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俞敏洪的坎


作者:彭征田旭凤  日期:2014-05-08 09:19:04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的“留学教父”,不仅说出了这句话,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这句话。在成长和创业的道路上,俞敏洪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陷入绝境,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而是勇敢面对,执着追求。最终,俞敏洪靠着自己的顽强意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本书不是告诉你俞敏洪有多成功,而是聚焦他在成长和创业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坎坷,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他这只“土鳖”是如何带着一群“海龟”成就了今天的新东方。
  目录:
  总序:侃侃那些坎?刘世英1
序一:“坎”,是一种财富?海闻4
序二:迈过坎途是大道?艾丰7
引言12
第一章?心灵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1
俞敏洪曾经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两次参加高考都失败,第三次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大学。但这远不是荣耀的开始,在北大,他遭尽了白眼,内心的自卑有增无减。后来,他仅仅是想出去兼职代课为自己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却被北大无情地“轰出”了校门。不是北大要他走,是北大的做法让他已经没法留下来。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选择了创业,将要遭遇的困难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在这所有困难当中最难克服的,还是心灵上的自卑、彷徨和无助。俞敏洪在成长和创业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很多的“心灵坎”。
第一道坎:高考两度落榜,鼓足勇气再次起航2
第二道坎:北大站票观众,在“白眼”中逆袭8
第三道坎:老婆威逼,不出国门就别进家门14
第四道坎:遭遇北大严厉处分,俞老师颜面尽失18
第二章?创业坎:再难也要坚持下去23
被北大处分之后,俞敏洪无奈地选择了离去。为了生存,同时为了筹集出国留学的费用,他决定把英语培训事业继续下去。总序:侃侃那些坎?刘世英1
  序一:“坎”,是一种财富?海闻4
  序二:迈过坎途是大道?艾丰7
  引言12
  第一章?心灵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1
  俞敏洪曾经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两次参加高考都失败,第三次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大学。但这远不是荣耀的开始,在北大,他遭尽了白眼,内心的自卑有增无减。后来,他仅仅是想出去兼职代课为自己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却被北大无情地“轰出”了校门。不是北大要他走,是北大的做法让他已经没法留下来。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选择了创业,将要遭遇的困难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在这所有困难当中最难克服的,还是心灵上的自卑、彷徨和无助。俞敏洪在成长和创业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很多的“心灵坎”。
  第一道坎:高考两度落榜,鼓足勇气再次起航2
  第二道坎:北大站票观众,在“白眼”中逆袭8
  第三道坎:老婆威逼,不出国门就别进家门14
  第四道坎:遭遇北大严厉处分,俞老师颜面尽失18
  第二章?创业坎:再难也要坚持下去23
  被北大处分之后,俞敏洪无奈地选择了离去。为了生存,同时为了筹集出国留学的费用,他决定把英语培训事业继续下去。
  但是,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贴宣传广告被人罚,甚至被人打,想要脱离借靠的“东方大学”去独立办学,却被告知没有资格。然而,不管创业之路多么艰难,已然没有了退路的俞敏洪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他是如何化解创业之初的重重难题的呢?
  第五道坎:害怕被北大笑话,半夜偷偷贴广告24
  第六道坎:多年留学梦成真,留学还是继续创业?28
  第七道坎:欲独立创办新东方,被告知“没资格”31
  第八道坎:创业初期,发展平台受堵35
  第九道坎:竞争对手林立,“激情哲学”寻突破40
  第三章?管理坎:家族式企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43
  新东方最初完全是俞敏洪一个人的新东方,谈不上什么管理。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和壮大,先是俞敏洪的老婆加入了新东方,之后,俞敏洪的老妈、姐夫,还有他老婆的一些亲戚也陆续加入了新东方。见俞敏洪这么做,公司的其他领导也是纷纷效仿。因为掺杂了过多的人情因素,导致新东方内部的人际关系异常复杂,引起了王强、徐小平等人的强烈不满。
  迫于压力,俞敏洪不得不制定了《亲属回避原则》,但是要把强势的老妈请出新东方谈何容易?俞敏洪可是一个听见老妈训话就会跪下去的人。
  第十道坎:突破家族式企业的瓶颈44
  第十一道坎:分封制遭遇危机,股份制破土而出49
  第十二道坎:后股份制危机,险些放弃新东方53
  第十三道坎:名牌教师“甩课”,人才管理遇挑战57
  第十四道坎:个人魅力受限,急需转型标准化管理61
  第十五道坎:规模扩张势在必行,直营还是连锁?66
  第四章?人才坎:从独舞到“万马奔腾”71
  从一个人的舞台到一群人的舞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暴增,老师缺位,情急之下招来的老师又都是“学院派”,根本无法满足新东方发展的需要,无奈之下,俞敏洪只好当起了新东方老师们的“培训师”。
  待新东方走上正轨之后,发展日新月异,却又遭遇了高层管理者的不断出走。这些出走的人或者加盟了其他的英语培训机构,或者独立创业,几乎都成为了新东方的竞争对手。甚至连创造了新东方神话的“三驾马车”也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第十六道坎:独行侠有局限,新鲜人才何处寻?72
  第十七道坎:学生暴增,老师缺位77
  第十八道坎:学院派老师“下课”,急需培养新老师82
  第十九道坎:友情遭遇利益的冲击,“三驾马车”神话破灭86
  第二十道坎:胡敏离开新东方,自立门户成对手90
  第二十一道坎:高层领导相继出走,新东方难以忍受的痛95
  第五章?资本坎:上市的荣光伴随坎坷99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从2006年4月4日召开上市启动会到9月7日登陆纽交所,新东方只用了5个月。新东方的IPO价格是15美元,俞敏洪估计的开盘价是19美元,让投资者可以赚到4美元,但是9月7日开盘后的第一个卖单就突破了22美元。
  上市是激动人心的,然而,上市之后的路却压力倍增,而且不断有外力来袭。在面对一个又一个风暴来袭的过程中,俞敏洪是怎样顶住压力、化险为夷的?
