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卓如,蔡震,刘聪,张荔 日期:2015-05-21 14:18:51
这套“女作家的情感世界”丛书,推出冰心、林徽因、丁玲、张爱玲四位中国现代女作家传主。这些作家在作品中各自展示了女性的风采及其独具个性特色的精神品质:或奔放,或蕴藉;或轻盈,或凝重;或潇洒,或低吟。阅读文本,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虽然抒情叙事的方式不同,但无不镂刻着时代的印记,谱写作者心灵的乐章。《冰心:世界上爱是最可贵的》本书以冰心的个人情感经历为主线,以大量生动翔实的一手资料和珍贵照片为基础,图文并茂,还原了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真实情感生活和人生历程。冰心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精彩辉煌,太多曲折坎坷,传记中所展现的她那种女性的生命柔韧之美让人为之动容,中间穿插进冰心夫妇与大量文化名人的交游趣事。《丁玲:情若初春火焰》作为作家,作为女人,丁玲是一个特立独行、感情强烈而复杂、敢爱敢恨的异数。行走在二十世纪男权社会中,她以她的自信明亮、恣意怒放,魅力四射的磁场,深深吸引来自同行的革命者、诗人、学者。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或懵懂,或浪漫,或矛盾纠结,或相濡以沫,都耐人寻味。她的一生,如初春大地上燃烧的火焰,爱的强烈与绚烂都惊世骇俗。《张爱玲:在这里,遇见你》文学世界里,张爱玲极像昆曲中的女伶,闲步游园,婉转行腔,素指慢绕,姹紫嫣红点遍,尽成断壁颓垣,务必要惊醒一世人的痴梦。然而,散了场,卸了装,她自己却是那个最不肯醒的痴人。曲折流年,天涯颠沛,你听她兀自私语——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林徽因:谁曾温柔了我的时光》民国才女林徽因以其惊人的美貌、罕见的聪慧和非凡的才华,以及与梁思成、徐志摩等人的情感交集,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作者在翔实史实的基础上,以女性特有的体贴与细腻,以学者的严谨认真,走进林徽因这位民国才女的内心世界,不停留在粗浅的故事上,而是试图走进林徽因这位民国才女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卓如,女,福建福州人,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心研究会名誉会长。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先后撰写出版了《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冰心全传》《爱和美的耕耘》《何其芳传》《冰心年谱》《生命的风帆》等著作。《冰心传》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生命的风帆》获福州市第二届盛东文学奖荣誉奖。编辑《冰心全集》8卷本,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合编《唐弢文集》10卷本,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蔡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曾任《传记文学》杂志主编、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郭沫若研究,人物传记写作,从事博物馆工作,也曾编辑学术刊物、图书。著有《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解读〈女神〉》《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的女性世界》《文化越境的行旅——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郭沫若家事》等书,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
卓如,女,福建福州人,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心研究会名誉会长。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先后撰写出版了《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冰心全传》《爱和美的耕耘》《何其芳传》《冰心年谱》《生命的风帆》等著作。《冰心传》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生命的风帆》获福州市第二届盛东文学奖荣誉奖。编辑《冰心全集》8卷本,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合编《唐弢文集》10卷本,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蔡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曾任《传记文学》杂志主编、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郭沫若研究,人物传记写作,从事博物馆工作,也曾编辑学术刊物、图书。