷底,又从谷底直冲上天。巨大的成功让他盲目自大而惨遭失败,沉默了12年之后他东山再起,重返追逐梦想的道路。12年的积淀与自省让他懂得了如何尊重失败,明白了梦想要变成现实所需付出的代价。这一次,他获得了长久而牢固的成功。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一个尊重失败的商业精神领袖。
劳伦斯•埃里森
他是史上“最不知天高地厚”的亿万富翁,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想“干掉”比尔•盖茨的人。为了扳倒微软这个“参天的巨人”,劳伦斯•埃里森凭借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精神不断前行,他所走过的路一片“狼藉”,但那是他极具挑战个性留下的辉煌战绩;为了对付这个终极“天敌”,劳伦斯•埃里森用行动证明着,无论对手多么伟大,也要竭尽所能去超越他、去击败他。
目录:
安德鲁·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亨利·福特——臣服于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阿马迪·贾尼尼——不为自己,而为大众
约翰·D.洛克菲勒——用财富唤醒人类良知的人
比尔·盖茨——我是王,我能赢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政府和法律没做的事情,让钱来做
乔治·索罗斯——市场总是错的,而我总是对的
肯尼斯·汤姆森——乱花钱是罪恶,创造财富才神圣
查克·费尼——衣衫褴褛的慈善家
沃伦·巴菲特——人生就像是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厚的雪和很长的坡
李嘉诚——内心的富贵是真正的财富
英格瓦·坎普拉德——将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经营
山姆·沃尔顿——我们对付得了,支撑得过去
戈登·摩尔——每天都要淘汰你自己
松下幸之助——经营企业也是经营人生安德鲁·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亨利·福特——臣服于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阿马迪·贾尼尼——不为自己,而为大众
约翰·D.洛克菲勒——用财富唤醒人类良知的人
比尔·盖茨——我是王,我能赢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政府和法律没做的事情,让钱来做
乔治·索罗斯——市场总是错的,而我总是对的
肯尼斯·汤姆森——乱花钱是罪恶,创造财富才神圣
查克·费尼——衣衫褴褛的慈善家
沃伦·巴菲特——人生就像是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厚的雪和很长的坡
李嘉诚——内心的富贵是真正的财富
英格瓦·坎普拉德——将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经营
山姆·沃尔顿——我们对付得了,支撑得过去
戈登·摩尔——每天都要淘汰你自己
松下幸之助——经营企业也是经营人生
余彭年——宁可我助天下人,不愿天下人助我
彼得·彼得森——财富应与道德共生
泰德·特纳——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
霍英东——做人做事关键是问心无愧
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给自己写上价码
唐纳德·特朗普——坚持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史蒂夫·乔布斯——尊重失败的商业精神领袖
盛田昭夫——终生捍卫责任的人
肯尼斯·贝林——在给予中寻找幸福的人
劳伦斯·埃罩森——所有人都失败了,我才能算成功
皮埃尔·奥米迪亚——慈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义务
安妮塔·罗迪克——贪婪是最大的罪恶
鲁珀特·默多克——野心成就梦想
拉克希米·米塔尔——没有魔术让一个人一夜暴富
保罗·艾伦——再不干就迟了,我们将遗感终生安德鲁•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他曾经是一个谜,现在也仍然是个谜。他是传说中的钢铁大王,然而人们都因为他的慈心善行而记住了他。因为他敛财有道,有些人仍然固执地将他视为“强盗资本家”,然而如今只要是哪个人捐赠出大笔的财富,不管用于哪里,人们都会称他为“现代的卡内基”。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曾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卡内基,一个是家资巨富的商人,一个是倾尽家产的慈善家,两者却又和谐地附着在一个人的躯体上。他,安德鲁•卡内基,一个用财富造福于社会的圣徒,他俨然以上帝的模样,为世间的富豪们定下了慈善行为的规则。
他曾经是一个谜,现在也仍然是个谜。他是传说中的钢铁大王,然而人们都因为他的慈心善行而记住了他。有些人仍然固执地将他视为“强盗资本家”,然而如今只要是哪个人捐赠出大笔的财富,不管用于哪里,人们都会称他为“现代的卡内基”。他只是一个来自苏格兰的穷小子,却又在美利坚的国土上“指手画脚”;他也曾剥削于曾和他一样贫贱的工人,却又从此变成了一个热情而慷慨的理想主义者。他散尽了他所有的财富,他甚至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在财富的王国肆意妄为,却又以一颗高贵的心舍弃财富。
然而卡内基并非是四处散财的“圣诞老人”,他更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还是作家,是旅行者,是交际家,是敏感忧郁的凯尔特人,是热爱生活的人。有的人是被财富终生囚禁,而他却将财富判了“有期徒刑”,必须在死之前倾其所有奉献给社会。他这样写道:“我认为一个富人的职责是:成为谦逊谨慎、生活朴实、不骄不奢的典范;有节制地满足那些依赖于他的人们的合理要求;接着是将多余的全部收入完全视为信托基金,并按自己认为的最好方式进行管理,以便让其充分地造福于社会。这样,富人就完全变成了贫苦兄弟的财产信托人和代理人。”这颗高贵的心的确做到了,英雄般的亲力亲为,把毕生聚敛的财富变成了整个社会的福音。
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18世纪的苏格兰而活在19世纪的工业家,到了如今的21世纪,我们却还为之感动着。他的慈善行为成为了当今世界慈善活动的蓝本,他也是人类高贵良知的启蒙者。
今天的《福布斯》杂志评论卡内基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理解财富意义的人”。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堪当一个民族的建设者,思想的领袖,工人的朋友,学者,甚至一个政治家,他是平凡和非凡的结合,是崇高和谦卑的结合,是唯利是图的富商和慷慨的慈善家的结合。因为贫穷,他懂得了金钱对于生存的意义;又因为富有,他懂得了金钱对于生命的意义。在那个拜金的年代里,他的选择让上帝之爱所眷顾的富人们没有了偏颇和迟疑,直到今天,人们还铭记着他的声音。
他的一生就是传奇
出身的卑微也许只是懦夫前进路上的障碍,真的英雄不怕出身太难堪。卡内基的第一份工作是锅炉工,每周的薪金只有1美元,而到了45岁时,便已成为世界钢铁大王,身家亿万。他简直是一座赚钱的机器,他的财富似乎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挥霍完毕,可是这位声名显赫的富人,在剩下的日子里,把一生的积蓄和时间全部献给了人类公益事业,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1835年的11月25日,在苏格兰丹佛姆林的一栋平房里,威廉•卡内基的妻子玛格丽特生下了一个男孩,夫妻两人给他取名为安德鲁•卡内基。就如安德鲁•卡内基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拥有贫穷却诚实的父母、良善的亲戚和朋友”。他的父亲威廉•卡内基是一个制造手摇纺纱机的作坊主,但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蒸汽纺纱机彻底淘汰了手摇纺纱机,他父亲的纺纱机大幅度贬值。这对安德鲁•卡内基一家无疑是一个打击,然而,他的父亲却十分固执,拒绝去工厂工作,这让一家人饱受贫穷的煎熬。母亲玛格丽特则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女性,她为了家里的生活而开始努力奔波。
卡内基十二岁那年,他的母亲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准备全家移居美国。经过两个月艰苦的旅行,卡内基全家终于到达了匹兹堡,并在当地一个叫做艾里黑尼的小巷里安顿了下来。初到美国的卡内基先是在一个锅炉房中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星期的报酬只有1美元。不久之后,安德鲁•卡内基经人介绍成为欧雷利电报公司的一名送信员。卡内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匹兹堡闹市区的每一条街,以及街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幢房子,这些他都熟记在心,所以他送电报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由于工作努力,安德鲁•卡内基很快被提升为全职操作员。