  第二十二道坎:倾尽十年积蓄购买教学楼,上亿资金被套牢100
  第二十三道坎:借壳上市,险些掉入陷阱104
  第二十四道坎:海外上市之路,被逼前行108
  第二十五道坎:上市后压力倍增,并购路上困难重重113
  第二十六道坎:“老虎”突然抛售股票,沟通能否奏效?117
  第二十七道坎:VIE结构调整引调查,股票大跌120
  第二十八道坎:遭遇浑水公司猎杀,股票跌至历史新低124
  第二十九道坎:陷私有化传闻,新东方或将退市?128
  第六章?品牌坎:官司缠身,谣言四起133
  新东方创立以来,有两点最受世人称赞,一是其出色的英语教学水平,因为新东方聚集了一大批最优秀的教师;另一点,俞敏洪和所有新东方老师用自己的激情哲学点燃了无数学生追求理想的热火,新东方也因此建立了自己响当当的品牌。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无数人称赞的新东方,却被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为“骗子”“小偷”,此言一出,新东方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好不容易创立的新东方品牌,是否会因此毁于一旦?
  第三十道坎:ETS发出密函,剑指所有中国考生134
  第三十一道坎:遭遇ETS起诉,是英雄还是小偷?140
  第三十二道坎:教室加座致拥挤,家长集体投诉146
  第三十三道坎:被质疑师资虚假宣传,官司缠身149
  第七章?市场坎:紧跟变化,挺立潮头153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新东方从创立到发展壮大,一直专注于英语教育,为了纯化“只做英语”的概念,甚至曾关闭了一个很火的部门——电脑培训部。
  然而,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新东方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比如有的家长说,“如果你们不提供其他学科的培训,我们英语也不在这学了”。还有新东方传统的大教室授课模式,也受到了在线教育的挑战。
  第三十四道坎:非典引发学生退款潮,新东方险些垮掉154
  第三十五道坎:联想撤资,新东方在线教育生死未卜158
  第三十六道坎:扬州外国语学校的艰难起步163
  第三十七道坎:专注于英语,还是多学科发展?168
  第三十八道坎:少儿英语,上还是不上?171
  第三十九道坎:进军高端英语市场,挑战“海外兵团”175
  第四十道坎:传统授课模式遭质疑,坚守还是转移?179
  第四十一道坎:过度扩张致亏损,裁员风波不断183
  尾记187
  参考文献189
  序一
  “坎”,是一种财富
  海?闻
  刘世英是我北大国际EMBA班的学生,他和他的团队最近策划了一部专门解读企业家所遭遇“坎”的系列丛书,我觉得立意独特,颇有价值,也就在此说几句话,权作推荐。
  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营的激烈竞争,都注定所有企业,不管大小,无论行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路上荆棘遍布,没有坦途。每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得不面临一道又一道的“坎”,每一个创业故事从来都不乏跌宕起伏的剧情。而这些企业家并不乐意见到的、大大小小的“坎”却恰恰是其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种“坎”,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外部的“坎”,包括宏观调控、竞争环境、技术瓶颈等。内部的“坎”,包括战略定位、经营理念、团队合作等。企业发展初期遇到的外部“坎”可能会多一些,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的“坎”就不断增加。很多企业会因为外部的“坎”过不去而无法发展,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内部的“坎”过不去而在取得成功后又走向失败。
  “坎”是企业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努力奋斗最终却不能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能迈过它,解决它,就会让企业变得更加成熟,竞争能力变得更强。“坎”的本身让我们懂得企业成功的不易,“坎”背后的应对策略和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坎”是一种财富。本系列丛书列举了在各种各样的“坎”前倒下的不幸案例,也收集了许多成功迈“坎”的企业故事。俞敏洪带领的新东方集团曾经经历过一段迷茫、困惑、痛苦的“黑色时期”:内耗多于建设,利益超越友情,激情覆盖理智。团队失去了方向,企业陷入了危机。但是,俞敏洪最后能顾全大局,重整团队,领导企业渡过了危机。通过成功迈过这道内部“坎”,新东方团队的凝聚力愈发增强,企业发展得更大、更快。