著有《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解读〈女神〉》《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的女性世界》《文化越境的行旅——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郭沫若家事》等书,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刘聪,女,山东威海人,1974年生。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员,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签约编剧。已出版专著《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古典与浪漫——梁实秋的女性世界》《张爱玲:在这个世上我可以投向谁》,合著《梁实秋图传》。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梁实秋年谱”、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梁实秋接受史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州学刊》《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创作影视剧本《瞧这两家子》《纸婚》等。张荔,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教授。1987年至今先后就读于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大学文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分别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和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专著《艺术与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梦与醒的边界:徐志摩的女性世界》《云深不知处:黄健中的艺术与人生》。
目录:
】
一、传奇世家的才子佳人
二、落拓颓废的旧式才子
三、辽远神秘的浪漫佳人
四、向往纯爱的天才少女《冰心:世界上爱是最可贵的》【
目录:
引子第一章、童年的生死记忆第二章、寄人篱下的母女第三章、解除婚约的羁绊第四章、上海平民女子学校第五章、“你应该是一只会唱歌的小鸟”第六章、“你的魂儿我的心”第七章、“我徜徉于自由生活”第八章、寻觅而来的少年漂泊者第九章、香山脚下浪漫心曲第十章、初登文坛的风光第十一章、“我有了一个‘伟大的罗曼史’”第十二章、“红黑要吃饭的”第十三章、血洒龙华,也频之死第十四章、主编《北斗》,光耀高丘第十五章、“一个陌生的人”出现
第十六章、租界内的绑架事件第十七章、谣言可以杀人第十八章、风雪莫干山第十九章、“瑶瑟凝尘清怨绝”第二十章、冲出黑暗,逃离虎口第二十一章、“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第二十二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张爱玲:在这里,遇见你》【
目录:
序: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一代才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闺秀康桥·“十六岁时的微风零乱”“绝对的恋爱”与离婚“奇异的恋爱”“梁上君子·林间美人”“三友图”·《沙扬娜拉》京派诗人:一身诗意千寻瀑《偶然》与《仍然》《笑》“终成配”共同的处女作·再冰出世“向瘦小里耗”“京派诗人的灵魂”《悼志摩》女建筑师:万古人间四月天中国营造学社“太太客厅”和“湖南饭店”“来今雨轩”与《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年流亡:“寂寞船”“自己拉纤”“雪后残酷的寒流”“骄傲的捧出辉煌”“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前言张爱玲的罗曼蒂克
罗曼蒂克这个词似乎很难跟张爱玲有什么瓜葛。
在她声震文坛的第一篇小说中,年仅23岁的张爱玲就设计了一个繁华的声色世界,并且把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情轻轻捻碎在这个世界里。葛微龙是一个落魄的世家女孩,带着一点儿青春的梦想到香港求学,为了生存而投靠了徐娘半老的姑母,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把肯把自己的财富轻取轻予,对嫡亲的侄女也不例外。姿色衰老的姑母把葛微龙当作爱情诱饵,为自己钓取情人,葛微龙却试图在这些虚伪的男女关系中打捞到自己的爱情。这当然是她的一厢情愿,然而她却由此而成熟了,懂得了人生哲学:“她听说过,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23岁的张爱玲让她小说中的女孩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可不谓语出惊人。