后来父亲的去世让他更加在乎金钱对于他以及他的家庭的意义。卡内基的工资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虽然压力很大,但卡内基对未来并不感到恐惧。他知道,只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是很难改善生活的,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19世纪50年代初,美国正处于扩张的热潮中,铁路不断向西延伸,卡内基意识到这将给自己带来好运。敏锐的头脑,让卡内基借来了600美元,购买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虽然第一次分红卡内基只拿到了10美元,但他从中得到了很大启发。之后,卡内基把分得的红利和一部分工资投资到各种各样的公司。他意识到铁路工业的发展必将改变人们的旅行方式,长途旅行将取代短途旅行,于是他开始投资伍德卢夫睡厢公司,而这也成为卡内基积聚财富的开始。
卡内基一方面在投资中寻找机会,另一方面他总是对那些新技术投入更多的精力。当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给卡内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后来他成为基础桥梁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这是他成为钢铁大王的起点。1865年,卡内基的投资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辞去了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工作,这是他最后一份拿薪水的工作。
当横穿美国大陆的新铁路竣工时,卡内基又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产上。卡内基重视人才,善用人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总是说:“你可以把我的铁路、钢厂和钱都拿走,但只要留下我的人,我就能在4年时间内重建公司。”安德鲁•卡内基手下的经理们通常都是终生为他工作,他们管理着一批又一批新到的移民。在短短24年间,曾经当过童工、饱受磨难的卡内基,如今却在他日渐庞大的钢铁帝国里统领着成千上万的廉价劳动力。他不断追加投资,向他的合伙人包括弟弟汤姆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进一步扩大生产。他努力降低成本,任何新技术都会被立刻采用。
在他辞掉工作的第15年后的一个春天,45岁的卡内基已经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而30年前他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孩子。正当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上帝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是卡内基一生当中最黑暗的时期:先是弟弟汤姆在匹兹堡病了,接着母亲玛格丽特又患了肺炎,几天之内他们相继去世。弟弟和母亲的死对卡内基的打击非常大,直到两个月后才稍有好转。工作似乎才是最佳的良药,为了忘却痛苦,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之后的30年,安德鲁•卡内基把工作时间压缩到几个小时,偶尔会在午餐或晚餐时工作,但他这几个小时的工作成果相当于大多数人一周的工作成果。对此,他感到十分骄傲。他还喜欢写作,在代表作《财富的福音》中第一次系统地披露了他自己的金钱观,这本书也成为众多富人效仿的慈善界的圣经。
20世纪的第一年,安德鲁•卡内基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自己在卡内基钢铁公司的股份以4.8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金融家J.P.摩根。从那一刻起,安德鲁•卡内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然而,这位富翁并不是独善其身的人,他深深理解一个富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于是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慈善事业中,先后捐助建设了3000多座图书馆,还设立了多个慈善基金会。每一个基金会都被赋予了一项特定的任务。其中包括:为苏格兰大学学生免除学费,为美国高等院校教师提供养老金,在华盛顿特区建立一个科学研究所,在匹兹堡修建图书馆、音乐厅、艺廊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平民成立一个英雄基金,设立一个“和平基金会”等等。
1919年4月22日,卡内基陪着当新娘的女儿走进教堂,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8月11日,84岁的卡内基在美国雷诺克斯市的别墅中因肺炎而谢世。这位出生于苏格兰的不名一文的移民成长为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了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和死后设立诺贝尔奖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媲美。他的后代都一直遵守着卡内基的信条,没有一个继承家族的财产。
卡内基给这个世界留下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受到丝毫影响。妻子路易丝继承了他的慈善事业,直到1946年去世。事实上,卡内基留给后代的遗产比任何人都要丰富,他创建的22个慈善机构中有20个依然存在且运行良好,这是极为伟大的成就。
今天的卡内基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全世界的儿童,其资产超过10亿美元。以卡内基的名字命名的机构如卡内基-麦龙大学,或是全世界3000多所图书馆,都牢记着卡内基有关教育的信条。美国的大多数人很可能不知道卡内基当年创造的财富正在给他们今天的生活带来种种好处,卡内基以巧妙的方式默默无闻地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
财富的福音
一个人的高贵,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更在于他如何使用这些财富;一颗良心的高贵,也不仅在于他给予了社会多少美元,而在于他为这个社会树立了怎样的美德。安德鲁•卡内基就拥有这样的美德,他让世人听到了财富的福音。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拓荒者。他所走过的路,就是美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之路。他经历的历史,也是一部美国金融史。在那个财权胜于君权的年代里,他的话语比任何君王都更有分量。尽管在当时他极力保持低调,但人们还是能在各种杂志封面上一睹这位苏格兰裔美国富豪的尊容:他那既慈祥又严肃的面孔,印在人们心中的却是“完美的财神”的称颂,从他温暖而坚定的眼神中,可以找到一股莫名的力量——反正是与专注、果敢、坚韧、才思敏捷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
然而,安德鲁•卡内基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曾为击败对手而不择手段;霍姆斯特德大罢工事件让他获得了“暴君”的坏名声,而他本人也被大众评价为“无耻虚伪之人”,“他只是一个迟钝的、直率的苏格兰人”,“如果抛开所有的金银,他不过是一个花花太岁”……也许这是他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幕。然而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为“强盗资本家”的人,却成为美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富裕的家庭或者个人,都应遵循勤俭的准则来生活,因为一个把大笔财富都花在自己身上,通过极尽奢侈的浪费来标榜自身的人,都是极为可耻的。
而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也应当在教养方面表现得富有。安德鲁•卡内基简直就是按照这样的准则来生活的。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慈善捐赠的准则,尤其是要救助那些积极进取、力求上进的人。安德鲁•卡内基与拿破仑•希尔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在安德鲁•卡内基的授意和资助下,拿破仑•希尔用了25年时间,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致富秘诀和成功哲学。他的财富不只是救济穷人,也救济了精神上的落荒者。
