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应变思维: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


作者:萧亮  日期:2016-05-19 15:29:35



献给所有在快速演变中艰难运转的领导者与未来人才的你未来是不确定的,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1.一个成功的CEO,10年的行业经验,通过对100家世界国际公司CEO的调查,挖掘出世界顶级CEO,通有的商业思维。2.透过一个个精彩案例,让读者可以善用应变思维,找到定位,进而创造出可以维系的优势。3.帮助你学会有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赢面,成为业界无可非议的领军者。4.聪明人如何在艰难的问题中找到答案?献给所有在快速演变中运转的领导者与未来人才的你。5.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和能力,谋划现在和未来事业的方向和方法。 让你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看清未来局势:通过敏锐的嗅觉洞察先机采取正确行动:从行不通的思路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目标: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称霸一时的企业靠捉住机遇而博取顾客。但当时局变化,就不一定能度过危机。因此,无论多优秀的公司,都有可能倒闭。命运大不同的关键,就是应变的策略——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和能力,谋划现在和未来事业的方向和方法。  2006年,雅虎公司报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美国一家社交服务网站,创始人为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这张天大的馅饼。随后,序:写给渴望成为“独角兽”的你10亿美元摆在面前,你和我会像狗一样扑上去,死也要把这些钱当作我们的坟墓。但是扎克伯格就像突然看到了一堆狗屎——他掏出手帕,捂住鼻子厌恶地走开了。——《华尔街日报》记者费雷德·科斯塔 2006年,雅虎公司报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美国一家社交服务网站,创始人为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这张天大的馅饼。随后,科斯塔写下了上面这段话。后来,在发给我的邮件中,科斯塔说:“Facebook两岁了,它能走多远?谁知道呢?这不妨碍我认为扎克伯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如果换成我们呢?一家成立不到800天的新公司,面对天价的收购意向——这笔钱能让你和家人几世无忧,你的心理防线能够坚守多久?至少扎克伯格始终拒绝被收购。在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扎克伯格“抵抗”金钱的诱惑后带来的想象不到的成果——Facebook用户超过14亿,市值已高达2500亿美元,在背后,“扎克伯格的拒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位世界级的卓越企业家的长远目光,还是优秀人才应变思维的一次“典型闪光”: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他可以一眼看穿情势的本质并坚持自己正确的原则。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他可以站多高,走多远,影响他的阶层身份,进而不可抵抗地塑造他的命运。归根结底,这是大众与精英的差距,是人们能否像他一样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待钱的态度只是其中之一;在其他很多方面,人们都能发现明显的对比。正是这些思考和选择的不同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过去的十几年中,精力旺盛的科斯塔协助我的机构进行了一项富有创意的研究:那些世界级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们是如何做出决策和管理自己的公司的,他们这些领袖级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在这项研究中,有上百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CEO(首席执行官),他们讲着五花八门的语言,但他们都属于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他们不仅是超级富人、社会名流和行业顶级权威,还是具有高智力、高情商的群体。科斯塔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进行采访,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他还参加了我们在全球各地举办的高端商业论坛,与企业的高管们深入接触,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始终用应变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是这些“独角兽”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只用一本书的篇幅远不足以描述这些商业精英的思维优势,但正像美国著名思想家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我们至少可以筑起一道墙,把重要的东西圈进来。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渴望成为新一代的扎克伯格或者第二个马云,成为令人仰视的“独角兽”。