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伦佐 日期:2015-05-09 01:46:13
作为人类史上极其罕见的天才,除了广为人知的旷世画作,达芬奇还留下了众多精妙绝伦的机器构思。本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借助电脑技术解构了这位天才妙想天开的发明,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些“神级”构想。
本书用视觉“讲述”达芬奇的发明中最伟大的数十种机器,其中部分设计手稿从未公开过,另一部分则在长达数百年间一直被看做神秘至极的天书。本书以开创性的方式破解了其中的秘密——世界著名达芬奇研究专家洛伦萨,携手两位高超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工艺及材料技术,将许多机器付诸实现,并以电脑图像和3D技术,将大师异想天开的手稿变成可供制作的设计图纸。他们根据达芬奇手稿中的描述和绘图,通过透视图和爆炸图模式,将大师设计的装甲车、飞行器、武器、工具机械和水力机械等,分解到最细微的部件,即使是藏于内部的机构也得以细致展现。这些机器的功能装备一应俱全,立体呈现,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多米尼哥罗伦佐:世界著名达芬奇研究专家,研究方向专精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与图像学。目前在佛罗伦萨科学史博物馆、大学等从事研究。
马里奥塔戴:将达芬奇的丰功伟业以数码科技生动地呈现。曾在米兰工科大学学习工业设计,而后创立计算机设计工作室Studioddm。目前在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米兰工科大学教授计算机图像、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筹划、制作达芬奇的发明相关展览、开发相关游戏与教育软件而闻名。
埃多阿多赞农:曾在米兰工科大学学习工业设计,而后与马里奥设立计算机设计工作室Studioddm。从1999年起,在视觉传达以及多媒体、工业设计等领域备受国际瞩目。近年来从事科学技术教育的软件与网络开发,并致力于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教育普及活动。目前在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执教,同时他还是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
目录:
1前言
5简介一
9简介二
12图表索引
001
1飞行器
7机械翼运作原理
11蜻蜓翼
15扑翼
23螺旋桨
31飞行器
39机械翼
002
49战争机械
55石弩炮1前言
5简介一
9简介二
12图表索引
001
1飞行器
7机械翼运作原理
11蜻蜓翼
15扑翼
23螺旋桨
31飞行器
39机械翼
002
49战争机械
55石弩炮
61多筒机枪
65城墙防御
69卷镰战车
75可拆卸加农炮
81装甲车
85弹射器(投石车)
91齐射式加农炮
101射石炮
109堡垒
003
113水力机械
119机械锯
125明轮船
133平转桥
143挖泥船
004
147工作机械
153起重机
157凿锉机
161凹镜打磨机
165运河挖掘机
005
173舞台机械
179自动车
187《俄耳甫斯》舞台布景
006
193乐器
199颅骨形竖琴
203机械鼓
209大提琴钢琴
007
215另类机器
221印刷机
225里程计
229罗盘和圆规
前言在过去100年里,达·芬奇设计的那些奇妙的机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令人陶醉痴迷。而关于这些机器的书籍和小册子也多了起来——它们争相向读者保证,能揭示天才设计师那惊人的超时代创举。与此同时,谁都可以办一个“发明家达·芬奇展”,每座历史名城都能开一个所谓的“达·芬奇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展品常常和达·芬奇没什么关系,但是馆长们口气都挺大的,整天在指责所谓“达·芬奇世界”里的骗子。如今,研究达·芬奇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热烈,但质量却越来越低劣。这是“达·芬奇过热”带来的“反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在达·芬奇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异想天开的旅行,他的成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贪婪。
然而,本书却并非“达·芬奇热”的产物。
首先,它把达·芬奇的技术图纸用有效的电脑视觉图表现了出来。图形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形也是合理的,因为有时候在过去100年里,达·芬奇设计的那些奇妙的机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令人陶醉痴迷。而关于这些机器的书籍和小册子也多了起来——它们争相向读者保证,能揭示天才设计师那惊人的超时代创举。与此同时,谁都可以办一个“发明家达·芬奇展”,每座历史名城都能开一个所谓的“达·芬奇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展品常常和达·芬奇没什么关系,但是馆长们口气都挺大的,整天在指责所谓“达·芬奇世界”里的骗子。如今,研究达·芬奇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热烈,但质量却越来越低劣。这是“达·芬奇过热”带来的“反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在达·芬奇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异想天开的旅行,他的成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贪婪。