而最惊人的是她同一时期写成的另一部重头小说《倾城之恋》。单看题目,没有人怀疑这将是一部爱情佳话,但张爱玲却反弹琵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情景观。张爱玲的罗曼蒂克罗曼蒂克这个词似乎很难跟张爱玲有什么瓜葛。在她声震文坛的第一篇小说中,年仅23岁的张爱玲就设计了一个繁华的声色世界,并且把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情轻轻捻碎在这个世界里。葛微龙是一个落魄的世家女孩,带着一点儿青春的梦想到香港求学,为了生存而投靠了徐娘半老的姑母,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把肯把自己的财富轻取轻予,对嫡亲的侄女也不例外。姿色衰老的姑母把葛微龙当作爱情诱饵,为自己钓取情人,葛微龙却试图在这些虚伪的男女关系中打捞到自己的爱情。这当然是她的一厢情愿,然而她却由此而成熟了,懂得了人生哲学:“她听说过,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23岁的张爱玲让她小说中的女孩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可不谓语出惊人。而最惊人的是她同一时期写成的另一部重头小说《倾城之恋》。单看题目,没有人怀疑这将是一部爱情佳话,但张爱玲却反弹琵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情景观。白流苏是一个离了婚的年轻女人,带着离婚后的一点资财,在母亲和兄嫂们的门下仰人鼻息地生活着,当这份资财变得稀薄时,兄嫂们也就容不下她了,这时的白流苏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一个惯会为人做媒的徐太太劝慰她:“年纪轻轻的人,不怕没有活路。”白流苏道:“有活路,我早走了!我又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徐太太则一语中的地告诉她:“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徐太太的这一句话点醒了白流苏,对很多女人来说,谋生与谋爱是一体的,找一个可靠的人嫁掉,也就是谋生了。后来,机会果然来到了身边,一个叫范柳原的花花公子被她吸引,于是两个人各揣心思,范柳原想方设法地渔猎美色,白流苏则费尽心机地要为自己的后半生抓住一点依靠。在香港的花花世界中,他们躲在爱情的面具后面,为着各自的私心勾心斗角。倒是范柳原的一番话道出了两人的处境,他对流苏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范柳原的这段话其实也正是张爱玲眼中现代人的婚爱景象:在充满欲望的现代文明中,很难有真正的纯粹的爱情。即使有,也只是现代人生活中的惊鸿一瞥,又哪里说得上地老天荒。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当中,她让她的男女主人公在因封锁而停滞的电车上谈情说爱,这个封闭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突然发生的例外,正是在这个不现实的情境中,会计师吕宗桢和大学助教吴翠远才忘却了现实中的身份,还原成了纯粹的男人和女人,也产生了纯粹的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慕。但这一切只发生在短暂的封锁时空中,当解除封锁的铃声响起时,他们又回到了封锁之前的状态,正像吴翠远意识到的那样:“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在小说《心经》中,小寒的母亲也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女儿:“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那路远情长的《十八春》里,写曼桢与沈世钧的相识。本来嘛,再平凡的女人,一旦撞进爱情,都希望自己是对方眼中的惊鸿艳影,所以曼桢当然要殷殷地问世钧,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世钧善解人意,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接下来――接下来当然是张爱玲的习惯性动作――消解童话,她说“其实,他到底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了。”这简直是辣手摧花,然而是非常张爱玲的手法。《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佟振宝第一次看到士洪的太太王娇蕊,丢城失地,方寸大乱,乍一看似乎很浪漫了,仔细一看,蓬勃燥动的,分明是性,不是情。这就是张爱玲在文学世界中的婚爱观:现实是强悍的,男人和女人们被强悍的现实操纵着,爱情变得可望不可及,即使偶然触摸到了,也会转瞬即逝,在这种境况中,男人和女人们所能做到的,也许就是紧紧抓住现实。而男人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宰,女人要想有现实的保障,必须要抓住男人。因此,《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才会不遗余力地取悦范柳原,虽然这让她疲惫,但“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为了这个目的,她只能这样辛苦。在《留情》中更是如此,敦凤直言不讳地告诉亲戚们,她之所以跟了比她大二十几岁的米先生,“完全是为了生活。”虽然她也细心地照顾米先生,但是这份付出的背后不是夫妻之爱,而是像她自己感叹的那样:“我为了自己,也得当心他呀,衣裳穿,脱,吃东西……总想把他喂得好好的,多活两年就好了。”她尽心尽意地对待他,因为他终究比自己年龄大,会比她早些年离开人世,她希望米先生将来在遗嘱上不会亏待自己,毕竟他还有原配的妻室和儿女。在这样精刮刮的算计中,爱情只是包裹在外表的一点装饰。