财富并不能帮助社会进步,让社会进步的是人。因此,做一个肩负使命、改善他人命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是安德鲁•卡内基的最终目的。正如爱因斯坦在《关于财富》一文中写到的那样:“我绝对深信,世界上的财富并不能帮助人类进步,即使它是掌握在那些对这事业最热诚的人的手里也如此。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显然,安德鲁•卡内基正是这样的人。
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因为富甲一时而长久地被人们纪念。相反,人们常常提起的是他对待财富的态度及相关的细节。在这个商业发达的社会中,富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有关金钱数字的概念,而更带有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安德鲁•卡内基对财富的解读,不再是商业范畴的话题,而更带有生命审视的意味。他对人生的解读,给了我们永久的警醒。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安德鲁•卡内基留给富人的忠告。他以一个富人的身份告诉我们怎样去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也让这份领悟更加难能可贵。使财富成为人们真正的福音,卡内基带给世人真正启迪:是奋斗,是积累,是博爱,是救世主的情怀。
让氢气球飞上天的是里面的气体
爱嫉妒的人总是说:他人的成功是来自外力,是上天的眷顾,对于他本人来讲是上天不公平啊!可是真正让一只气球飞上天的,不是风,不是气球的颜色,而是气球里面的气体。
小时候的卡内基常常穿着破烂的灰色衣服,更谈不上有什么玩具。一次,母亲带他去买东西,恰巧碰到一个卖气球的推销员。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时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过了一会儿,卡内基拉了一下推销员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就以一种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卡内基的母亲拉过卡内基说:“孩子,你记住了,让一个人成功的,也不是穿戴、玩具的好坏,而是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卡内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是眼睛还是盯着那些气球,那位推销员走过来说:“孩子,我送你一只吧,你要什么颜色的?”卡内基高兴地说:“黑色的,跟我一样很穷的色彩,可是一样可以飞得很高。”他的确也做到了,从一个穷孩子变成了世界钢铁大王。
真正让一个人成功的,不仅仅是先天的条件,或者是上天的恩赐,更多的还在于个人的努力,以及在人格上的修养。成功的人总有一套为人所羡慕的习惯,那就是一种被融化进骨子里,成为内涵的修养。一个成功者的修养不是刻意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就像一次呼吸,一个理所当然的动作。
在一次盛大的记者招待会上,坐在前排的美国传媒巨头A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大亨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有损形象的事情。不一会儿,他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扬扬手中的雪茄,笑笑说;“对不起,我的雪茄掉到桌子底下了,母亲告诉过我,应该爱惜自己的每一分钱。”麦卡锡是亿万富翁,照理说,应该不会理睬这根掉在地上的雪茄,但他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这是一种人格修养,这种修养就算是低人一等地去捡起地上的雪茄,也有着高人一等的魅力;这是一种财富修养,这种修养正是他们创造巨大财富的源泉所在。再想想如今的我们,一边在嫉妒别人的奢华生活,一边却忽视了他们高人一筹的修养。技能可以获得财富,但是只有修养才能获得尊敬。钱财能够买到一些东西,却买不到修养,它是内敛的,不是模仿的。
我们总是在强调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可是我们常常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修养。因而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也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是模仿来的,所以显得幼稚而可笑。真正的修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像是大海洗刷沙滩,持久,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修养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得体穿着与言语之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一种自省与洒脱,集合了最高尚的道德,最真诚的感受,一切的想法与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那就是修养。
多送一些好名声给别人
名声是一种甘甜的滋味,所以我们热爱自己接触到的与它有关的一切——甚至死亡。名声还是一种私藏的财产,所以我们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名誉。一切好名声都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力量,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多送一些好名声给别人。
安德鲁•卡内基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刚刚从英国移民至美国定居,供不起卡内基读书,于是卡内基只能辍学在家。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只母兔,很快,母兔又生下一窝小兔。这下,卡内基开始犯难了,因为他买不起豆渣、胡萝卜等饲料来喂养这窝兔崽。他拍脑袋一想,计上心来——请左邻右舍的小孩子都来参观这些活泼可爱的兔娃娃。
小朋友大都喜欢小动物,卡内基趁机宣布,谁愿意拿饲料喂养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就用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命名。小朋友齐声欢呼赞同卡内基的“认养协议”。于是,小兔子都有了漂亮的名字,卡内基担忧的饲料难题也迎刃而解。
这件事情也给卡内基的未来的钢铁事业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每个人都珍爱自己的名字,爱慕好的名声,所以常常给人以好名声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一启示伴他一生:无论是他从小职员做起,还是通过自身顽强努力,成为一家钢铁公司老板,儿时的这一情景时时重现。在工作中,对待他的员工,他总是用表扬和称道,就算是他们偶尔犯错了,也总是从好的方面来予以鼓励。这也是卡内基的事业能够一直蒸蒸日上的内因之一。
洛克菲勒也曾经说过:“把一头猪好好夸奖一番,它都可以爬上树去。”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却正好说明赞赏他人是一种很好的嘉奖。赞美人不等于奉承,再说这种赞美一般是上级对下级的赞美,带着一种鼓励却能让人窃喜和感动,下属自然也会鼓足干劲。
给他人一个好名声,不仅是对某个人工作的认可和鼓励,还在他心里为其设定了一个目标,这个被赞扬的人会以此为动力,并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所以得到的结果是:给人一个好的名声,让他自己努力与名声匹配。善于驱动别人的经营者和领导者或者大有作为的人,一向宽宏大量,他们懂得赞美他人以及给他人一个好名声的艺术。这种赞美是一种感情的付出,既可以让这些成功者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可以让部属更加敬重他们。
每个人都对自己受到轻视非常敏感,而对自己受到肯定异常感动。被看矮一截会使部下失去干劲,这样的领导者也必然会使他们的部下日益平庸化。而将人看高一截则会使部下干劲十足,甚至可以激发一些本来不具有的潜能出来,以至于超出了预期。
有一个邮递员,他常常抱怨山路的崎岖,一天,一块石头把他绊倒了,正当他准备生气的时候,他却发现石头异常的美丽,于是他把石头捡了起来放进了包里。送完信回家之后,他把石头放在了门口。一个小女孩见到了说:“哇,真好看的石头。”
于是第二天,他又经过那里,又拣了一些石块,日积月累,门口堆了一堆,路过的人都说:“哇,真好看的石头,这一定是艺术家拣到的。”邮递员以后每次都会拣一些石头回来,他再也不觉得山路崎岖了,渐渐地门口堆得更多了,他便决心堆一座城堡,每次有人路过,都会惊异地喊道:“哇,真好看的城堡,这一定是建筑师完成的。”几年之后,城堡果然完成了,听说毕加索也亲自去拜访过。