然而,本书却并非“达·芬奇热”的产物。
首先,它把达·芬奇的技术图纸用有效的电脑视觉图表现了出来。图形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形也是合理的,因为有时候
达·芬奇的技术分析方式非常复杂,这些变形有助于人们理解原图中难以理解的意图。如果变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应该用更高端的图形模式来“转化”原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现和“转化”原稿,也正是达·芬奇本人的追求。塔戴和赞农使这些机械图稿更为完美,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穿透力。在图像的表达力度方面,达·芬奇也做过同样的尝试。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竭力使自己的草图能够表现出对机械和装置的分析过程、思考结果以及创新的概念。事实上,这本图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完全实现了达·芬奇本人的目标——将这些极为复杂的设备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不仅是它们的构造,还包括它们的运作原理。他所借助的绘图手段(俯视图、透视图、爆炸图、运动序列模拟图、力线示意图、以明暗对比的方式来突出接触面等),以前没人想过把它们结合成一个体系,更没有人想过把它们运用于复杂的机械设计。
美丽的达·芬奇机器被赋予了数码语言,摆在本书的书页中,呼之欲出。它反映了达·芬奇展示这些机械的本意和目标。这些“被分解”的机器,可以通过透视图和爆炸图模式,显现出藏于内部的装置,与达·芬奇美妙优雅的手稿交相辉映。虽然它们并非由大师那只无可替代的妙手绘成,但是谈到清晰易懂,这些数码图似乎更胜一筹。
除了把达·芬奇的原图大胆地用三维图像表达出来之外,本书所选择的机械也没有重复那几部老套的“名作”。传统的达·芬奇书籍有一个共通点:它们执着地描述着有限的几部机器,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套路,用来渲染达·芬奇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这些机器包括飞行器、潜水艇、直升机、装甲坦克车、汽车以及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的“自动车”。
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的视野拓宽了。塔戴和赞农非常仔细地检视了达·芬奇的手稿,而罗伦佐则用客观的语言对手稿进行了阐述。因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市面上相关书籍里没有的东西。读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设备,它们不见得多么超前,也不见得多么惊人,但是却能告诉你,达·芬奇曾经尝试过解决什么问题,又是如何利用才华解决了这些难题,并将它们运用于实践之中。
即便是展现大家所熟知的发明,本书的插图也非常客观,并且罕见地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分析。例如,飞行器里面的部分机械,以及所谓的“汽车”的研究等,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例图。而这些例图都是根据历史手稿,以精确的数码形式再现的。
在有关飞行器的这个章节中,多米尼哥·罗伦佐的文字介绍起到了重要作用,手稿、呼之欲出的数码图和文字资料相得益彰。这些文字不仅提供了手稿的背景资料,还清晰地讲述了绘制的年代和目的,并且将它和同时期的达·芬奇手稿进行了横向对比。塔戴和赞农的数码图则将达·芬奇原本神秘的素描转换成透视图,不仅清晰地展现了运行机制,还提供了运行顺序图。由于运用了三维效果,读者就像看到模型在运转一样。
参照所谓的“汽车”手稿,把达·芬奇笔下复杂的线条转换成能看懂的图画,这本身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汽车”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每个细节都要很精确。大师凭借惊人的洞察力,展现了如何将弹簧马达的能量转化为动力的复杂过程。卡罗·佩德雷蒂对原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而马克·罗斯海姆则运用机械学原理,终于对这个设计做出了合理的诠释。在这里,塔戴和赞农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汽车”的结构,同时解析了达·芬奇1478年构思的“可操控车”原理。他们确信,这个大胆的设施是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室节日设计的,为的是让参加庆典的人感觉耳目一新。