在张爱玲的笔下,未婚的女人大都是一些“女结婚员”,她们需要通过婚姻来谋取一份好的生活,而离婚的女人和丧偶的女人则比那些未婚女人目的更直接,嫁夫的目的就是穿衣吃饭的保障。所以女人们的命运是悲哀的,她们一生“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但张爱玲又对女人的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满怀悲悯,在《谈女人》一文中,她说:“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读张爱玲的文字读久了,真觉得如同饮茶,一点一点地,把人心里那点浮华虚幻的油脂麻花,轻洗慢浣地冲淡抹净,但也不是就让人做个没滋没味的素人,总还留下点什么,就是素朴苍凉的人生味。就像《留情》里,她满目沧桑地告诉我们,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紧接着就是一个然而――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就算千疮百孔,到底还是有爱的,那就千疮百孔地爱着吧。在文学世界里,张爱玲像个昆曲中的女伶,粉墨登场,闲步庭园,宛转行腔,慢绕纤指,点遍那姹紫嫣红,尽皆成断井颓垣,务必要惊醒一世人的痴梦。然而,散了场卸了装,她自己却是那个最不肯醒的痴人。痴心所系,仍是那千古难求的纯情的才子佳人梦。太罗曼蒂克了!似乎很不张爱玲,但这正是她。明知道是千疮百孔,还要爱,这不是罗曼蒂克是什么?明知道是炎炎世情滚滚浊流,还要苦苦求那清水一瓢。其实,她的爱情基因,就是罗曼蒂克。1994年6月,74岁的张爱玲出版了图文对照的散文集《对照记》,陈子善先生将这本书看作是张爱玲“独特的告别式”。在《对照记》中,张爱玲一一陈列了她家族中亲人的照片,而在对亲人的回望中,她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回味不已,她说:“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么浓墨重彩的爱,在张爱玲的笔下,极其罕见。祖父母的姻缘于她之所以“色彩鲜明”,是因为,这份爱情色彩传奇,简直就是古典故事中“才子佳人”的佳话,尽管张爱玲的姑姑一力打破佳话,说祖母不可能愿意接受这份婚姻,但张爱玲说“我太罗曼蒂克,这话简直听不进去。”她就那么一厢情愿地,在自己的生命里,郑重地供奉着甚至模拟了这段佳话。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生生就是现代世界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古代世界里,才子佳人要一见钟情,要饱经磨难,最后总归要曲终奏喜地大团圆。现代世界礼崩乐坏,样样都荒腔走板,有始无终,所以有了一见钟情的遇见,有了饱经磨难,最后却不能花好月圆,这真是让人不能甘心,哪怕是差强人意的“小团圆”呢。张爱玲身后出版的《小团圆》,就算宋以朗不引证张爱玲的信件,明眼人也看得出这是一本自传性的小说,直看得人心酸眼迷,不过是梦里的团圆,醒来竟然“快乐了很久很久”,然而,这样的梦,也仅做了一次而已,其他全是噩梦,因为完全是等待。被张爱玲目为伟大或美好的爱情,全是罗曼蒂克的爱情。那篇被张迷们低徊不已的散文《爱》,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偶遇一个年青人,彼此情动,却终结于潦草混乱的结局。这是她从胡兰成那里听来的乡村小儿女情事,于她却是惊心动魄,夸张地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等闲的一种遇见,在她眼里,却有地老天荒的意味。她写那少女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百折千回,老了的时候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真是无限的依依。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年轻的时候在去往英国的轮渡上,偶遇李开弟,情窦初开,为此一直不曾婚嫁,直等到李开弟的妻子离世,世道安稳,78岁的张茂渊才如愿做了新娘。张爱玲非常感动,热烈地赞美,说这是她唯一亲眼见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的母亲,不能自主的年龄里被迫嫁了不爱的人,一旦有了自主权,快刀斩乱麻,恢复了自由身,从此辗转于几个情人的怀抱,张爱玲不加批评,反而用罗曼蒂克的感情爱着母亲,这当然是因为她能理解母亲对爱的要求。而母亲对爱的要求也遗传给了她,就像她说的,遗传就是这样的辽远神秘。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写九莉对之雍的爱,甚至都不以结婚为目的,只是爱,因为她一直觉得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当之雍提出离婚后跟她结婚,九莉的答复是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她的意思是,等到战后,当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干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落难的才子,长情的佳人,水远山高的迢迢相思路,金风玉露的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与赖雅也是如此,身无分文的过气作家,不早不晚恰好遇见了,火花灿然。在给好友的信中,张爱玲喜不自胜,说:“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详细情形以后再告诉你,总之我很快乐和满意。”