21世纪初,阿里巴巴公司遇到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外部“坎”。马云以“即使跪着,也得最后倒下”的豪情与毅力带领全体员工坚持了下来。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马云又一次通过发布《冬天的使命》内部邮件,及时调整策略,顺利“过冬”。成功迈“坎”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企业家凤凰涅槃之后的荣耀让世人敬仰,那披荆斩棘的经验也成了后继者的指路明灯。从“坎”上迈过去,成就了自己,亦造福他人。不得不说,“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还是有诸多企业家在“坎”面前败下阵来,“坎”如果跨不过去,则是一种灾难。20世纪80年代末,一段皮革换飞机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牟其中。他所创造的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他所书写的也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可他终究没能迈过挡在他前面的众多道“坎”而身陷囹圄。像他这样被“坎”所绊倒的企业家也有不少,诸如兰新立、黄光裕、陈九霖、郑俊怀、褚时健、胡志标等。不少人在成功后倒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功迈“坎”是经验,“坎”前败阵是教训。对于正在创业与奋斗的企业家们来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知识财富。
  能从无数次的坎坷中挺过来的企业家,不得不归功于他们本身拥有的重要素质,包括远见卓识、危机意识、宽广胸怀和拼搏精神。
  远见卓识使得企业家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知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不贪图小利,不盲目冒进,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危机意识使得企业家时刻谦虚谨慎,处处防范风险。荣誉面前保持清醒,成就面前想到不足。比尔盖茨曾说过的那句“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值得中国企业家们永远深刻铭记。任正非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他“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而正是这种风险意识才使得他们成功地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宽广胸怀使得企业家能够牺牲自我,顾全大局,善于倾听,勇于担责,不仅在职务上是领导,更在精神上成为企业管理团队和员工的领袖。只有这样的素质,才有人格魅力,才能在遇到“坎”时带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克服困难渡过危机。
  拼搏精神使得企业家不惧艰险,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却步,危机面前不动摇。有时候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前进道路上的“坎”,而是缺少迈过去的信心与能力以及处理危机的魄力和韧性。
  当然,这些素质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缺乏这些素质确实是许多企业家败于“坎”前的重要原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如何在创业道上成功迈“坎”,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丛书希望通过解读一些企业成长过程中和“坎”过招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家提供警示和启迪。我相信作为读者的你,如果能近距离观察他们走过的这些“坎”,从本系列丛书总结的众多企业家迈“坎”经历中吸取智慧营养,那你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2012年3月16日于北京
  (海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
  迈过坎途是大道
  艾?丰
  说起坎,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某山头的一个巨石被工人开采后,被分别做成了一个古刹的石阶和石佛。石阶天天被众人踩在脚下,被践踏得伤痕累累;而石佛却天天都受众人的景仰、朝拜。石阶觉得很不服气,终于有一天跑去问石佛。
  石阶说:“你我都是由石头做成的,为什么我受到的是众人践踏,而你却可以得到众人的膜拜呢?”
  石佛说:“道理很简单,你只需六刀就切出来了,而我却经过了‘千刀万剐’!”