感谢塔戴、赞农和佛罗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同时感谢坎比亚诺信用合作银行的鼎力支持,我们才能将达·芬奇的“汽车”做成真正的、可以开动的模型,并带着这个模型进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世界巡回展(见:http://brunelleschi.imss.fi.it/automobile)。在本书内关于达·芬奇“汽车”的章节中,塔戴和赞农细致地运用了一种极为生动的图像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运用,即使读者不是机械结构的专家,也能看懂设计的复杂过程和巧妙的机械方案。罗伦佐简练的介绍和描述,加上塔戴和赞农的精致数码图像,最终使达·芬奇的设计变得可信、可懂。绘制这些图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三维的画面,同时也是为了谨慎细致地将机械进行结构分解,把不同的部件拆分开来,使每一件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就像拿到了一套真正的模型,可以在脑海中拼接和拆卸。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精美、清晰,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它体现了达·芬奇当年的渴望。达·芬奇认为,绘制一台机器,就是要把它分解到最细致的零件,对其进行精确地“解构”,从而体现出它的全局和细节。因此,达·芬奇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绘图方式。他的机器手稿,绝非仅仅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雕塑”。他的目的是有效地解释机械的运作方式——通过对静态构件的展现,来阐述构件之间的动能转换。我们必须指出,达·芬奇的绘画方法之所以超越时代,正是因为他设计的机器几乎是“运动”着的,并且这种绘画方法最终驱动了动画和电脑动画的诞生。而运用这些手段对达·芬奇原稿进行升华,也符合他本人的意志。达·芬奇的画结合了科技想象,人们需要运用新的绘画概念去理解。这种新概念必须整合知识、通俗易懂,不仅能展现机械的外观,同时要能展现它的运作原理和内部构造。达·芬奇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在机械概念上的创新,而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某件神奇的机器。他是第一个把机械绘图当作分析和研究工具的人,在他之前,机械绘图只能够达到展示外观的效果。GIUNTI出版的这本图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达·芬奇对现代机械文明的巨大贡献:运用严格的绘画法则,他创造出了一种精准的视觉语言。
佛罗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馆长
帕奥罗·格鲁兹
今天,达芬奇留下的只有他的画作。即使他设计的机器曾经存在过,而今也无一幸存。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中,达芬奇肯定使用过三维模型,而这些模型同样没有遗留下来。他的部分绘画作品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如油画《安吉里之战》,留存后世的只有无数草图,最终的作品却消失在历史之中。
然而,假如时光保留下来的只有那些机器,我们的损失将更加巨大。他的许多设计仍然处于构思阶段,绘画则是它们最理想和完整的载体。对于过去的许多发明家来说,能了解机械图的本质含义、机械的运作目的和方式、零件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足够了。
达芬奇画草图有两个目的,其中“设计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绘图形式背后的意义:机械设计理论以及如何运用图像把这些理论表达出来。达今天,达芬奇留下的只有他的画作。即使他设计的机器曾经存在过,而今也无一幸存。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中,达芬奇肯定使用过三维模型,而这些模型同样没有遗留下来。他的部分绘画作品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如油画《安吉里之战》,留存后世的只有无数草图,最终的作品却消失在历史之中。
然而,假如时光保留下来的只有那些机器,我们的损失将更加巨大。他的许多设计仍然处于构思阶段,绘画则是它们最理想和完整的载体。对于过去的许多发明家来说,能了解机械图的本质含义、机械的运作目的和方式、零件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足够了。
达芬奇画草图有两个目的,其中“设计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绘图形式背后的意义:机械设计理论以及如何运用图像把这些理论表达出来。达芬奇设计的许多机器,包括最壮观的那些,都只不过是他图像研究的试验品,都是他运用图像来表达理论的尝试。例如,《巴黎手稿B》80r(与飞行器同组)上绘制的所谓“飞船”,是达芬奇人体潜能系列研究的巅峰之作。与其说它是一个飞行器的设计稿,不如说它是一种构想,如何使人调动全身所有部位的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达芬奇的许多设计看起来都像是痴人说梦,很难被付诸实践。事实上,这些机器的实际大小、形状和规格,都可能和设计稿上的不一样。
在15世纪以前,“工程师”这个概念依旧很不明确——他们仍然被归为工匠阶层。绘画对知识的价值,直到15世纪才被广泛认可。罗伯托瓦初里奥(RobertoValturio,1405—1475)在《军事艺术》一书中,就利用绘图重塑了大量的古代战争机械,后来这些图片便成了研究文献学的工具。佛朗契斯科迪乔吉奥(1439—1501)则清晰地阐明,机械绘图是知识表达的工具,是技师和工程师们的一种表达方式。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三维模型的重要性。他写道:“用绘图来表现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不同形状的零件要分别绘画,然后叠加在一起,这几乎是不可能画出来的。因此,应该把所有零件都做成模型。”(《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