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使人激动的梦想。他们为之努力,可为什么目标如此遥远呢?秘密是什么?很简单,这便是我希望本书可以具有的价值。想成为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那么,就要先让自己学会像他们一样去思考,像他们一样去决策和行动。应变思维是正向思考:总能在困境中发现机遇。通用电气的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是一位从不服输的斗士和擅长力挽狂澜的人。他曾经不无嘲讽地评价一些后来者:“他们都妄想自己是浪尖上的冒险家,兴致勃勃地冲向海滩。一个浪头过来,就都满嘴泥沙地乞求帮助了。”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缺乏耐心,当挫折出现时,他们再也无法冷静思考,想到的只有逃命——穿着底裤跑到安全地带。就像那些成群结队逃离股市的散户,遇上生意淡季就准备关门大吉的店铺老板。但是具备应变思维的人,却会在这时透过危险的情势,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我在写给一位经理人的信中说:“恐慌本身就会带来市场。”面对问题,永远不要说“不可能”,而是去思考走出困境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将危机转化成商机,让自己迎来转机。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抱怨环境。有些人不管是经营一家公司,还是面对个人问题,遇到麻烦时总是强调客观因素,先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干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指责别人。这就是典型的“替罪羊思维”,替罪羊思维在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经成为人们应对问题的一种本能选项。项目搞砸了,生意做赔了,管理者责怪下属,员工埋怨同事,或者一起去抱怨市场,咒骂大环境,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自我反思。相反,世界级企业的领袖们却从来不会回避自己的责任,他们对自身决策拥有强大的调整能力,灵活务实的作风使他们几乎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在恶劣的条件下开拓生存空间;别人还在集体抱怨时,他们却能迅速纠正自己的失误,重新上路,很快就“轻舟已过万重山”。“独角兽”都是梦想家,但绝非空想家。劳伦斯·爱德华·佩奇在谷歌第一次登上美国“最具创新精神企业排行榜”首位时,对采访他的《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会变成现实。”成功者总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就像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声称自己对“靠卖书赚大钱”丝毫不抱希望。然而,他们的梦想全都变成了一项“人类商业史上的伟大事实”。这是因为他们都是脚踏实地的梦想家,而不是只躺在卧室床上没有任何实施方案的空想家。“独角兽”推崇行动,拒绝空想。如果邀请他们对你的人生提一句忠告,最有可能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想法吗?马上行动起来!相信团队的力量,从不迷信个人。即便是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追求完美主义和不容置疑的天才,他也从不讳言优秀团队对自己和苹果公司的重要性。凡是喜欢做孤胆英雄的人注定会独自品尝孤家寡人的味道,迷信个人力量的思维方式和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即便取得暂时的成功,也不会给他带来持续的成绩。只有团队的能力才是无限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通过与他人协作去完成工作,并与自己的伙伴分享荣耀。从团队的角度讲,应变思维就是一种共赢精神,你要思考协作的关系,要针对团队的需求做出让步,改变自己,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固执己见。我们可以看看那些优秀企业的领导者,他们都有一支强大的团队。他们把不同人的优势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整体优势。依靠团队,他们实现了许多不可想象的壮举。换位思考的沟通大师。换位思考是高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尊敬的人格魅力。遗憾的是,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时,尹钟龙临危受命出任三星电子的CEO。后来他回忆说:“企业受到极大冲击,最困难的那两年,随时可能宣告破产。总有人对我说:‘早知今日如此,当初何必努力!’我的耳朵每天都充斥着类似的哀怨,但我时时想到他们有家庭需要供养,而企业的薪资又因为危机缩减了大半,若我站在那个位置也会心灰意冷。我能做的便是带头更加努力地工作,带领他们扭转这样的局面,希望我的志向可以感染他们。”正是具备了与下属同心同理的思维,尹钟龙才有机会团结众人,对三星电子进行全面的改革,最后成功地走出困境,并使企业成为全球位列前茅的知名品牌。站到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你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发现彼此的差异,并且找到沟通的办法。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他的思维都具备上述特点。基于篇首所限,我能简单概述的只有很少的一点。