  石阶要想像石佛一样受到众人的礼遇,不经过一番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是断然不行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由石阶向石佛转变的企业家有很多。这些企业家都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险境,很多的坎坷。超越不了这些坎,就成不了佛,迈过这些坎,就是康庄大道。
  伴随着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中国树立起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这是中国企业的成功,也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造就了中国制造大国的梦想,但在品牌竞争上我们却还是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我们过硬的世界名牌一个也没有。海尔在我国很有名气,但是在世界品牌当中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中国有170多种产品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但这其中却没有一个世界名牌。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之一。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处于利益分配的最底端;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只能做世界经济的廉价打工仔;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企业就缺少了常青的基石,我们的经济发展就缺少了雄厚的内蓄力。
  欣闻响石文化创作团队正在策划一套企业家“坎”系列丛书,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品牌和坎的关系,权当作序。
  (一)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一个企业以及一个企业家要获得真正的成功,一路坦途只是一种奢望。同时我们也相信,大部分企业家也是不愿意风平浪静、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历经坎坷,是丰富人生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品牌的塑造也是如此。塑造品牌,就是不断打造企业的美誉度,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企业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
  少林寺在进行商业开发、塑造少林品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种种坎坷。其中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由于少林寺的品牌意识觉醒较晚,在世界范围内有众多商家盗用山少林寺品牌,粗糙克隆少林功夫。如果不正本清源,解决少林寺的品牌问题,少林寺的发展无疑是一片迷途。幸好方丈释永信及时意识到了少林品牌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少林寺进行了漫漫的海外维权路,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维权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山少林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消除了那些侵权行为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树立起了正宗的少林品牌,最终弘扬了真正的少林文化。
  曾经的三株口服液,以30万元起家,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内便开创了资产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广告夸大宣传以及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三株很快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曾经一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的成功典范沦落为负债累累的落魄企业。“三株”品牌曾一度深入人心,但是它也瞬间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件易事,是一桩必须经过千刀万剐、千锤百炼方可实现的伟业。
  史玉柱第一次创业之时,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疯狂投资巨人大厦,开启多元化发展的豪迈步伐。但是事与愿违,由于资金链断裂,最终巨人大厦停工,媒体对“巨人”进行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债主纷纷上门讨债,“巨人”在一片谴责中走向没落。
  总的来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产品质量问题、官司纠纷、社会责任问题,抑或是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品牌塑造的绊脚石。可以说,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二)借助坎坷,提升品牌
  万物相生,祸福相依。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坎坷,它给企业带来的不只是危机,同时还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处理得当,企业就可以借力坎坷,提升自身的品牌。
  2003年,思科公司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一纸诉状将中国华为公司以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告上法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坎坷,但是华为以及任正非却没有因为这个坎坷而受创,反而因此获得良好机会,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华为输了官司,却因此步入了国际大家庭。虽然遭遇到思科强烈排斥,却让国际市场因此意识到,华为是一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由此更多的合作机会便找上了华为。华为因祸得福,全面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诸如华为这样借助坎坷提升品牌的事例还有很多。
  (三)正确处理品牌坎,迈过坎途是大道
  如何才能借助坎坷,提升品牌呢?那就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上有一些普遍的误区。
  在第四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式上,我曾提出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当时我就指出中国进行品牌革命一定要先走出三个误区,那就是“重制造,轻品牌”,“片面理解品牌无国界”以及“品牌只是为赚钱”。当前很多企业家都会陷入这三个误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走出误区,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品牌建设。除了这三个误区,还有一些错误的思想也在牵绊着我们的品牌建设。我把这些错误的思想称为“头脑中的魔鬼”,这些魔鬼包括“缺少感恩”,“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业绩”。这三个魔鬼是破坏我们进行品牌建设的元凶。
  怎样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呢?我将它概括为“走出误区,坚定信心,立足文化”。
  首先我们要走出品牌建设的误区,祛除那些羁绊品牌建设的魔鬼。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推进品牌建设就是空谈。走不出误区,我们不但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相反我们还会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各种各样的品牌坎。所以这是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是要坚定信心。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谈到解决经济危机时曾说,有信心、胜黄金。信心对于正确处理品牌坎和推进品牌建设也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拥有跨过坎坷的勇气和可能。正所谓“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肯定会失败”。最后是一定要立足品牌文化建设。人们说,品牌是质量,品牌是技术,品牌是营销,品牌是管理,但这些说的都是构建品牌的外在条件,品牌的灵魂则是品牌文化。没有好的品牌文化作为灵魂,质量、技术、营销、管理都会发生问题。品牌文化的根本之道是:诚信、创新、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不诚信的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创新的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社会的责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坎坷,这些坎坷如一堵高墙挡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也挡住了我们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视线。我们只有迈过它,才能看到高墙后面美丽的风景,才能给自己创造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们的企业家们肩负着中国品牌崛起的历史使命。在未来30年,如果有十到二十个中国自主品牌成为世界顶级名牌,那么中国经济必将在这些名牌的带动下走上品牌化道路。那时,品牌,必将让中国更受尊敬!
  2012年3月10日于北京
  (艾丰,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
  引言
  引?言
  从一个招生都很困难的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到今天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在缔造传奇新东方的同时,也成为了令无数青年学子和创业者无比敬仰的成功企业家和人生导师。说俞敏洪是一个传奇,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曾经那么自卑和失败过,而今却是如此成功。截至2013年9月22日,俞敏洪在新浪开设的微博粉丝数已经高达1000多万。在对俞敏洪心生羡慕和敬仰之情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走出逆境,走到了今天的高度?难道是有什么独门秘籍?