可见,给人一些鼓励,给人一个好的名声,不仅可以让他们淡忘掉固有的困难和痛苦,还可以增加他们的毅力和兴趣。给人好名声是一种由衷的赞美,是用一丝火苗去点燃另一颗心灵的火焰。竭力去给人一个好名声吧,你和他都会得到更多。
谁都可以进入天堂之门
有一种刻薄的说法:富人难以进入天堂。当然这只是那些演说家瞄准民众的仇富心理以获取民众附和的说辞。卡内基用生命的亲力亲为告诉我们,谁都可以进入天堂之门。
富人同样可以进入天堂,只要他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益处。那些拥有财富的人首先证明他们是上天倾慕的天才,能够有能力获取人世间的财富,以便为上天管理人类的财富。然而贪婪和私欲,以及享乐主义往往会让这些富豪们忘乎所以,这当然会招致上天的惩罚。作为一个富人,就该肩负一种让周围的人受益的责任。
在一个犹太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据镇上最老的居民回忆,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正巧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他正好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对宗教很虔诚,成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
可是,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就问道:“请向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他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益者。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买奶酪,出手还十分大方。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吃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人会悼念他了。”当财富不能带给周围的人好处时,那它就是失败的。
慈善的人也不是都可以进入天堂的,一个真正明智的人,也应该有着明智的财富管理能力。他绝不会胡乱施舍,因为这样会招致更多的慵懒之人的存在,或者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甚至会阻碍人类的进步。卡内基指出,布施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给予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以帮助。富人的财富与其赠送给懒人、醉汉,和一些不值得尊重的人,倒不如扔进大海更对人类有益。所谓的慈善事业中每支付1000美元,就有950美元用于这样无意义和不明智的花费。布施本来是一件好事,更需要我们把好事做好。
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善心的富翁,他在盖房子的时候,特别设计了很大的房檐,他想这样做,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就可以在他的房檐下暂时躲避一下风雨。房子建好以后,的确有很多穷人来到他的屋檐下,所以非常嘈杂,这就给富翁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他的家人和这些人也有过多次的口舌之争,彼此闹得很不愉快。
冬天,一个老人在房檐下被冻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过口角的人都议论纷纷,骂他为富不仁。富翁一心想做件好事却遭到了众人的唾骂。后来,一次刮台风的时候,一般的房子都没有什么事,因为富翁的房子屋檐特别大,结果被掀了顶。那些与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点儿幸灾乐祸,就纷纷说这是报应。富翁吸取了教训,重新修葺房屋的时候,他就把屋檐盖得很小,并且把省下来的钱建了另一间很小的房子。这间小房子虽然很简陋,但许多贫苦无家的人都在这里得到了暂时的庇护,临走的时候都对盖房子的人非常感激。富翁这才明白:做一件好事,就应该把好事做好,否则也是没有意义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贫穷与富足日趋两极化的社会,富人一方面成了社会的上层,一方面成了道德围攻的重点。贪婪和享乐主义在遭到“群殴”的同时,鼻青脸肿的却是社会道德。那些富有良心的富人们大有人在,可是往往都是直接把金钱交由不知所谓的基金会,好像把钱交给了社会就是一种大恩大德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亲力亲为地去将这些财富恰如其分地使用在需要者的身上。而卡内基的一生交给了现代人明确直观的答卷。
卡内基是一位慈善行为准则的创始人,他的所有准则又都是建立在他亲力亲为之上的。从锅炉工到钢铁大王再到慈善家,他无疑在诠释这样一句话:创造财富需要勤奋,得到财富需要机遇,拥有财富需要智慧,而成功地支配财富则需要胸怀和美德。
安德鲁•卡内基的《财富的福音》发表于1889年。在这篇文章里,他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公益事业的思想。卡内基认为,留给儿子“万能的金元”无异于留给他一条祸根。“遗产绝不是孩子们的福利,家庭的荣誉才是激励他们有所作为的福音。”
如今,这篇文章被视为美国公益事业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奠定了美国现代基金会发展的基础,而且还成为后世富人们进行慈善事业的行动指南。
《财富的福音》(节选)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究竟为家人留下多少财富才是适当的呢?怎样才算是适度节俭的生活?穷奢极欲是什么标准?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同品位和教养一样,何谓“适度”,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但是,标准虽难以定义,公道却自在人心。对于触犯标准的言行,公众总能很快感知到。对于财富也是如此。对于穿衣品位的评判,在这里同样适用。任何过于张扬的做派都是不合标准的。如果一个家庭铺张靡费,衣食住行极尽奢侈,将大笔财富都花费在自己身上,如果一个家庭仅凭这些来标榜自身,那么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判断出这个家庭的气质和品性。通过观察一个人是挥霍钱财还是投身公益,是否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敛财,是捐赠遗产还是亲自打理,我们也能做出类似的判断。公道自在人心。社会自有评判,其评判往往是公允的。
财富的最佳用途已经得到说明。那些明智地管理财富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而滥布施舍将严重阻碍人类的进步。富人的百万家财与其这样随意布施给懒人、醉汉和不值得尊重的人,倒不如扔进大海里对人类更加有益。当今所谓的慈善事业每支付1000美元,便可能有950美元属于这种极不明智的花费,对于其原本意图减轻或消除的不幸而言反而是雪上加霜。
……
慈善捐赠的主要准则是,应选择那些自立自强的人施以援手;为那些自求上进的人提供其假以自立的途径;为他们提供帮助,但尽可能不要包揽一切。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不可能依靠施舍而取得进步。绝大部分情况下,那些值得我们帮助的人,从不开口要求帮助。除非遭逢灾祸和变故,有追求的人从不这样做。当然,每个人都能举出一些例子,证明一时的施舍也能取得善果。这些当然无可否认。然而,个人对他人的援助总是难以周全的,因为他不可能了解每个人所面临的状况。他应当谨慎而热切地对值得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对那些不值得获得帮助的人怀有同样的审慎。滥行施舍可能因扬恶抑善而造成更大危害。
造福社会的最佳方法是给它一座阶梯,有志向的人自会借此攀升。建造免费图书馆、公园及休闲设施,让人们得到身心双方面的提升;捐赠艺术品,陶冶大众的情操;创办各种公共机构,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财富回馈给人民,为他们谋求长远的福利。
精明的头脑将日渐认识到,处理勤勉而来的富余财产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其常年用于公益事业。人们在辞世时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他们仍然拥有伟大的产业,他们的资产没有枯竭,在后世为公众谋求福利。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死后留下巨额财产,却不在生前亲力亲为的人,将在“无人哀悼、无人敬仰、无人称颂”的境遇中辞世。对于这些人,公众的评价将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就是我看待财富的信条。循着这样的准则,贫富问题终有一天将得到解决,到时将实现“地上和平,善在人间”。
……