热情,充满罗曼蒂克的热情,这就是张爱玲理想中的爱情。那些斤斤计较的、精刮刮的爱情,至多算是一男一女的合伙营业,算不得爱情。《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清算自己跟炎樱的友情的。小说里的两个女人,一个叫恩娟,一个叫赵珏,分明是“恩捐义绝”的隐喻。恩娟当然指炎樱,势利世故。赵珏是自指。张爱玲躲在赵珏的身后,掷地有声地说:“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我觉得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眼见得恩娟在世故的婚姻爱情里过得烈火烹油锦上添花,赵珏能用以自卫和自慰的,只有她与崔相逸之间毫无目的的、中世纪浪漫主义的爱情。尽管小说中的表达很婉曲,她说:“甘迺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是最原始的安慰。是一只粗糙的手的抚慰,有点隔靴骚痒,觉都不觉得。但还是到心里去,因为是真话。”罗曼蒂克得简直悲壮!看到了张爱玲的罗曼蒂克,才能懂得张爱玲爱胡兰成,为什么会爱得全无计较,低到尘埃里。胡兰成浪子情薄,不能懂张爱玲的热烈和浪漫,只觉得这是她自愿委曲求全,不知道这原来是她的一往情深。才能懂得《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张爱玲把一个爱得莽撞不计后果的王娇蕊写得那么动人,把理智的佟振宝和孟烟鹂写得那么寡淡。也才能懂得《色戒》里的王佳芝,纯粹的爱对于她竟然有石破天惊的力量,哪怕只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也足以让她抛头颅撒热血,抵死无悔。这部小说在1950年就写完了,却在张爱玲的手里反复打磨了30年,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在卷首语中,张爱玲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罗曼蒂克的张爱玲,才是真的张爱玲。引子湘西北安福县一个大户人家的堂屋里挂满了白色的挽联,正中安放着一口漆黑的棺木。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身穿孝衣,头戴孝帽,由家人抱到跪在棺木后的母亲身旁。在女孩儿的眼里,孝帽上颤动着的白色棉花球,“就像是成团成团的白色的眼泪在往下抛”。幼小的女孩只是跟着悲痛的母亲放声哭泣,在她仅有的经验世界里,她还完全搞不清在自家堂屋里这一场景中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她的哭,也只是因为了那屋子里凄清冷竣的色调和气氛。是在多年以后,这个幼小的女孩才明白了那一时刻发生的事情:我常想,那时候,我为什么那么痛哭,那样不安静呢?是不是我已经预感到我的不幸的生活就要从此开始了?是不是我已经预感到那个时代——那个苦痛的时代,那个毫无希望的,满屋都是白色的,当中放一口黑棺材的时代?那就不知道了,反正那是我的第一个印象。家里人后来告诉我,那是死,是我父亲的死。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她生命之初的人生记忆中却永远留下了这样一个关于死的苦痛的画面。于是,当她明白了这一画面的内容之后,在她仍然还是有限的人生经验中,死的涵义就与一个男人的离去联系在了一起。“父亲死了,我母亲就完了,我们也完了。我们家的一切都完了。”在那个男尊女卑,以男性为中心的年代里,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不在了,女人的世界也就坍塌了。此后,小女孩在她整个的幼年时代,都是同母亲一起挣扎在死的边缘上讨生活。二十年后的1927年,五四新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期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作品《梦珂》。这是一个新的作者,《梦珂》大概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但是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对于这篇投来的稿件很欣赏,不但予以发表,而且立即写信给丁玲,问道:“还有文章没有?有多少寄多少给我。”不久之后,《小说月报》又刊出了《莎菲女士日记》。这篇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不,应该说是引起了巨大的惊讶。人们惊讶作者敢于塑造出像莎菲那样一个有着惊世骇俗行为的时代女性。《小说月报》的前任主编沈雁冰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形象时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旧礼教的叛逆者;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的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者,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我觉得这几本书简洁而不简单。书中的内容很少离开人物本身、离开历史事件而夸夸其谈,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当事人的书信、访谈、作品或者笔记来表达的。我曾经看过很多为这几个人写的传记,大部分都存在过分解读、过分演绎、过分牵强的毛病。