  回望俞敏洪的人生之路,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秘籍,倒是一路坎坷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坎坷历练了他,成就了他。
  让时光倒流,回到1979年,在长江边的一个小山村里,17岁的俞敏洪刚刚经历了他的第二次高考失败。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而1979年这一次,他考了55分,命运再一次无情地向他宣读了“落榜判决书”。在俞敏洪的请求下,母亲允许他再次参加高考。俞敏洪知道这是自己扭转命运的最后机会了,所以拼了命似的努力。就是这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不过,让俞敏洪没有想到的是,北大远不是他“荣耀生活”的开始。在北大,在那些高干子弟们的面前,他陷入了更加深刻的自卑中,同时也遭尽了旁人的白眼。
  不过,俞敏洪却有一股死不认输的牛脾气,硬是凭着一种“饿狼精神”让自己的英语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一度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大百科全书”。毕业后,俞敏洪留在北大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随着出国热潮的来临,他的好朋友们,包括王强和徐小平都走出了国门。彼时,俞敏洪觉得在北大当老师就很好,并没有对出国生出多少羡慕。然而,他的老婆却不这么想。突然有一天,他老婆对他一声大吼:“如果你走不出国门,就别进家门!”于是,俞敏洪只好开始准备出国留学。
  对俞敏洪来说,考GRE和TOEFL都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昂贵的学费。为了筹集学费,俞敏洪只好到校外的培训班兼职代课。就是在这个时候,俞敏洪又遭遇了命运出其不意的一击——被北大记大过,罪名是“打着北大的名义私自办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俞敏洪觉得颜面尽失,再也不能挺直腰板上讲台,只好离开了北大。当时俞敏洪的落魄模样,我们是可以想象的。
  从高考落榜生到北大教师,如今俞敏洪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正如古语所言,祸兮福所倚。被北大“轰出”校门的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虽然面临着招生难、宣传难等一系列的难题,新东方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俞敏洪总算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不过,当生源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师资又成了问题,俞敏洪招聘来的那些“学院派”的老师们,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新东方快速发展。情急之下,俞敏洪只好当起了新东方老师们的培训师,手把手地传授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智慧。以王强和徐小平加盟新东方为标志,新东方正式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上市开盘就是每股22美元,收盘是21美元多一些,面对这一不俗的表现,俞敏洪一行人总算松了口气。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上市无疑是成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不过,上市后新东方所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俞敏洪最清楚。在新东方上市之后,他曾多次坦言,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后悔让新东方上市,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多年前那个自卑落魄的俞敏洪,没有人想到他会是今天中国的“留学教父”;多年前那个连招生都困难的英语培训班,没有人想到它会成为今天的知名教育品牌“新东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败者的失败似乎是一种宿命,或者说,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终结。但俞敏洪用自己的成功逆袭告诉我们,失败者也可以有春天,甚至失败者的春天可以如此灿烂,而从“最失败”到“最成功”的逆袭之路上,并没有什么玄妙的秘诀,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只有一条:直面坎坷,战胜坎坷,吸取经验和教训走向新的高度。
  第一道坎
  高考两度落榜,鼓足勇气再次起航
  本想摆脱清贫的农村生活,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和他开玩笑,俞敏洪两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备受打击的俞敏洪感到前途一片茫然。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第三次参加高考?而这一次,他又将迎来怎样的宣判?
  ?坎里那些事儿
  从出生到18岁,俞敏洪一直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他的家旁边有一座小山,幼年的他经常登上这座山,看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每次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那时的他常常想,坐上这些船会到达什么地方呢?那些地方又会有怎样的风景?年少的俞敏洪尽管并不确定,但已经能强烈地感受到,远方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8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带他到上海走一趟。坐了半天一夜的船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上海。这次旅行中,长江的壮阔、吴淞口的苍茫、上海街道的繁华灯光都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从此,他的心开始渴望旅行,他对自己说,长大后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但是,当时俞敏洪的家境并不好,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这个从小就瘦弱多病的孩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许多人都以为他会像小村庄的任何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世代务农、平凡一生。只是俞敏洪心里并不这么想,他一直在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熟悉的村庄,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可是,命运还是给了他太多的障碍,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波折和苦难,让俞敏洪拥有了一颗渴望成功的坚强之心。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他回到了农村学习开手扶拖拉机。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但当时的政策规定每个贫下中农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上高中,俞敏洪的姐姐已经高中毕业了,所以俞敏洪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了。这样的安排让俞敏洪一度处于痛苦和挣扎中,心存不甘,枉自失落。
  就在他刚刚决定认命,准备安心地去当一个农民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77年初,同村的一个女孩不愿上高中,俞敏洪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觉得可以想办法让俞敏洪顶替这个女孩去上高中。几经周折,俞妈妈几乎说破了嘴皮子,学校才终于同意接收俞敏洪。
  10个月以后,俞敏洪得以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他的目标是家乡的江阴师范学院,因为这样他的户口就能农转非,从此就可以摆脱掉繁重的农务劳动了。可是,这一年高考,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距离当年的英语及格线还差5分,俞敏洪“农转非”的理想无法实现。
  第一次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又回到家里务农,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就这样一直干了两三个月。突然有一天,大队中学的校长找到俞敏洪,原来的英语老师怀孕回家了,英语课没有人上,校长问俞敏洪能不能去代课。但当时的俞敏洪是既没有当老师的想法,也没有当老师的勇气。最后,还是俞妈妈出于心疼,不愿意再让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天天下地干农活,于是拼命地鼓励着他去学校代课。就这样,年仅16岁的俞敏洪成为了一名大队中学的英语代课老师。
  正是在代课期间,俞敏洪的理想之火又一次被点燃了。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上,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
  8个月之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却只考了55分,而这一年常熟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这也意味着他还要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看着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俞敏洪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造化弄人,今日的英语培训巨头,昔日竟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两度经历高考失败的俞敏洪,该怎样继续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他是否有勇气再度参加高考?