过去广为流传的一种刻薄说法是,富人难以进入天堂。今天,人们对所有的问题都追根求底,而对信仰标准的阐释也达到了空前的自由。这句格言如今应被暂时搁置,以待后世做出善意的修正。如同其他难以理解的说法一样,这句话也不应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道就完全不可能把这一信条推进到下一个思想层面,以健全的思想创造完美的和谐,从而破解贫富矛盾和随处可见的冲突与悲伤吗?在基督的时代,改革者怀有明显的仇富心理。而今天我们无疑面临着同样的境遇,研究社会发展的人会很自然地认同这样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即便这“针眼”大如一扇小窗,这话对富人也仍旧是极尽刻薄的。“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评价,只需稍稍迈进一步,便会成为对富人“剥夺来世,永受惩罚”的诅咒。
财富的福音是对基督教义的回应。它号召富人贡献出他所有的一切,并在有生之年亲力亲为,以最高尚的方式,为穷苦的同胞创造福利。这样,他就不会空守家财在不义中死去。临终的时候,在物质上也许非常匮乏,但他所受的感激、敬仰和深情,将使他成为一个更加富有的人。他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亲切地告诉他,这个世界因他的一生而有了些许改善。这个声音萦绕不绝,使他感到宽慰。我们相信,对于这样的富人,天堂的大门将永远向他敞开。
史蒂夫•乔布斯——尊重失败的商业精神领袖
他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把技术与品位结合的商业艺术家,他的人生像过山车一样,从山峰一直俯冲到谷底,又从谷底直冲上天。巨大的成功让他盲目自大而惨遭失败,沉默了12年之后他东山再起,重返追逐梦想的道路。12年的积淀与自省让他懂得了如何尊重失败,明白了梦想要变成现实所需付出的代价。这一次,他获得了长久而牢固的成功。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一个尊重失败的商业精神领袖。
因为苹果,让人们了解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因为苹果,让人们知道了牛顿这个物理学巨擘;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是因为苹果,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商业狂人——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这个非凡的“电子神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成长为苹果公司的“重量级人物”和计算机革命的“弄潮儿”。25岁时,他就成了一个亿万富翁。然而,乔布斯曾因盲目自大而众叛亲离,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扫地出门,甚至完全脱离了电脑世界。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在美国,没有一个人能有第二次创业的经历。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史蒂夫•乔布斯会上演一次漂亮的“东山再起”。被赶出自己亲手创建的苹果公司12年之后,史蒂夫•乔布斯卷土重来,并再一次执掌了苹果公司的大权。毫无疑问,这是乔布斯在数字化时代的尘嚣中所做出的最巨大、最让人佩服的成就。他不仅将科技革新变成了一种艺术,还因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有责任帮助“伤痕累累”的苹果公司走出困境,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
史蒂夫•乔布斯,这个具有“不仅无法与他人苟同,甚至对他人愿望和奇想都丝毫不予考虑”的性格、并希望“这个星球因为他的诞生而从此改换新颜”的人,在沉寂十多年后完成了一次最彻底的蜕变。他不再渴求个人的不朽与成功,而是将内心深处的傲慢与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一并消除,与那些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人一起工作,共同改变世界。
《时代周刊》杂志曾对乔布斯和盖茨进行对比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乔布斯是盖茨的对抗者:他是一个硬件大师,而不是一个软件大师;他是一个开拓者,而不是一个跟随者;他是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克隆者;他是一个提倡打破旧习的人,而不是行业标准的统合者。”事实也是如此,史蒂夫•乔布斯曾经通过改变人类家庭中的电脑之精髓而改变了20世纪,现在通过改变人类口袋中的手机之精髓而获得了改变21世纪的机会。
乔布斯通过完成前人从未完成的事而铸就了一个新的乔布斯——通过将电脑视做一面镜子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计算工具,通过将科技化做卓越的象征而不仅仅只是卓越的源泉。他对产品所苛求的美学,并非是那种在企业标志下所表现出的华而不实,而是他对自己人生所苛求的美学。这种美的哲学是对某些事物——某些极其个人化的事物的体现,这使得它们始终神秘并且无法复制。如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所言,“就像所有产品都能映出他的影子一样。”
重返苹果的乔布斯,仍是12年前的那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把技术与品位结合的商业艺术家,但他不再是那个兼具火的热烈与冰的冷峻的“暴君”。他因尊重失败,并从中得到教训,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商业精神领袖。未来,他也将和苹果公司一道被载入历史。
苹果帝国的暴君和拯救神
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天使与魔鬼结合体”的商业奇才,跻身于计算机、音乐和动画电影三大产业界。他创造了诸如iMac、iPod、iPhone等一系列改变人们生活并引领这个时代风尚的产品。乔布斯的人生是不可复制的,就连他的坏毛病都会成为他人生传奇的一部分。他是苹果帝国的“暴君”,也是这个伟大公司的拯救之神。
史蒂夫•乔布斯于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艺术家,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小生命,乔布斯就降生了,随后即被遗弃。幸运的是,他被好心的保罗夫妇收养了。
保罗夫妇待乔布斯如亲生儿子一样,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进入里德学院就读,但他并不喜欢这个学校。17岁那年,只念了一个学期的乔布斯便选择了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更让人惊讶的是,没工作多久的他又对印度佛学产生了兴趣,那段时间,他主要的工作目的成了存钱去印度。随后,乔布斯辞去了工作,和自己的里德学院同学丹尼尔漂洋过海去了印度,诵经念佛寻找精神上的启示。回国的时候,吃尽苦头的乔布斯剃了个光头,身穿印度僧侣的传统服装。
为了维持生计,他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乔布斯的邻居们大都是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迷恋了上了这份职业。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是在这些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对计算机有了朦胧的认识。一次聚会上,乔布斯结识了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尼亚克,对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并在此后成了重要的合作伙伴。1976年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当时的乔布斯只有22岁,但他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虽然在技术方面,乔布斯没有史蒂夫•沃兹尼亚克那种超越软硬件的天才创造力,他甚至连程序也不会写,但乔布斯对技术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这让他知道什么技术有商业价值,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竭力说服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立苹果公司。许多人回忆起当年的乔布斯,总会说他在演说、沟通方面很有天赋,再加上他那近乎“厚颜无耻”的坚韧性格,几乎没有什么他得不到的。
