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皓宜 日期:2021-12-28 01:49:44
红透半边天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几乎成了老少咸宜的国民电影。许多年轻的孩子看了这部电影拼命讨论,因为那正反映了他们对爱情的冲动与憧憬;许多年长的男女则放在心里回味,因为那似乎是我们都曾有过的回忆。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有一个潜意识的投射效应。原本功课不好、调皮捣蛋的男主角,为了爱情变成一个考上名校的高才生;而原本面无表情、做事严肃的模范生女主角,却因为爱情而变成一个愿意犯错、开怀大笑的可爱女生。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极”(两种极端相异的特质)。拿个常见的例子来i兑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是自卑的,有时又觉得是自傲的。也许这部电影挑起的,正是爱情所蕴藏的那种动力————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从原本的样子,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处事圆融、行事得体,是师长眼里的乖宝宝。不只朋友们佩服她,连我们的妈妈都公认她是“一定会带人向上的必交朋友”。
十多年前,她在网络上认识并爱上一个完全不同于她的男人————也就是她现在的先生。男人在人前显得狂妄自大,老是挑着眉看人,却深深地吸引了她。
我朋友的穿着原本都是简单、干净、舒服的风格,一如她一向给人的感觉。但她先生说,这样的她是被灰尘蒙住的钻石,鼓励她尝试与突破。于是,她穿上能露出雪白肌肤的服装,戴上能衬托细长脖子的饰品,从一个大家眼中的清纯邻家女孩,逐渐展现出她艳丽的一面,变得时尚、有品味。
朋友们都不得不承认,当她和她那狂妄自大的先生站在一起时,两人的确显得出色而登对,但是她的父母却不这么想。当她第一次染发的时候,简直快要把她妈妈给气疯了。
因此,这段恋情完全不被人看好。大家都觉得,即使外表登对,也根本是两个“个性不合”的人!
“不要因为爱情,就忘记你自己是谁。”她那极力反对的父母如是说。
可我的朋友,却连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都还没搞清楚。
在心理学中,“寻找我是谁”的这个任务,是生命中必经的阶段。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段寻找从我们大约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
有些人可能很快就摸索到答案,有些人则可能一辈子都在寻找。而这个过程,往往是透过自我的“觉察”得来的:透过省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我们逐渐和内在真实的自我靠近。
而我认为,“爱情”正是一个开启自我探索的最好机会,因为爱情总是那么强烈地冲击情绪,常常免不了要同时面临片刻相聚的美好与分离的忧伤,这种时而美丽、时而缺憾的起伏,往往激发出人们内在最真实的一面,也帮助人们体会,内在那个原本自己不认识的特质。
就像我这位朋友,她妈妈说艳丽的她其实不是她,男人却说那艳丽的她才是最真的她;她妈妈又说,她是谈恋爱所以被带坏了,男人却说她是谈恋爱所以成熟了……有好长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无法分辨什么是对的以及怎样才是最真实的自己。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