  ?俞敏洪的战术
  两次参加高考均落榜的俞敏洪,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大学梦,为了能走出农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自己的梦想,俞敏洪决定再度参加高考。
  参加英语补习班
  第二次高考失败后的第二年,县政府办了一个高考英语补习班,补习班的主讲老师曾经培养出一个后来考取了北大外语系的女学生,补习班也因此盛名在外,变得炙手可热。人越来越多了,补习班只好开始限制招生名额。
  俞妈妈听说了这件事,就跑到城里帮儿子寻找机会。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她居然从教育局找到江阴一中,并且把所有的相关人士都叫到一起,然后恳求他们收下俞敏洪,给他一个机会。
  对当时的情形,俞敏洪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我母亲从城里回来的那天,正好是个雷雨天,从城里到村里全都是小路。我母亲到家的时候浑身全是泥,因为她摔到沟里好几次。”
  死记硬背300个英语句子
  两次高考失败的俞敏洪,从来都没有放弃梦想。当时,要考上大学,英语无疑是他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同学们抄写300个句子,老师说,谁要能把这300个句子牢牢记住,还能一字不差地进行汉英互译,就可以保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背下来,只有俞敏洪做到了。他也凭着这300个句子的功力,在第三次高考中发挥出色,英语得了99分。从33分到99分,他也从乡村迈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大门。
  这一年,俞敏洪19岁,他的梦想已经启航。
  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
  俞敏洪说,他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考上北大。第一年高考,他的英语考了33分,连江阴师范学院都没有考上。第二年再度参加高考,英语考了55分,还是没有考上一所中意的学校。但俞敏洪没有放弃,他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北大。俞敏洪说,这可能跟他的个性有关系,比如考大学这件事,既然别人都可以做到,他相信自己也可以。
  俞敏洪经常自嘲地说,“我这个人天性比较笨,所以一般来说,一件事我都会努力好多次,比如说我在学校背课文,我的同班同学全是当天都背完了,背完以后,老师就给他在课本上写一个‘背’字,这样就算过关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当天就能过关的时候,一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背一个礼拜才能背出来,连老师都觉得我笨。不过我后来发现这样倒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别的同学当天把课文背完了,但是过几天就全忘了,我虽然用了一个礼拜才背完,却通常一个学期都忘不了,背的时间越长忘的速度越慢,我觉得挺好。”
  ?坎外真经
  苦难不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苦难就像是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你自己一直坚守,困难就不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相反,这样的经历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三次高考的经历,让俞敏洪具备了忍受孤独、失败和屈辱的能力,他也因此总结了一个“揉面定律”:“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各种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再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折断了,人不断地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揉搓,到最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正是在种种苦难面前的容忍、控制和思考让俞敏洪身上拥有一种光芒,这种光芒是知甘苦、识冷暖的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博大的理想主义,也是支撑俞敏洪迈过一道道“坎”的精神之本。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生经历的苦难是我们常人不能想象的,比如说汇源的掌门人朱新礼。他在开创汇源之前,接手的是一个破产的罐头工厂,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他自己一日三餐啃馒头、喝凉水。成立汇源之后,为了将产品推广出去,他只身一人跑到国外去。由于经济困难,住不起酒店就住最便宜的旅舍,吃不起西餐,就吃自己从老家带到国外的山东煎饼。正是这样的一段难忘的苦难岁月,对朱新礼后来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他个人包括整个企业对于苦难都没有胆怯心理,迎着困难成长,终有一天会走向成功。
  坚持是一种行动,意念是一种精神
  任何人做事或者是创业,无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修正。
  俞敏洪用“草”与“树”来比喻两种做人的方式,其实,树与草的区分也正在于它们的内心——内心是否有不怕踩踏的勇气,是否有破土而出、蓬勃向上的激情,是否有触摸理想、成为栋梁、成为被人瞩目的风景的欲望。“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少年时期贫穷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使得俞敏洪深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有通过坚持,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一本古老的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验:“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第二道坎
  北大站票观众,在“白眼”中逆袭
  好不容易迈进了北大的校门,原以为从此就可以扬眉吐气了,但俞敏洪没有想到,他在这里却遭遇了无数的“白眼”。他俨然成了北大的一个“站票观众”,永远都只能在角落里仰望别人的精彩。深陷自卑之中的俞敏洪,该如何继续他的北大求学之路?