苹果电脑公司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获得了巨大成功,1977年4月,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在西海岸开幕了。为了在展览会上打出名声,乔布斯四处奔走,花费巨资,在展览会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摊位。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苹果电脑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12磅(英制重量单位,1磅约为0.45千克)重,仅用10只螺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人们都不敢相信这部小机器竟能在大荧光屏上连续显示出壮观的、如同万花筒般的各种色彩,苹果电脑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几千名用户拥向展台,观看、试用,订单也纷纷而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乔布斯的苹果电脑公司一跃成为当时美国最知名的企业。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他的优势是年轻,在一个全新的行业,青涩是可接受的。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在35岁才能做到产品经理,而乔布斯在25岁时已经是一家呼风唤雨的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了。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乔布斯一边给办公室铺了红木地板,在大厅装了螺旋楼梯,买了安塞尔•亚当斯那些纯净而雄壮的风景摄影作内饰,甚至厨房的台面都是上好的花岗岩……他希望打造一个有品位的工作环境,并不去计量成本。此时,“蓝色巨人”IBM公司也推出了个人电脑。为了抢占大片市场,乔布斯更是不惜成本开发新电脑,可惜苹果电脑却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史蒂夫•乔布斯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竟然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
落寞的乔布斯心有不甘,他很快自己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这一次,他一人分饰三角,同时承担技术先知、管理者和公司灵魂的角色。事实证明,这三个身份难以调和。当一心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乔布斯拥有公司技术方向的决定权时,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就如决堤之水,无法控制。NeXT电脑公司产品销量十分有限,乔布斯又一次遭遇了失败,他那从不选择自我修正的性格把他带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然而,几乎被放弃的动画公司“皮克斯”,让乔布斯绝处逢生,同时他也将这个烂摊子公司带上了回天之路。
接连的挫败证明,乔布斯的理念是有瑕疵的。他曾想凭经验把苹果早期的成功复制到NeXT和“皮克斯”上,可惜的是,苹果那种一飞冲天的崛起几乎是不可复制的——那时的它恰好在一个即将腾飞的庞大市场前沿——NeXT已经是个迟到者,无论乔布斯怎样费尽心机,也难以在夹缝中打开生路;而“皮克斯”则处在一个过度细分的专业市场,无法降低成本、规模化。如果说NeXT让乔布斯从头开始修炼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皮克斯”则拓宽了他的道路。在把公司的硬件、软件部门缩减到不能再小后,他被迫走上了第三条道路:让“皮克斯”生产电脑动画。这不仅是乔布斯一只脚踏入好莱坞的开始,更是他再造辉煌的开始。
当时,乔布斯正准备卖掉皮克斯公司,但当他看到《玩具总动员》的时候,立即就改变了主意。同时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让皮克斯上市。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上映,轻松地获得全美票房冠军。一周后,皮克斯上市。乔布斯在这一天,终于成为了亿万富翁,他的财富远远超过了10年前离开苹果公司的时候。此后,皮克斯团队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料理鼠王》、《瓦力》、《飞屋历险记》等,乔布斯的成功也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神话。
此时的苹果公司却举步维艰,几乎濒临绝境。1996年,苹果公司决定重新雇佣乔布斯作为其兼职顾问。不到一年,乔布斯重新坐在了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这让“苹果之父”感触颇深,他说:“当我重返苹果公司时,情况远比我想象的糟糕。苹果的职员被认为是一群失败者,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在头6个月里,我也经常想到认输。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这么疲倦过,我晚上10点钟回到家里,径直上床一觉睡到第二天早晨6点,然后起床、冲澡、上班。妻子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再怎么赞扬她也不过分。”
重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已经不是那个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性情已和善许多,但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没有改变。面对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他进行大刀阔斧的公司改组和一连串新产品降价促销的措施。他迅速砍掉了那些没有特色的业务,用一切办法给这个臃肿的苹果“瘦身”。他告诉同僚,不必保证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大多数的决定正确即可,因此不必害怕。然后他又做出一件令人们瞠目结舌的大事——抛弃旧怨,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欢,缔结了举世瞩目的“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
在他领导下,苹果公司以不可思议的10个月时间就开发出了塑料外壳包装、极具个性化风格的iMac电脑。为了设计出独特的外形,他甚至向糖果公司的包装专家讨教。iMac电脑的出现震惊了整个电脑界,并在市场上大获青睐,沉寂已久的苹果电脑终于重放光彩。1997年,重振苹果的乔布斯再度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乔布斯刚上任时,苹果公司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一年后却奇迹般地赢利3.09亿美元。如今,苹果公司重新站立起来,乔布斯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也认同了此观点,甚至连当初将乔布斯挤出苹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苹果的逆转不是骗局,乔布斯干得绝对出色。苹果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尊重失败的乔布斯
如果你尊重失败,并从中学到了教训,你就不曾真的失败。伤痕累累的乔布斯回来了,他将苹果转变为一个“尊重失败”的地方,而不再将其看成一个永远追逐成功的地方。回归苹果之后的乔布斯深切地意识到,无论多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众人辛勤工作的结果,而绝非一个人的功劳。他认为自己的回归绝不是单单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苹果公司,甚至是为了全世界的个人电脑产业。
年轻时乔布斯思想独特而混乱,特立独行,年少便成为身价亿万的富豪。在管理公司团队上,以雷厉风行、火爆的管理风格著称。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说,乔布斯是那种一心要成为人群中领袖的人。不过更恰当的描述来自科技记者罗伯特•克林利的比喻,他将乔布斯比喻成了萨达姆:“乔布斯希望控制世界。他一点也不在乎巩固战略优势,他只想着攻击……乔布斯不在乎是有十几家还是上百家公司跟自己对着干,他也不在乎有什么阻碍他成功。像萨达姆一样,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可能输多大。”可以说,早年的乔布斯是一个沟通大师,一个技术鉴别力和美术鉴赏力的混血儿、一心想改变世界的偏执狂。
性格决定命运,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证明。他靠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但他的专制作风和粗暴、不近人情也被广为传播。未离开苹果之前,他喜怒无常,常常因一言不合而解雇员工,以至于苹果的员工们不敢和他同乘电梯,生怕一下电梯自己就被解雇了。而他对员工不信任时,竟会大失总裁风度地偷看员工的电子邮件。乔布斯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也正因为他太追逐完美而遭遇惨败,自大的乔布斯还是尝到了苦果,他对掌控的嗜好、对产品不计成本的开发最终迫使他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而走上了一条“流放之路”。
