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国 查大伟 日期:2015-12-04 19:55:26
可以输在起跑线上,但不能跑错方向
本书简介:
《做真正的我》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验证,向大家阐述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妄自菲薄,轻看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如果顺着自己的天分与兴趣发展,进入合适的行业工作,结果很可能开创行行出状元的局面,享有成功的一生。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十余种性向测验与兴趣测试工具,都是作者认为最重要,且对读者最有帮助的方法。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发掘与了解自己的天分与能力,从而根据发掘出来的结果衍生出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提供较具体的人生目标与方向。
作者简介:
吴建国,1950年生于台湾高雄。197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数学系,1978年获得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材料科学博士。曾任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加州硅谷ZILOG电子公司半导体制程工程师。1980年返台参加“国立中山大学”建校工作。历任“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长,台湾“教育部”科技顾问、参事,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台湾文化人上海联谊会会长,“中华世纪文教发展协会”理事长等职。著有《向前看中国》《来自柏城》《唯尽我心》等书。
查大伟(DavidChard),1953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1975年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即前往台湾从事媒体公关与心理咨询辅导及企业培训的工作,有极为丰富的专业实务经验。曾担任跨国企业的台湾地区与亚太地区总经理等职务。他特别强调与重视对企业员工个人潜能的开发、训练与发展,以达到员工个人价值目标,在人力资源方面为企业争取利益。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天生我才要入对行
第一章博士师傅的启示
第二章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第三章尊重天分与兴趣
第四章创造者与服务者
第二部分认识自我:我是谁与我的人生选项
第五章什么是天才?
第六章两种人生
第七章谁偷走了我的天分?我要找回它!
第八章培养天才的环境
第九章去做就是了
前言
第一部分天生我才要入对行
第一章博士师傅的启示
第二章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第三章尊重天分与兴趣
第四章创造者与服务者
第二部分认识自我:我是谁与我的人生选项
第五章什么是天才?
第六章两种人生
第七章谁偷走了我的天分?我要找回它!
第八章培养天才的环境
第九章去做就是了
第三部分发现你的天分:认识自己的方法与工具
第十章工具1:个人价值观澄清
第十一章工具2:天才侧写
第十二章工具3:迈尔斯一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
第十三章工具4:九型人格
第十四章其他测试工具
结语:应用你的新察觉
附录: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2015年11月中国好书榜·生活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2015年11月16日)
《做真正的我:一本让你认识自己天赋才能的工具书》:
正如尹启明的女儿所说,在大学毕业前,都是在做父母要她做的。当然这绝对不是说父母要她做的就是错误的,或就一定不是儿女的兴趣。只是这句话实在太沉重,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父母决定我一生”而生活的年轻人绝对不在少数。拥有尹启明如此高知识、高文化水准的父母,尚难脱俗,更何况一般的家庭与父母。
天下父母心,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做父母最大的盲点就是不愿意接受: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我的个体,有他的个性,有他的兴趣。相反地,我们理所当然地以自己的立场来思考“他应该学什么,他应该做什么的”的问题。
至于在什么阶段,应该开始重视发掘孩子的天分与兴趣,理论上说自然愈早愈好。尤其有些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特殊的天分与兴趣时,做父母的就该特别注意重视,加以引导栽培,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只是大部分人往往在成长的阶段,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天分或是兴趣表现。这个时候,父母与老师的引导与启发反而显得格外需要与重要!就像开矿一样,父母要想尽办法去开发一个孩子的天分与兴趣的矿藏。《做真正的我:一本让你认识自己天赋才能的工具书》所介绍的许多测试方法,就可以作为了解、开发孩子天分与兴趣的工具。唯有相信自己的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看着自己的宝贝就像看一个宝矿一样的父母,才会帮助自己的儿女过上属于他自己的一生。
同样地,学校和老师也可以通过《做真正的我:一本让你认识自己天赋才能的工具书》介绍的这些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天分与兴趣。
只是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学校为取得高升学率,往往完全罔顾每个人都有强项与弱项的事实,强烈要求学生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如此做法,对具有明显的天分与兴趣趋向的学生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些有明显的天分与兴趣趋向的学生,经常不会是均衡发展的学生,而是所谓的偏科生。偏科生的特征就是某些学科成绩特别突出,但是其他学科成绩却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大多只看到学生成绩落后的学科,却忽视了学生强项的学科。不但不会给予学生在强项学科发挥的机会,反而使得所谓偏科生在学校的学习充满挫折,甚至因而消灭了他们日后在强项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