虽然说的是张爱玲的情感世界,但笔触更多触及的则是张爱玲的心路历程,而且把这种心理变化和历史背景紧紧粘接在一起,很容易让读者进入彼时彼景,感同身受。至于她和母亲之间、与舅舅之间、与胡兰成之间,没有纠缠在历史细节里出不来,非常清晰。我觉得这正是真正的文人看文人的视角,有理解,有宽容,更有怀抱。尤其是写她与赖雅这一段生活,虽然一点都不煽情,但确实让人心里揪着,故事脉络梳理得特别清晰。写张爱玲的欢乐非常节制,痛苦也很家常,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个人认为林徽因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高贵的人,她不仅仅是一个才女。她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建筑学家,也是一个科学家,其眼界之高、艺术修养之深是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所以,张荔用如此深情、如此敬仰的笔触描写林徽因,我觉得恰如其分。尤其是“雪后残酷的寒流”这一部分,写得真好,有褒扬,也有痛惜;有遗憾,也有欣慰。
卓如笔下的冰心老人,也就是这个样子。这确实让我倍感安慰,因为我心中的冰心,就是这样的。她应该是中国女子文学的一个标高,也是女作家的一个典范。智慧、内敛、从容,可以说是起止有度,宠辱不惊。张爱玲说: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学会凋零。而丁玲不是,她太剧烈张扬,她非要绽放,她不会隐藏,她不惧凋零,哪怕在最好的年华中摧残尽。关于人生的质地,人性的丑恶薄凉,张爱玲早就冷眼洞穿,因此下笔冷艳苍凉,陡峭奇绝。
4.◆编辑推荐★本丛书由中国社科院的黄侯兴先生主编。特别邀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专家及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亲笔撰写,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收集女作家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女作家的情感世界,这个切入点非常好。男作家的情感对她们的创作影响不大,而女作家的情感,则对她们的创作影响深远。因此,要了解她们的作品,不可不了解她们的情感世界。★目前,市面上关于这几位女作家的传记众多,而这套丛书的宗旨是,用干净细致的文笔,客观呈现女作家的真实情感生活,不枝不蔓,还原女作家的真实情感生活,看到她们真实的本性。★女人如花,女作家的情感世界尤其丰富感性。她们的心路历程,让你认识到不同家庭、不同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让你认识到影响女性一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是性格,而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息息相关。★民国女作家,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冰心与吴文藻的一见钟情,相濡以沫,丁玲火焰一般明亮热情的性格,及与胡也频、冯雪峰等男性的情感交集;民国女神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故事,张爱玲与胡兰成惊世骇俗的恋情……她们在婚姻、爱情中遇到的困惑,做出的人生抉择,蕴含丰富的人生意味,耐人体味。
张爱玲的罗曼蒂克罗曼蒂克这个词似乎很难跟张爱玲有什么瓜葛。在她声震文坛的第一篇小说中,年仅23岁的张爱玲就设计了一个繁华的声色世界,并且把一个年轻女孩的爱情轻轻捻碎在这个世界里。葛微龙是一个落魄的世家女孩,带着一点儿青春的梦想到香港求学,为了生存而投靠了徐娘半老的姑母,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把肯把自己的财富轻取轻予,对嫡亲的侄女也不例外。姿色衰老的姑母把葛微龙当作爱情诱饵,为自己钓取情人,葛微龙却试图在这些虚伪的男女关系中打捞到自己的爱情。这当然是她的一厢情愿,然而她却由此而成熟了,懂得了人生哲学:“她听说过,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23岁的张爱玲让她小说中的女孩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可不谓语出惊人。而最惊人的是她同一时期写成的另一部重头小说《倾城之恋》。单看题目,没有人怀疑这将是一部爱情佳话,但张爱玲却反弹琵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情景观。白流苏是一个离了婚的年轻女人,带着离婚后的一点资财,在母亲和兄嫂们的门下仰人鼻息地生活着,当这份资财变得稀薄时,兄嫂们也就容不下她了,这时的白流苏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一个惯会为人做媒的徐太太劝慰她:“年纪轻轻的人,不怕没有活路。”白流苏道:“有活路,我早走了!我又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徐太太则一语中的地告诉她:“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徐太太的这一句话点醒了白流苏,对很多女人来说,谋生与谋爱是一体的,找一个可靠的人嫁掉,也就是谋生了。后来,机会果然来到了身边,一个叫范柳原的花花公子被她吸引,于是两个人各揣心思,范柳原想方设法地渔猎美色,白流苏则费尽心机地要为自己的后半生抓住一点依靠。在香港的花花世界中,他们躲在爱情的面具后面,为着各自的私心勾心斗角。