对于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思维的不同导致的决策偏差和卓越人物的思维法则,以及我们如何借鉴、落实其实用的指导价值,在书的正文中,我将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在管理咨询中搜集到的事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很多世界级企业的历任掌门人和执行官的决策过程——这些“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怎样做出一个重大而富有风险的决定?他们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才使企业在最艰难的时期避免了倒闭或被并购的结局?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作为大众并不了解的全球顶级人物,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书中将对此一一解码,力争让每位读者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去改善自己的某些思维,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作出更聪明的选择。萧亮应变作为一种战略性直觉与洞察的力量,是因为它自身所具备的策略性和效率性。——扎克伯格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德鲁克为何有些人总能引领潮流“世界一直是由精英人物统治的,我们的企业也是由他们在管理。”“独角兽俱乐部”控制了全球经济,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但是,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统治世界和管理企业的?2013年夏天,我坐在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外面,和两名毕业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年轻人喝咖啡。这里是全球金融中心,是银行精英心目中的圣地,世界500强企业的股票每天都在这里交易。他们充满憧憬地望着华尔街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对我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24岁的迈克尔·诺亚来自加州西部的小镇;26岁的阿克曼则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俩的家族虽然分居美国的东西两端,相隔遥远,但关系深厚,友情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代人。阿克曼的祖父曾经被推举去竞选市议员,得到了老诺亚一家人的大力支持,替他募集了不少资金。虽然参政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从此为这两个普通的家庭注入了向上流社会奋斗的基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诺亚和阿克曼选择留在纽约,并到曼哈顿发展事业。在家族友情的影响下,这对好朋友的目标出奇地一致。“在那儿,有两张椅子是我们的!”阿克曼指了指远方的一栋大楼。“嘿,那是联邦储备银行吗?不,是摩根总部。”诺亚开玩笑地说。无论如何,两名年轻人准备在这块不到一平方千米且散发着铜臭味的建筑群中刻下自己的脚印。他们在过去的一周投递了上百封简历,也曾上门毛遂自荐。经过这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两个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华尔街。但是,从斯特恩到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有多远?他们准备好了吗?诺亚和阿克曼都需要转变头脑,才能坐上直达华尔街顶层的电梯。他们心怀远大的理想,希望尽快像华尔街的“聪明人”那样思考问题,或者坐在一张气派的办公桌后面,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可他们还没有理解那个特殊的优秀群体的思维方式,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就像诺亚用了5分钟才想明白我要干什么。我放下手中的杯子,“听着,我有一只股票。瞧,它刚在电子屏幕上一闪而过……现在涨到42美元了,我想在下午三点半之前把它卖掉。”他困惑地反问:“先生,你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抛掉它呢?”股票下跌时,“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们在想什么我们要谈的并不是股票应该怎么买卖,而是在股票的价格变动中,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群体的思维交织在一起——它们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使人与人的命运在此时此地汇聚,然后飞向相反的方向。华尔街到处都是市值百亿美元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要想成为这里的风云人物,他们就必须好好想想:面对同一个问题时,那些卓越企业的管理者们是怎么想的?诺亚显然还没有明白这一点,他现在只想赚大钱,穿体面的衣服,开昂贵的跑车,给女朋友买高级化妆品。像诺亚和阿克曼一样祈望命运转折的人还有我的一位朋友格兰德。格兰德的理想并不单单是“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他说:“偷走你幸福的人不是小偷,而是银行和通货膨胀。”他试图证明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东西。尽管怀孕的妻子经常质疑他对家庭的责任,诟病他没有本事在孩子出生前换一栋带有儿童卧室的大房子。