  ?坎里那些事儿
  新东方壮大之后,在一次演讲中,徐小平回忆当年的北大生活,调侃地说:“我是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是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呢?是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徐小平的话虽然调侃,但是一点也不夸张。
  在北大求学期间,俞敏洪的确什么也不是,不会吹拉弹唱,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北大之初,俞敏洪遭遇同学和老师最多的待遇就是“白眼”。正因为如此,俞敏洪对北大的感情一直都很复杂。在很多场合,俞敏洪说,没有北大10年的生活,绝不会有我俞敏洪和新东方今天的局面。整体来说,在北大期间,俞敏洪属于被边缘化的人群,无论当老师,还是当学生。到现在还有人“忿忿不平”——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俞敏洪办了就不能被“原谅”,因为在同学眼里他是最没出息的人。
  1981年秋天,俞敏洪踌躇满志地跨入北京大学,他原以为,从此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陷入一个更加令他感到沮丧的环境里。俞敏洪所在的班级有50多人,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北京的高干,只有他一个人来自农村。因为这些高干子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相比之下,俞敏洪的成绩糟糕得令人侧目。
  俞敏洪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一头瘦弱的小鹿突然闯进虎豹纵横的森林里。一个爱开玩笑的同学这么调侃他:“想找俞敏洪吗?很简单,当你看见一个穿着寒酸,说话含糊不清,神色像一个刚输光最后一分钱赌徒的人,那就是他了!”
  进校的第一天,同宿舍的一个同学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俞敏洪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个白眼无异于在骂他“傻瓜”、“白痴”、“老帽”、“乡巴佬”。这一眼在俞敏洪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可以说,产生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个后果是俞敏洪的大学四年都在自卑中度过;第二个后果就是让俞敏洪明白了,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俞敏洪来自农村,说话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英文发言很糟糕,听力更是不行。因为上高中时没有接触过英语听力,所以,大一时俞敏洪的英语听力很差,每次考试都排在全班倒数。老师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
  这已经够糟糕了,然而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在北大读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时,俞敏洪心情郁闷,生病了,大口吐血,经诊断确认是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休学意味着留级,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儿,这个打击也是毁灭性的。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北大徐小平、王强等人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住进了医院。无聊之极,他每天出去爬山,一路上数石头,数红叶,在数不清的红叶和石头里,俞敏洪的心情是复杂的。
  医院在北京远郊区,村里的广播站整天播放“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他苦笑,他怅惘,希望在哪儿?他概括上大学三件事:知识、友谊、爱情。可是伴随着他的永远是绝望,如坠深渊的绝望。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交女朋友,不用说,更不如人……原以为考上北大,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可是现在,不仅没有发生变化,反而强化了自卑心结,心情越发糟糕了。
  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有着很高的围墙,但在楼上的房间里却能够看到周围的山。在医院的一年,他看遍了山的颜色,春的粉红、夏的青翠、秋的火红和冬的萧瑟。
  在医院的门口,有一座小山,山顶上刻着冯玉祥“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俞敏洪几乎每天都要去爬这座小山,对着这四个字发呆。后来身体好点后,医生允许他走出大门,他就去爬遍了每天从医院的窗户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山峰。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年,他读完了《徐霞客游记》。
  在医院的10个月让他安静下来博览群书,却被同学彻底忘却了。1997年以前,80届、81届的北大同学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叫俞敏洪的。
  ?俞敏洪的战术
  那时候,农村学生被城市的同学看不起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俞敏洪却有一股死不认输的牛脾气。他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自己,改变自己。
  一口气买下三套书
  遭到同学的白眼后,他去书店买了三套《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一遍不够,读两遍……直到把书读旧为止,这也是他进入大学后第一次买书。后来什么书都扔了,唯有这套书一直放在书架上。因为这套书时刻在提醒着他——无知有多么可怕!