倒是范柳原的一番话道出了两人的处境,他对流苏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范柳原的这段话其实也正是张爱玲眼中现代人的婚爱景象:在充满欲望的现代文明中,很难有真正的纯粹的爱情。即使有,也只是现代人生活中的惊鸿一瞥,又哪里说得上地老天荒。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当中,她让她的男女主人公在因封锁而停滞的电车上谈情说爱,这个封闭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突然发生的例外,正是在这个不现实的情境中,会计师吕宗桢和大学助教吴翠远才忘却了现实中的身份,还原成了纯粹的男人和女人,也产生了纯粹的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慕。但这一切只发生在短暂的封锁时空中,当解除封锁的铃声响起时,他们又回到了封锁之前的状态,正像吴翠远意识到的那样:“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在小说《心经》中,小寒的母亲也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女儿:“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那路远情长的《十八春》里,写曼桢与沈世钧的相识。本来嘛,再平凡的女人,一旦撞进爱情,都希望自己是对方眼中的惊鸿艳影,所以曼桢当然要殷殷地问世钧,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世钧善解人意,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接下来――接下来当然是张爱玲的习惯性动作――消解童话,她说“其实,他到底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了。”这简直是辣手摧花,然而是非常张爱玲的手法。《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佟振宝第一次看到士洪的太太王娇蕊,丢城失地,方寸大乱,乍一看似乎很浪漫了,仔细一看,蓬勃燥动的,分明是性,不是情。这就是张爱玲在文学世界中的婚爱观:现实是强悍的,男人和女人们被强悍的现实操纵着,爱情变得可望不可及,即使偶然触摸到了,也会转瞬即逝,在这种境况中,男人和女人们所能做到的,也许就是紧紧抓住现实。而男人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宰,女人要想有现实的保障,必须要抓住男人。因此,《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才会不遗余力地取悦范柳原,虽然这让她疲惫,但“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为了这个目的,她只能这样辛苦。在《留情》中更是如此,敦凤直言不讳地告诉亲戚们,她之所以跟了比她大二十几岁的米先生,“完全是为了生活。”虽然她也细心地照顾米先生,但是这份付出的背后不是夫妻之爱,而是像她自己感叹的那样:“我为了自己,也得当心他呀,衣裳穿,脱,吃东西……总想把他喂得好好的,多活两年就好了。”她尽心尽意地对待他,因为他终究比自己年龄大,会比她早些年离开人世,她希望米先生将来在遗嘱上不会亏待自己,毕竟他还有原配的妻室和儿女。在这样精刮刮的算计中,爱情只是包裹在外表的一点装饰。在张爱玲的笔下,未婚的女人大都是一些“女结婚员”,她们需要通过婚姻来谋取一份好的生活,而离婚的女人和丧偶的女人则比那些未婚女人目的更直接,嫁夫的目的就是穿衣吃饭的保障。所以女人们的命运是悲哀的,她们一生“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但张爱玲又对女人的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满怀悲悯,在《谈女人》一文中,她说:“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读张爱玲的文字读久了,真觉得如同饮茶,一点一点地,把人心里那点浮华虚幻的油脂麻花,轻洗慢浣地冲淡抹净,但也不是就让人做个没滋没味的素人,总还留下点什么,就是素朴苍凉的人生味。就像《留情》里,她满目沧桑地告诉我们,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紧接着就是一个然而――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就算千疮百孔,到底还是有爱的,那就千疮百孔地爱着吧。在文学世界里,张爱玲像个昆曲中的女伶,粉墨登场,闲步庭园,宛转行腔,慢绕纤指,点遍那姹紫嫣红,尽皆成断井颓垣,务必要惊醒一世人的痴梦。然而,散了场卸了装,她自己却是那个最不肯醒的痴人。痴心所系,仍是那千古难求的纯情的才子佳人梦。太罗曼蒂克了!似乎很不张爱玲,但这正是她。明知道是千疮百孔,还要爱,这不是罗曼蒂克是什么?明知道是炎炎世情滚滚浊流,还要苦苦求那清水一瓢。其实,她的爱情基因,就是罗曼蒂克。1994年6月,74岁的张爱玲出版了图文对照的散文集《对照记》,陈子善先生将这本书看作是张爱玲“独特的告别式”。在《对照记》中,张爱玲一一陈列了她家族中亲人的照片,而在对亲人的回望中,她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回味不已,她说:“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么浓墨重彩的爱,在张爱玲的笔下,极其罕见。