史蒂夫•乔布斯成功得太快了,他还不知道怎样让一家公司有效运转,不知道如何让一款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位切入市场,更准确地说,他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离开苹果后的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苹果公司的所有股票。此时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从山峰,一直俯冲到谷底,但当时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什么失败,于是这个电子神童把全部聪明才智用于寻找逃避现实的方法:他打电话问美国航天航空局,能不能把自己扔到挑战者号飞船上;他去了苏联,想在那里开设电脑学校;他甚至跑到法国南部,试图以“孤独的艺术家”身份申请移民……
幸运的是,史蒂夫•乔布斯并未就此停止脚步。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再次成功,事实是他又一次尝到了失败。即使是买下皮克斯公司之后,乔布斯也曾数度被影业大亨杰弗瑞•卡森伯格羞辱。甚至在自己的公司,也很少能得到员工们的尊敬,即使有那也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一向被硅谷溺爱的乔布斯,这实在是锻造人格的机会。不过,更重要的是,皮克斯公司就像一道穿透乌云的光芒,向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可能。这对于乔布斯来说,或许是一次醍醐灌顶的点拨。在此之前,他执著于产品的细节,而在这之后,他终于清楚,他所销售的并非电脑或消费电子产品,而是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物品。这时40岁的乔布斯,和20年前一样,他依然重视科技的未来及产品的品位,但他终于超越了“见山是山”的瓶颈,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使用科技。而那些曾经是他短板的商业技能,也在连续的挫败中被逐一补足。更重要的是,在经历过三次失败后,皮克斯的上市及日后连绵不绝的成功让这个狂妄却饱受打击的人,重新捡回了自信。史蒂夫•乔布斯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2年,这期间,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如果你尊重失败,并从中学到了教训,你就不曾真的失败。伤痕累累的乔布斯回来了,他将苹果公司也变成一个“尊重失败”的地方,而不再将其看成一个永远追逐成功的地方。人们感觉乔布斯变了,他不再是苹果公司里那个骄纵、任性、被塞给一个玩具就不能出声的“小儿子”了。他不再以救世主自居,也不再是那个蔑视一切流程、少年得志的天才人物,没有人再想去指出乔布斯是个“可恶的混蛋”或者“彻底的恶人”。他开始以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面对众人,他用绝妙的创意,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坚韧老道的商业运作重新铸就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再度站在起飞的跑道之上。
重回苹果后,乔布斯没有重复过去的错误。他深切地体会到,苹果公司是一个团队。尽管他还可能像以前一样只相信自己的决断,但重要的是,他已经意识到工作是大部分人做的。乔布斯沉寂的十几年间,他就像一个手拿凿子的石匠,按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地创作,却挫折连连。与其说他在创作,不如说他在寻找。所幸的是,这场人生的豪赌最终以喜剧收场:他证明了自己的创作是值得的。如今已经已经55岁的他,被评为《财富》10年最佳CEO。在过去10年中,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三大行业的秩序:音乐、电影和手机。可以说,史蒂夫•乔布斯的努力使科学技术在每个人面前都充满了希望,而其他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回归苹果的乔布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但他比以往更加脚踏实地。今天的乔布斯是他20岁时的“升级版本”:财富和名望让他获得了更大的说服力,以至于人们说他拥有“扭曲现实”的能力;而在技术方面,他累积的资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硅谷一些最重要的企业家,如英特尔创始人鲍勃•诺伊斯、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都是他的导师。
更重要的是,史蒂夫•乔布斯学会了如何尊重失败,不再一意孤行,他完全清楚是什么使一件事物赏心悦目,又是什么使之糟糕透顶。他的回归绝不是单单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苹果公司,甚至是为了全世界的个人电脑产业。毫无疑问,史蒂夫•乔布斯也有这个能力。
梦想到底有多贵
苹果公司是由一群有远大抱负的人组建的,这群人相互支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把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对史蒂夫•乔布斯本人,这个意义更是非凡的。在成功之前,没有人知道梦想有多贵。回首自己沉默的那12年,史蒂夫•乔布斯现在终于明白了梦想被实现的价值,至于它到底有多贵,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乔布斯的好友、甲骨文CEO劳伦斯•埃里森表示,乔布斯并不是受金钱利益推动的人,他的一切行为更多是出于对苹果的热爱,以及通过苹果给世界带来改变的理想。正如乔布斯自己所说:“我很幸运,当计算机还是个年轻产业的时候,我进入了这个领域。当时拥有计算机学位的人不多,从业人员都是从物理、音乐、动物学等领域半途出家的优秀人才。他们对此有浓厚兴趣,没有谁是为了钱进了计算机这个行业的。”
事实也是如此,但史蒂夫•乔布斯在没迎来真正的成功之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到底有多贵。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从山峰一直俯冲到谷底,又从谷底直冲上天。这是一段漫长、孤独、充满考验的旅程。
旅程的“起点”,是电闪雷鸣般的天才早成。短短的8年间,他和沃兹尼亚克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幕布,创造了福特汽车上市之后最大的IPO(全称Initialpublicoffering。指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为“普通股”),并开发出一台将人类拉入图形界面时代的电脑——Macintosh。而旅途另一端的“终点”,则是烈火燎原式的重整河山。1997年之后,乔布斯如魔术师般从袖筒里取出一款又一款令观者惊叹、随后改变商业世界的电子产品:果冻质感的电脑、冰块一样的台式机、晶莹剔透的iPod以及魔力无穷的手机iPhone。
从未有人否定过乔布斯的天才,但这个曾被自己创建的公司开除的人,凭借什么能够回到梦想的出生地,并让其更强大的?秘密就在那段失落的时光里。足足12年,乔布斯人生中最关键的变化被外界忽略了。这是他的蜕变时期,那个天真、专横、激烈、横冲直撞的乔布斯,在巨大的挫败和长期不见起色的二度创业中被剖光磨亮,回归苹果之后的乔布斯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创业之初的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库柏堤诺的车库中组装了第一台苹果电脑,苹果电脑的成功几乎是一夜之间让这个天才走向了财富的巅峰。本来就不可一世的乔布斯更加专制,他站在苹果销售人员面前,破口大骂他们是“一群窝囊废”;任何异议在他那里几乎是瞬间被击溃,他总是指着同仁说:“听着,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将会想些什么,你错就错在这里。你知道,我也知道,所以别让我们浪费对方的时间。”一意孤行的乔布斯,渐渐地走向一条自取灭亡之路。
在经历过史无前例的失败之后,史蒂夫•乔布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于是,他作出了改变。如今,没有人妄图凭借自己对“现实”片面的理解去挑战史蒂夫•乔布斯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能抓住市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能诠释苹果产品的意义。