  也是从这三套书开始,俞敏洪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在北大的四年里,为了弥补自身人文知识上的差距,俞敏洪疯狂地买书、借书,把时间都用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为了限制俞敏洪买书,以至于俞敏洪的母亲威胁他说要断绝俞敏洪的伙食费。
  疯狂突破听力难关
  为了提高听力水平,能够改变自己在大学学英语却不会说、听不懂的尴尬,俞敏洪杜绝一切人情来往,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听英语。
  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以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观。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英语之旅。他也不去上课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结果是,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俞敏洪很开心,他得意地总结道:“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好像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
  班里的同学都说俞敏洪当时听外语听得两眼都绿莹莹的,跟恶狼似的。这话并不夸张,就是这股饿狼精神支撑着俞敏洪,让他练就了良好的英语听力,为他以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留级不留步,努力和80级的同学保持同步
  俞敏洪病好归校后,虽然降了一级,但是始终和80级的同学同住同吃同玩,始终把自己放在80级这个集体里。参加80级的毕业典礼、集体合影,参加80级的毕业聚餐和晚会。80级的同学仍然叫他“老俞”。
  80级的同班同学王强1984年毕业留校,俞敏洪努力争取1985年毕业留校,哪怕是晚了一年。这很重要,这证明了俞敏洪的能力,与他所敬仰的徐小平、王强能同校执教,平起平坐,不用像原来那样,在大礼堂的偏远的角落里当“站票观众”了。
  北大英语系的佼佼者、班长王强留校任教,“后进青年”、“站票观众”俞敏洪也留校任教,对于王强无所谓,对俞敏洪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坎外真经
  面对“流言蜚语”,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
  在北大的时光,俞敏洪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语”,这也让他陷入了严重的自卑中。但是,俞敏洪没有就此被打垮,而是下定决心要扭转自己的命运,要打响自己的“反击战”。在经过疯狂的努力之后,俞敏洪做到了。
  在北大四年,俞敏洪平凡如一颗尘埃,但也正是因此,他不好高骛远,他踏实肯干,所以最终走出了一条最精彩的属于自己的道路。俞敏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流言蜚语,害怕是没有用的,退缩更是不可取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自己路,用实际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反击。
  冲力终将战胜阻力
  不管面对怎样残酷的环境,只要相信自己,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自己的成功人生。
  在北大四年,外界给予俞敏洪的可以说都是阻力。阻力虽然可怕,但更可怕是俞敏洪内心渴望冲破阻力的冲力。因为在北大被边缘化,俞敏洪的内心非常压抑,正是这种压抑让俞敏洪更加渴望冲出黑暗,冲向云端。进而,在这种内心强大冲力的支撑下,俞敏洪吃下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战胜了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所以,俞敏洪能取得今天这非凡的成功,并不是一个意外。
  客观上讲,如果倾心投入,无论是投入自己的工作,还是任何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其间会遭遇很多磨难和攻击,但只要内心坚定,执着追求,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在别人看来实现不了的梦想。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别人跟你说,你的梦想太不切实际时,他们没有说错,他们的意思是,他们做不到,不是你!”
  尾?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俞敏洪作为我国英语培训领域的“留学教父”,堪称是担当了大任。但我想,并不是上天预先选定了他,然后让他去经历那些磨难,而是俞敏洪在遇到磨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做出的努力,历练了自己,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说到底,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俞敏洪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不是上天眷顾,而是自己靠汗水和智慧赢来的。
  如果是你,面对两次高考落榜,面对所有亲人、朋友的打击,你还有勇气和信心发起第三次的奋力一搏吗?
  如果是你,面对同学、老师的奚落和白眼,你会选择在自卑中灭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
  如果是你,面对北大无情的处分,面对被迫离开北大后的一无所有,你是自怨自艾、苟且一生,还是决心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是你,面对非典引发的学生退款潮,你是置学生的诉求于不顾,还是宁肯借钱也要保住新东方的声誉?
  在这一系列的假设面前,我们会发现,俞敏洪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其实真的不容易。他能够迈过一道道“坎”而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有一个平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强烈的自卑感,他没有抱怨外界,更没有报复任何人,而是一门心思提高自己。再者,他虽然性情温和,却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不仅有理想,而且有为实现理想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的执着精神和战略眼光。
  人生没有如果,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果我们选择了逃避和放弃,那也就同时放弃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成功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既然渴望成功,那就首先做好拥抱坎坷、战胜坎坷的准备吧!当坎坷来袭时,不要害怕坎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坎坷正是历练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机会。
  







阅读提示:俞敏洪的坎的作者是彭征田旭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俞敏洪的坎下载地址

上一本:新成功八步
下一本:爱自己,怎么活都精彩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