祖父母的姻缘于她之所以“色彩鲜明”,是因为,这份爱情色彩传奇,简直就是古典故事中“才子佳人”的佳话,尽管张爱玲的姑姑一力打破佳话,说祖母不可能愿意接受这份婚姻,但张爱玲说“我太罗曼蒂克,这话简直听不进去。”她就那么一厢情愿地,在自己的生命里,郑重地供奉着甚至模拟了这段佳话。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生生就是现代世界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古代世界里,才子佳人要一见钟情,要饱经磨难,最后总归要曲终奏喜地大团圆。现代世界礼崩乐坏,样样都荒腔走板,有始无终,所以有了一见钟情的遇见,有了饱经磨难,最后却不能花好月圆,这真是让人不能甘心,哪怕是差强人意的“小团圆”呢。张爱玲身后出版的《小团圆》,就算宋以朗不引证张爱玲的信件,明眼人也看得出这是一本自传性的小说,直看得人心酸眼迷,不过是梦里的团圆,醒来竟然“快乐了很久很久”,然而,这样的梦,也仅做了一次而已,其他全是噩梦,因为完全是等待。被张爱玲目为伟大或美好的爱情,全是罗曼蒂克的爱情。那篇被张迷们低徊不已的散文《爱》,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偶遇一个年青人,彼此情动,却终结于潦草混乱的结局。这是她从胡兰成那里听来的乡村小儿女情事,于她却是惊心动魄,夸张地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等闲的一种遇见,在她眼里,却有地老天荒的意味。她写那少女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百折千回,老了的时候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真是无限的依依。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年轻的时候在去往英国的轮渡上,偶遇李开弟,情窦初开,为此一直不曾婚嫁,直等到李开弟的妻子离世,世道安稳,78岁的张茂渊才如愿做了新娘。张爱玲非常感动,热烈地赞美,说这是她唯一亲眼见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的母亲,不能自主的年龄里被迫嫁了不爱的人,一旦有了自主权,快刀斩乱麻,恢复了自由身,从此辗转于几个情人的怀抱,张爱玲不加批评,反而用罗曼蒂克的感情爱着母亲,这当然是因为她能理解母亲对爱的要求。而母亲对爱的要求也遗传给了她,就像她说的,遗传就是这样的辽远神秘。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写九莉对之雍的爱,甚至都不以结婚为目的,只是爱,因为她一直觉得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当之雍提出离婚后跟她结婚,九莉的答复是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她的意思是,等到战后,当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干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落难的才子,长情的佳人,水远山高的迢迢相思路,金风玉露的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与赖雅也是如此,身无分文的过气作家,不早不晚恰好遇见了,火花灿然。在给好友的信中,张爱玲喜不自胜,说:“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详细情形以后再告诉你,总之我很快乐和满意。”热情,充满罗曼蒂克的热情,这就是张爱玲理想中的爱情。那些斤斤计较的、精刮刮的爱情,至多算是一男一女的合伙营业,算不得爱情。《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清算自己跟炎樱的友情的。小说里的两个女人,一个叫恩娟,一个叫赵珏,分明是“恩捐义绝”的隐喻。恩娟当然指炎樱,势利世故。赵珏是自指。张爱玲躲在赵珏的身后,掷地有声地说:“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我觉得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眼见得恩娟在世故的婚姻爱情里过得烈火烹油锦上添花,赵珏能用以自卫和自慰的,只有她与崔相逸之间毫无目的的、中世纪浪漫主义的爱情。尽管小说中的表达很婉曲,她说:“甘迺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是最原始的安慰。是一只粗糙的手的抚慰,有点隔靴骚痒,觉都不觉得。但还是到心里去,因为是真话。”罗曼蒂克得简直悲壮!看到了张爱玲的罗曼蒂克,才能懂得张爱玲爱胡兰成,为什么会爱得全无计较,低到尘埃里。胡兰成浪子情薄,不能懂张爱玲的热烈和浪漫,只觉得这是她自愿委曲求全,不知道这原来是她的一往情深。才能懂得《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张爱玲把一个爱得莽撞不计后果的王娇蕊写得那么动人,把理智的佟振宝和孟烟鹂写得那么寡淡。也才能懂得《色戒》里的王佳芝,纯粹的爱对于她竟然有石破天惊的力量,哪怕只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也足以让她抛头颅撒热血,抵死无悔。这部小说在1950年就写完了,却在张爱玲的手里反复打磨了30年,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在卷首语中,张爱玲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