每一台苹果电脑、每一台iPod和每一台iPhone,都被史蒂夫•乔布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尽管不是在字面意义上。抹去这个签名,抹去他那满载生机的主人翁精神,它们便少了些什么,它们成了电子产品,而苹果公司也只是一个时尚的电子产品公司。但只要乔布斯还在,苹果就不远远不止是一家电子产品公司,远远不止是一家电脑公司——甚至远远不止是这些的总和。它已经成为人类与机器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史蒂夫•乔布斯向世人表明,自己关于科技革新的想法不再单单是技术上的革新,而是更趋于人性化的设计,他将科技革新变成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大众期望的艺术。从那一刻起,乔布斯极其成功地证明技术革新即是设计标准的定义,甚至成功地使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产生质疑:原来它们毫不美丽。他将如此行事,他将反复如此行事,他将永远如此行事。
乔布斯因如此行事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1年推出了个人数字影音播放器iPod成为苹果公司全面翻身的一支奇兵。2004年全球iPod销量额突破45亿美元,到2005年下半年,苹果公司已经销售出去2200万个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而通过其iTunes音乐店销售的音乐数量则高达5亿首,在美国所有的合法音乐下载服务当中,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下载服务占据了其中的82%。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自从2001年以来,凭借iPod,苹果创造了148%的销售增长。iPhone手机的出现,更改变了世界。没有台式电脑的人们不会再为台式电脑烦心,他们甚至不会为笔记本烦心。他们只需弄一部iPhone,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台电脑。
与史蒂夫•乔布斯一同创业的沃兹尼亚克说他不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他从未被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梦想所驱动,驱动他的是一个以其自身为世界主导的梦想。他渴望制造一个带动世界前进的设备,从而使人类走得更远。他渴望建造一个并不存在的现实,他渴望成为伟人中的一员,他也确实做到了。曾经,他通过改变人类家庭中的电脑之精髓而改变了20世纪;现在,他通过改变人类口袋中的手机之精髓而获得了改变21世纪的机会。
现今年过半百的史蒂夫•乔布斯一改当年的专制,他认为苹果公司是由一群有远大抱负的人组建的,这群人相互支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把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对史蒂夫•乔布斯本人,这个意义更是非凡的。在成功变现之前,没有人知道梦想有多贵。回首自己沉默的那12年,史蒂夫•乔布斯现在终于明白了梦想被实现的价值,至于它到底有多贵,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买到通往成功的车票
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必然,还必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是成功的前站,但你首先要买到上车的票。
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定律,人们称其为“比伦定律”。它是这样的: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实际上,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道理:成功的机会存在于失败之中。
你若是真正领会了“比伦定律”的思想内涵,它应该是可以给你一种勇于探索、不畏挫折的精神的,因为用挫折、失败换取机会、成功总是划得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失败的记录,就等于丧失了成功的机遇,这比什么错误都要严重。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所言,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犯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实际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汽车工业是个“全球性”工业,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企业大规模向外发展,是从汽车开始的。但日本汽车第一次尝试进军美国市场,却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他们不埋怨、不相互指责,而是举国一致、重新部署,反复斟酌查找失败的原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们重新确定了向美国提供油耗低、质量好、符合美国人的操作习惯、具有美国风格的美式汽车的战略。实践证明,他们的新战略是可行的。
长久以来,IBM就是计算机的代名词。IBM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IBM的历史就是一部计算机的历史。美国《时代周刊》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一次,IBM公司的一位高级负责人曾由于工作严重失误,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他为此异常紧张,以为要被开除或至少受到重大处分。但是,这位负责人并没有被开除,反而得到了提升。他惊讶地问董事长为什么没把他开除,得到的回答却是:要是我开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1000万美元的学费?
对企业而言,出现一些失败产品在所难免,问题是,面对失败是文过饰非、遮短护短、高枕无忧还是吸取教训、找出病根?其实成功与失败虽然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词,但两者并非是不可逾越。成功的前面可能有无数次的失败,而失败的后面总会有成功。
对于个人而言,失败又会带给我们什么?世界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不要给自己划定界限。别人会为你去划边界,但你自己千万别去。你要去冒险。失败是你的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从来没有一次探险是在有完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的。你必须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害怕失败,即等于拒绝成功。
让我们再来看看苹果公司的CEO史蒂夫•乔布斯,失败带给他内心一次巨大的转变,这个曾经完全依照自己的思想行事的人,因巨大成功而被人疯狂崇拜,尽管这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当初的苹果公司也一直因以他为中心而引以为豪,但后果是史无前例的惨败。经过12年的自省,史蒂夫•乔布斯浴火重生,他再也没有重复过去的错误。他接纳了自己的错误,并成就了今天的苹果公司。
在美国纽约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馆,人们管它叫失败博物馆。这里总共有8万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这些“残废婴儿”或因质量低劣,或因价格昂贵、或因毫无用处而被消费者冷落、抛弃。不过那些生产失败产品厂商们,却是满脸虔诚地面对参观者,向他们征询投诉意见、建议和需求,以获得改进的机会。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感动,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种从错误中走向成熟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自从平行公理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7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最终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从而取得了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必然,还必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是成功的前站,但你首先要买到上车的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