格兰德还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把钱放在银行,不投资是一定贬值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误。多年前,他就买了很多只股票,有赚有赔,总体来看聊胜于无。有一天,他发现一只股票从23美元暴跌到了8美元,他认为这是抄底的好机会,便大胆买入,一次投入了15万美元——这是他的家庭储蓄金,一旦亏空,妻子会跟他拼命。他在兴奋中等了一个月,这只股票不但没涨,反而跌到了每股5美元。格兰德继续筹集资金,从同事和亲戚那里借来了10万美元投了进去。“根据我的研究,这回应该到底了。”格兰德保持一贯的淡定。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月,这只股票的价格变成了4美元。格兰德这时害怕了,他的内心生出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万一不会再涨了呢?经他打听,许多朋友也在两个月前买了这只股票,现在大家早都割肉离场了。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格兰德抛掉了大部分的股票。显而易见的是,不但没有赚到钱,家庭财务反而雪上加霜。接下来他经历了一场战火纷飞的家庭大战。这其实正是大多数人的思考及行为模式的真实写照。普通人在股市中历经风雨,备受摧残,早就习惯了股价的涨跌,已经认识到了一些聪明的做法。但他们既缺乏足够的耐心,也没有充足的信息用来做出下一步的准确判断。价格在下跌,它早晚到底。格兰德苦恼的是:“底部的价格很少是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能够想到的。”所以,不论价格是涨是跌,普通人很难避免恐慌,最后做出一些错误到离谱的决定。同样是抄底行为,握有先天信息优势的投资精英就会从容很多——“善于搜集和分析信息”是这个群体不可缺少的能力。他们和普通大众一样,对于便宜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贪婪。但他们同时也知道:残酷的市场上往往没什么便宜可占——不付出足够的代价,就无法换来做梦都会笑醒的利润。这时候,他们需要的就不仅是几个月的耐心,而是超前的判断和强大的意志力。认识的差距决定了后面的结果,这既是能力,又是思维方式。因此,在2002年华尔街的那次3小时暴跌后,高盛公司的证券经理柯·蒂恩做出的选择是把自己管理的三分之二的账户资金全部投进去,而不是和其他人一样披头散发地逃出来。他说:“投资者现在像疯子一样到处乱窜,如果手中有枪,他们会把美国的证券经理全都干掉。可是我知道,在股票下跌时,不是谁都能看到机遇。我不是巴菲特,但我知道此时应该怎么做。”柯·蒂恩手中有六位客户的数千万美元,此时贬值已超过76%。套现离场可能是多数人的选择,但他宁愿承受压力,去追逐“黑暗中的机会”。重要的是后面的决定——不论一年内亏损多少钱,他都会继续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让柯·蒂恩在30个月后赚得盆盈钵满。格兰德就缺乏这样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格兰德只要再耐心等两个月,那只股票就一定会带给他巨大的惊喜。但他宁可相信朋友们的共同判断,也不愿意再坚持自己当初的原则。相比普通人的慌张失措,顶尖的聪明人在行情不好时会变身为头戴草帽隐藏在树丛之后的猎人。他们有的是耐心,且总能盯准即将到来的机遇。恐慌情绪充斥着华尔街时,哈撒维公司的总裁巴菲特是怎么做的?他会找到一棵合适的树,准备好枪和弹药,悄悄地躲在后面,等候那只肉肥味美的“兔子”自己撞上来。当人们欢欣雀跃地期盼股指再攀新高时,你应该选择撤退,站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观赏那些人被“砸死”在倒塌的房子里。问题是,在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判断力。他们能通过理智思考拨开重重迷雾,看透市场假象,发现事情的本质,然后顺理成章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当股票下跌时,“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们和世界500强企业的CEO都在想什么?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们对市场很少存有“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理,所以价格的波动难以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决策。但这恰恰是大众思维的软肋。大众和精英的选择总是相反的——不论人们多明白其中的奥妙,思维的局限性总在关键时刻束缚人们的手脚,做出最迎合自己本性的决策。因此,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平庸还是优秀,根据他在股市中的行为模式就能很好地判断,结果经常是八九不离十的。聪明人很少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当你感觉自己是“聪明人”时,你距离摔一个大跟头也就不远了。就像股市每年都会给我们的教训。那些顶尖人物一般也是非常富有的,但他们绝不会声称自己是“有钱人”。低调才会安全,这是多么简单实用的道理!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只有相对理性的判断。在复杂的局势中,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的人不是大获成功,就是死得很惨。所以如果你没有把握,就让自己等一等,而不是听从“朋友”或“亲人”的“忠告”。假如一个人在做决定前总喜欢到处征求意见,那么我建议你别与他合作共事。学习创造性的应变思维:在下跌中抓住良机。创造性的应变要求你可以反向思考问题,并从问题中看到规律,不轻易地跟随主流思维。正如巴菲特所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成功者总能通过这种犀利的思考为自己创造机遇,而大众群体总是不经意间死于自己思维方式的僵化。