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者: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 日期:2016-04-12 20:49:12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拥有高达6.5亿网民,并且成为很多互联网创新的发源地。但我仍然会时常想起美国教授的那个问题——“DoyouhavecomputersinChina”,它至今仍然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李彦宏让我放弃来之不易的成功、放弃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够学有所长,能够更加深入到媒体的策划和制作中去。这种简单、强烈的想法让我迈出了人生的那关键一步。——杨澜今天我再回想一下,回答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去留学,如果我一直留在台湾,我没有得到上面的这些礼物,是否还能成为我今天成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李开复在国外长年生活,到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归属感的问题。在留美十年之后我就已经想好:我不准备退休后才回国,而要在事业活跃时期对中国有所贡献,其实在没有完全回国时就可以做些事情;而如果要回国,就一定会是在50岁以前。——饶毅这本书是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成立10周年的一本特别纪念图书。书中的很多知名海归都是首次披露个人早年的留学经历。这些由2005委员会的理事们亲自撰写、基于真实经验的留学小故事,合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本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留学运动的大历史。在历史细节的深处,也许你也可以读出一代人的曲折心路历程:有震撼、有迷茫、有挣扎、有探索,最后也都有通过持续努力而取得的巨大辉煌。我们从一滴水就可以看到时代的阳光,读出我们国家逐渐走向开放的宏观进程。
目录:
序一海归精神的薪火相传王石4
序二十年回望,不负初心徐小平10
001归去来兮杨澜17
002难忘留学岁月,激发我心底梦想李彦宏26
003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王辉耀33
004梦想与现实:我的海外经历与海归之路毛大庆45
005三十年前留学饶毅54序一海归精神的薪火相传王石4
序二十年回望,不负初心徐小平10
001归去来兮杨澜17
002难忘留学岁月,激发我心底梦想李彦宏26
003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王辉耀33
004梦想与现实:我的海外经历与海归之路毛大庆45
005三十年前留学饶毅54
006硅谷的文化基因王维嘉58
007圆梦剑桥,对话世界邓亚萍64
008一个“知法派”的成长记:法国人怎样用文化魅力做全民外交成长青71
009法国版“中国梦”:时间的玫瑰终会绽放蔡明泼79
010我在音乐世界的爱与奇遇之旅程琳87
011在日本读医学博士,对我更大的影响在医学之外何伟94
012我们家族的四代留学生黄节105
013音乐教育的使命从我开始黄铮112
014异国留学的三个故事金玉丹120
015斯坦福留学改变了我的一生阚凯力128
016把足球热潮燃遍整个加州海岸阚坚力139
017查尔斯河畔郎华143
018留学修身,创业报国李山148
019留学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几件小事李文157
020留学纽约时的那些记忆李晓166
021站在巨人肩上:我与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人生交集涂志云176
022海外经历让我能不断“从0到1”,获得连续创业的自信王炜182
023留学经历带给我的启发和感悟王阳189
024剑桥,剑桥吴晓波195
025一场车祸摔出的不一样人生轨迹谢204
026留学二三事阎兰212
027留学为我带来一生中不尽的美妙邂逅喻恒220
028早稻田春季选举会上的“阿里郎”章弘229
029我在美国法学院的学习生活张利宾236
030由几件旧物所引发的思绪张建力245
031圣诞夜闯入我生活的不速之客张醒生251
032美国留学生活杂忆赵久苏255
附录12005委员会历任理事长264
附录22005委员会历届常务理事名单265
附录32005委员会理事名单266海归精神的薪火相传王石在哈佛,我脱胎换骨2011年春节前,我来到了冰天雪地的波士顿,开始了哈佛游学生活。喝洋墨水首先要过语言关。语言学校在公寓和校区之间,分初、中、高、最高四个等级。入学考试根据测试水平分班,我进了中级班。去语言学校报到那天,周围同学看到我,误以为是来了一位上课的老教师。上午在语言学校,下午在哈佛听讲座,晚饭后做语言学校布置的作业,包括语法、造句和一篇作文,临近深夜,还要开始翻哈佛讲座的英文笔记。选择讲座时,我首选的是演讲者使用PPT的讲座,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听力的不足,当然英文笔记上的一些单词术语,不要说英文了,一开始就是翻译成中文也很令我费解。其次是过生活关。在国内时我的日程、事务由秘书打理,出门有司机接送,这些是工作效率的要求。到美国之后,发现必须面对生活里的一切细节,比如做饭、交通以及办理信用卡。因为我在美国没有信用记录,所以不能直接开办信用卡,要先办理借记卡来过渡,一共花了三个月,才拿到了美国银行的信用卡。在美国生活,没有汽车非常不方便,我又去考了美国的驾照。笔试并不难,难的是路上如何向美国人那样遵守交通规则,体现对每个生命的平等尊重。离开学校多年,重拾学术不免生疏。不过美国的教学法是在课程之前下发阅读资料,课上由教授讲解,课后继续阅读,再写每天的作业。我第一次经历这种阅读节奏,要快速读大量论文书籍,常常读到第二天凌晨还没有结束。学习生活的节奏太紧张,精神压力巨大,每天我感觉都像是在地狱中煎熬。当然,在哈佛不仅要过语言、生活和学术三关,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我还要承担起作为一个董事长的职责,如经常要阅读公司简报,主持董事会、股东大会、经营例会等会议。身在美国又怎么管理万科呢?万科很早就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我的个人电脑上也有视频软件,我还可以通过酒店商务中心的远程视频系统同公司连线。在哈佛的两年半时间里,公司的重要会议我一场也没有落下,这多亏了技术的进步,当然也缘于万科管理团队的成熟。由于学业已经很紧张,再加上要参与万科的日常管理,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第三次登顶珠峰的想法。自己身为董事长,不可能既游学又管理公司还要去登山,必须有所取舍,我的选择就是:放弃登物理上的山峰,改登知识上的山峰。这个过程中,我有几次想中途放弃,或者是想最后干脆挑个熟悉的选题,轻轻松松完成学业,何必如此苛求自己呢?但庆幸我没有放弃。已经过了60岁,到哈佛进修的机会对我来说只此一次,一旦轻易放弃,就不会再有第二次了。熬得住才会有收获,渐渐地,我的语言掌握了,生活适应了,研究的课题也选定了,虽然身体还是很疲惫,但内心深处对哈佛的感觉已由最初的畏惧变成了熟悉,后来还申请了延长一年访学时间。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我在这里受到了基本的西方逻辑、哲学、宗教、历史学的训练,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非常不够,本来留学是要去了解别人,但如果连自己都没弄清楚,如何能了解别人?于是,我开始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源流,尤其专注对东西方契约精神的比较。到了第五学期,我渐渐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登珠峰都没有让我有这种感觉。置身于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我每天都需要动脑进行学术训练,封存的思维被重新打开了,就像给生锈的机器齿轮加入了润滑油,激发出了新的活力。后来再到剑桥继续读书,我更是如沐春风——这并不是说哈佛不好,而是因为在哈佛度过了留学中的最难关,到了剑桥自然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