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安 日期:2014-04-19 10:30:39
本书基于传统,从修德、修才、修业、修心、为人处事、恋爱婚姻、朋友、艺术地生活、人生的价值等几方面,以北大为背景,再现大师的修养风采,以启迪今人。
北大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北大的大师们,其人格风范影响代代国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最高修养,集中体现了北大精神。今天,也许北大精神渐行渐远,但大师的身影日益鲜明;今天,也许你无缘北大,但大师们的修养智慧和成功经验同样可拿来分享,为成长成功助力。
作者简介:
李安安,女,做过记者、编辑,现沉静于图书,出版过《民国红颜》《李鸿章传》等作品。喜欢文史哲,迷粉大师,沉醉于有思想的文字。相信高品位的熏沐最能修养、完善、提高一个人。思想的力量无穷。
活过三十多年,见识过一些人,遇到过一些事,笑过哭过,痛过伤过,但无论顺逆,总心怀阳光和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为此,不降低生活的格调,不减少生活的钙质。
人生的过程,是修养并找到自己的过程。为此,修养一生。
目录:
第一课?修德先正心
——做好自己乃为人之本
赤子本色最真诚002
心有敬畏,谦卑为人006
孝顺是做人之本010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013
心怀仁爱,助人为乐018
气节体现出真品质022第一课?修德先正心
——做好自己乃为人之本
赤子本色最真诚002
心有敬畏,谦卑为人006
孝顺是做人之本010
恪守道义,活出高境界013
心怀仁爱,助人为乐018
气节体现出真品质022
胸怀体现出最大的修养025
“慎独”修行,勇于改过028
你有自己做人的风格吗031
第二课?修才唯好学
——读书涵养人生智慧
敏而好学,终身学习036
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书040
读一点没用的书044
永远保持独立思考047
不做被书捆住的书呆子050
学问深时意气平053
第三课?修业以立世
——让生命在能量释放中飞扬
自强不息,精进不止058
勤奋耕耘,不问收获061
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064
器藏于身,待时而动067
在苦难中磨砺意志品质070
有担当,勇挑责任074
在创造中体现价值077
不因名利放弃职业操守081
“为”与“不为”085
第四课?处世有智慧
——人情世故真学问
解人情世故,谨言慎行090
能正视过错,敢接受批评093
择善而从,与人为善096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099
少说话,人前莫道人非103
“中庸”做人,难得糊涂106
树立一种自在的“权威”109
第五课?幸福在爱中
——爱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问世间情为何物114
人生最难是忘情118
有情又岂在朝朝暮暮122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26
琴瑟和鸣,和谐婚姻130
第六课?交友靠信义
——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不弃贫,不攀贵134
朋友贵在善始善终137
感谢生命中的诤友140
良师益友诚可贵144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148
第七课?修养好心性
——寡欲淡泊中提升生命的力量
无欲自刚强,无求品自高152
从容面对宠辱毁誉155
视名利富贵如浮云158
舍得,放下161
忙里偷闲,忙里取静165
怀份平常心,简单生活169
第八课?艺术地生活
——让艺术弥补人生的缺陷
当下才是生活174
有趣味的人生才少烦恼177
慢些走,欣赏啊!180
艺术是生活的源头活水184
尊重自我,本色生活188
法天效地,与万物同乐191
第九课?奉献的价值
——舍我其谁的社会参与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6
“中国脊梁”的精神200
真正的大师203
奉献的人生最有价值207
“先天下之忧而忧”210
舍生取义的勇气214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217
第十课?回望人生路
——生活沉淀出的人生感悟
上下求索,怀一份“宁信其有”的执着222
人生的唯一依靠是自己225
人生无常:一生都在祸福中228
没有必然,人生总有憾232
乐天无忧,知足常乐236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240
修养是一生的功课243
日日新,人生永远是春天246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
——安德烈马尔罗
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书
“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曾任北大教授)
书海茫茫,汗牛充栋,你看哪一本?不免茫然。生命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学海无涯,不可能读尽天下书。所以,读书需要选择。
那么,选择什么书呢?答案是:选择与自己性情相似的书。
兴趣、性情与选择,三者是相连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需要兴趣,而兴趣连着性情,所以要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书来读。具体来说,原因有四:一是感情上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似曾相识,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二是兴趣大,读起来易于接受和吸收,收益自然就大;三是这种书对自己更有借鉴和参照作用,绝无一点坏处;四是通过这种书,更容易找到其它相类的书,从而在这一领域更能深入地研究,更易出成绩。
曾任北大教授的林语堂,是享誉国内外,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者于一身。他把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用英文推介到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林语堂一生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创作了《京华烟云》等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他曾三次(1940年、1950年和1975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用一生的实践成就了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名人形象。
林语堂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小品文,散淡、闲适、幽默,充满性灵,信手拈来,没有章法,不讲思路结构,也不咬文嚼字,却无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以及淡泊闲淡的人格操守。
他是追求趣味的人,趣味也是他人生追求和人格修养的表现——他读书追求趣味,生活推崇艺术化,为人处事也真诚幽默,他把自己读书做学问写文章,和他的“生活的艺术”连在一起,实为一个智慧地读书、工作和生活的人。
在林语堂的世界里,很多事情可以“艺术”化,读书同样如此。在他《读书的艺术》一文中,我们可见他“性情读书”和“趣味读书”的观点,这里节选摘入: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伊里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
林语堂是反对“苦学”和理性读书的,因为那些是勉强的,收效甚微。发现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作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是最适合自己读的书。
只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阅读领域,才能摆脱盲目阅读导致的无谓浪费,才能在这个领域得到更多收获。
[修养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性情,发现自己的兴趣,就会明白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即适合自己性情的书。这就是读书的艺术。
2林语堂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和艺术精神情有独钟。于是,他在学成回到北大后,就开始用英文翻译中国的典籍,向海外推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就了他,也修养了他的艺术人生。
3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完全由你自己选择。不必被别人左右。按照自己的喜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