所以只有转换思维的方向,你才能从容地打开命运的另一扇门。为什么我坐不上那个位置从麻省理工毕业以后,马克拒绝了多家知名企业的高薪邀约,义无反顾地来到旧金山一家新成立的建筑设计公司。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他对自己的未来十分乐观:即便成不了全美最好的建筑工程师,也能在这个行业从事更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为将来打下雄厚的基础。这是他选择一家新公司的原因——“如果我能帮助这样的企业打响招牌,顺利登上企业主管的位置,那么三五年后一定可以跳槽到东部的大公司成为副总级别的高管。”马克的理想令人赞叹,朋友和家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支持他的设想。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马克虽然在旧金山的这家公司如鱼得水,深受老板的信赖,一年后也拿到了两万美元的月薪,但却始终没有升职的机会。时间很快过去了三年,不要说接到大公司的邀约,就连本公司的部门副主管也没当上。他仍然只是一名“深受上司器重的工程设计人员”——仅此而已。长达三年的奋斗都不能升职,马克的困惑、愤怒和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我是麻省理工走出来的精英人才,为何只获得了普通雇员的职位?”没有人理解他和同情他。人们或许还在背后嘲笑他:这家伙只是在做梦罢了,他以为自己是埃利尔·沙里宁(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吗?在这几年的时间中,公司内部的每一次职位竞聘,他都榜上有名,位列重要候选人,但每次他都被淘汰下来,不被董事会所考虑。为什么不听听老板对他的评价?“马克是个勤奋的小伙子,他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也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对此大家有口皆碑;但他缺乏决策能力。有时他连自己的工作事务都梳理不清,决断能力差,是我每次都无奈地排除掉他的原因。”几年来马克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进步,老板也很失望。看起来,他当初的梦想已经落空了,这辈子只能做一名任劳任怨的设计师了。我们不得不看一下马克在工作中的表现:——他总是给每件事留下一条后路。具体表现是他从来不把一件工作做完,快速完成一项工作、落定一项创意对他而言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给自己留下一些重新考虑的余地,以免有什么东西还要改动。所以做图纸时,如果不到需要交付的最后一分钟,马克就绝不肯罢休。——他的思维有强烈的完美主义特征,事事追求完美无瑕。这一特点让他适合从事要求较高的项目,公司也经常把他放到重点工程的设计组,由他来监督和完成重要的设计任务。但他摇摆不定的行事风格实在太过低效了,有时已经寄出的文件,他也会打电话让客户原封不动地退回来——因为他需要修改几个用词,来使自己的表述更为精确。事实上,他要修改的部分无关紧要,客户并不在意。这是让人平庸的毒药,是我们成为真正优秀人物的障碍。对于一个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决断性的思维。它是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也是那些卓越人物能够驾驭一支优秀团队、掌控复杂局势的保证。致命的“思维摇摆症”在破坏你的工作之余,还会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作为一名企业家,优柔寡断实在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一旦植入人的头脑,我们的毅力、意志和处事的效率都将变成一部生锈的机器。当你羡慕那些在优秀的企业执掌牛耳的卓越人物、叹息自己为何没有这种机会时,有没有想过这种思维的弱点是否正附着于你的头脑、裂解你的心肺、并且无时无刻不操纵着你的肢体呢?思维的决断是如此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它不但可以破坏你的信心,还会吞噬你精准的判断和行动能力,让你的人生从此停滞。处理事务的效率决定了我们的位置。有句话说:“位置决定格局。”站得高看得远,但怎样站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是在应变思维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可惜的是,人们都在追求更高的位置,却很少思考在一个“自系统”中获得优越位置的前提条件。它不是靠花钱买来的,也跟人脉无关。这个秘密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是由你的思考和做事的效率决定的。有好多企业家习惯了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但又没有果断的决心与勇气。他们是会议室中优柔寡断的“话事人”,是谈判桌上犹豫再三的“徘徊客”。用我的朋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甘的话说:“他们用蜗牛的大脑管理巨额的资产,谁知道明天早晨会发生什么呢?”反应速度下降是优秀人物不允许的,他们总能用最快的时间做出决断,决不会耽误半秒钟,这正是你要认清的。比如赚钱的机会,它瞬间闪现,又稍纵即逝,需要你在它出现前就做好准备,然后抓住时机果断出击。你能想到大众想不到的东西吗?有一些世界级企业的创始人在别人看来非常幸运,比如约翰·洛克菲勒。他运气真好,在自己的炼油厂最困难时得到了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垂青,从此财运亨通,迅速崛起并成为美国首富。然而,这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上帝给予他的恩赐。这只不过是洛克菲勒提前想到、看到了大众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当别的企业家还在疯狂投资铁路时他就十分清楚地看到,石油才是美国经济的未来,而煤油则能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超越现实,看到未来。这是一种异乎常人的思维品质,是优秀群体中的极少数翘楚才具备的本领。科斯塔说:“大众的思维被困在自己的视力所及范围之内。如果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这种理论是对的,那么大众思维的视野就只能按小时计算。多数人无法思考100个小时以后的问题,无论多么重要,人们的选择总是倾向于‘到时再说’。”既无法看到趋势,又不能果断地做出最具效能的决定。就像诺亚不明白我为何准备在价格飞涨时抛掉股票,和卓越人物相比,大众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么简单。 思维决定阶层对多数人来说,阶层的真相是残酷的。人们期盼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但这种流动会让人看到和感受到很大的落差。根据一种全球通用的说法,阶层被定义为人们拥有财产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由此划分为富人、中产和穷人三个层级。大企业的CEO们当然是富人,这些企业的中层干部和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群体也一同当仁不让地站到了中产的楼梯上,而你——或许只能再往下降一步,站在下边的“穷人堆”里,被挤压在阶层的底部。世界上大部分研究者都把阶层定义为经济范畴,这种由财产、知识和权力的多寡来进行区分的方法看似清晰明确,实则掩盖了阶层形成的真正原因。我认为,阶层流动的本质是思维的较量。一个人的阶层属性是由他的思辨能力决定的,而不是财富和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过了而立之年仍在街头摆摊的马云可以突然崛起,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全球最强大的电商平台,一跃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事实上,并非他获得经济成功后才拥有了这种地位,而是在成功之前,他一直是思维层面的佼佼者。可以这么说,早在摆地摊和当老师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同时,这种思辨能力带来的阶层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为它会在后天的思维训练和提升中悄悄影响人的基因——行为的、家庭的、心理的乃至生理的。其次,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通过教育和环境遗传下去。这就是为什么精英的孩子大多数仍然是精英,平民的孩子有80%的概率继续固守平民阶层的原因。当你从思维的层面看待这种划分时,你会发现即便他们的父辈在财富身份上发生了置换,也不影响后代的这种属性。想想你为什么是弱者除了变得富有,你还要改造“经常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头脑”。处理复杂的生活和工作问题,有很多非物质的能力需要你去学习,而不是把眼睛盯着怎么支配别人或者如何去赚更多的钱。钱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就像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随时能够放弃自己的全部财产、工厂和现金,只要他保留自己的品牌——这个伟大商业创意的结晶,就可以随时卷土重来。这就是强者的思维本质。强者不在乎眼前的利益,他们看重长远的发展,并能洞察对自己的命运真正重要的东西。你为什么是弱者,而不是强者呢?因为你长时间信奉的是金钱决定命运。想让自己具备更高的阶层属性,方法只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思维,让头脑变得卓越而强大。抓住一切时机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阶层属性。从他出生起,头脑中就植入了一颗思辨的种子——它随着人的不同选择、磨炼和视野的开拓不断累积自己的能力值。普通人在18至30岁之间,会第一次思考自己如何才能获取成功,进入体面的成功阶层。也就是此时,他也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思辨能力受到某种局限。而对不少人来说,可能终生都摆脱不了下面这些毛病:喜欢内斗:走到哪儿都喜欢拉帮结派,工作中是出了名的内斗高手。经常抱怨: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而是怨天尤人。死要面子:虚荣心强,不真诚,不实在,事事以虚伪的态度对待。不接受批评:你休想批评他,他只接受人们的赞扬。敏感而自卑:心胸狭窄并且敏感,很容易因很小的打击失去自信。目光短浅:经常高谈阔论,实则没有长远眼光。懒于行动:即便偶尔有不俗的见识,也懒得去做。非此即彼:思考任何问题都是倾向两种极端,不是神圣化,就是妖魔化。这些就是思辨力差的表现。它们多数出现在“底层人”的身上。许多有钱人因为改正不了上述缺点,赚来的钱也会在自己错误思维模式的主导下慢慢流失,成为彻头彻尾的穷人。这是阶层分化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向上爬升或向下跌落的根本原因。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给他一万亿美元也留不住,因为他的思维能力会出卖他。







阅读提示:应变思维: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的作者是萧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应变思维:看穿情势的本质和隐藏的力量下载地址

上一本:人际沟通与交往
下一本: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