很明显,达芬奇打破了乔吉奥所说的这种局限性。虽然达芬奇在所有研究中(机械、绘画、解剖)都使用模型,但他似乎把重点放在了绘图上,因为他明白绘图在设计和认知方面的价值。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阐述了绘画的本质,并引用了一句古希腊名言:“熟练的画家只需窥得一斑,就能画出全局;得见雄狮雕塑的一爪,即能雕出全狮。”瓦萨里认为,这句话表现了画家们的思维能力。在他看来,虽然绘画是通过体力达成的,但是它实质上是一项脑力工作:“经过认知,画家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概念和判断,并且用手,通过绘画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句话无疑为绘画艺术和绘画行为下了一个崇高的定义。而绘画作为达芬奇最擅长的表达形式,被他运用到艺术、科学和技术领域。想要了解达芬奇画作的知识价值,就必须了解达芬奇的绘画概念,然后带着这个概念来欣赏他的作品。众所周知,他发明了晕涂法(一种绘画技巧),区别于用线条和鲜明的界限来圈住画作中的人物。
事实上,从光学角度来说,人的肉眼是看不见尖锐的线条的;而从哲学的角度看,达芬奇认为不可能绝对真实地界定出任何一个表面和物体的外部边缘。他写道:“一个物体的外部边缘根本就不属于这个物体本身,因为一个物体结束,另一个物体即出现……因此这些边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每个物体都被空气包裹,因此从该理论角度来看,它们的外部极限是不存在的。如果物品没有外部极限,这就意味着达芬奇在绘画的时候清楚地知道,他不是在尽可能地描绘现实,而是在“重塑”现实,抽取现实的神髓。在绘画中模仿现实,就不能够看见画笔的笔触;一幅绘画中的机器,则应该属于思维和抽象的范畴——从他设计的“真实”度判断,这种想法值得思考。
公元1513—1516年,达芬奇应罗马教皇利奥十世邀请旅居罗马。教皇的弟弟朱里亚诺德美第奇请来一位技师给他当助手。这位仁兄常常索要额外的报酬,喜欢四处游荡,很少待在作坊里。最麻烦的是,他总是把大师的设计信息透露给外人,这给达芬奇3年的罗马生活添了不少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达芬奇给朱里亚诺写了一张相当狡黠的便条:“此人要求把原来的木质模型做成铁的,以便带回德国。我拒绝了。我告诉他,如果他想做,我就给他画出机器的宽度、长度、大小和形状。因此,我们的关系变坏了。”(《图谱抄本》671r,斜体)这段话非常重要——如果解读得当,能使我们获得一些有趣的信息。助手要求达芬奇提供一些机器的木质模型,以便用铁来制作一套。达芬奇拒绝提供模型,而是提供了绘有机器“长度、宽度、大小和形状”的手稿。手稿很可能是透视图或者多视角视图,以便提供机器制作的信息。但是,由于达芬奇信不过他,提供手稿的做法则别有深意。助手之所以索要三维模型,是因为他懂得如何依照模型仿造。而解读比例图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可能需要大师的帮助。假如他拿到的是图纸,达芬奇就能够避免泄露太多的设计秘密。由此看来,大师之所以偏爱绘图,也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它比三维模型复杂许多,解读它需要特殊的理论知识(例如构件之间的大小比例)。图纸的使用把现代工程师和传统工匠区分了开来。通过绘图,工程师认为自己除了有灵巧的双手,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
通过研究,达芬奇的许多机器已经被制作成三维模型,在各地博物馆展出。人们在重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机器的本质,也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事实上,大部分研究只关注它们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这些手稿背后的知识层面——也就是它们最重要的一面。试问,有没有可能在展现这些机器的同时,也突出原始图像的重要性呢?
塔戴和赞农在书中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示机器,以便凸显出它们在机械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运用了大量的视觉效果(多视角、爆炸图、箭头等)来强调达芬奇的绘画细节。每部机器的介绍文字也有意强调了这两个方面。随着达芬奇各种发明、展览和相关书籍的日益增多,帕奥罗格鲁兹馆长最近提到要搞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把达芬奇的绘画放在核心位置,模型则应该扮演次要的角色。在不损害机械意义的基础上,本书的目的,也正是想尝试这样一场“革命”。
1.13世纪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培根曾经提出,人类应该能借助机械翅膀飞行。到了14世纪,乔托(意大利画家、雕塑家)雕刻的钟楼底座上出现了一幅代达罗斯像,其双肩绑着一对羽翼。代达罗斯只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佛罗伦萨城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然而达芬奇却因此受到启发,并把飞行从神话变成了科学。
这一转变发生在达芬奇定居米兰之后。出乎意料的是,他在1480和1490年间的飞行研究,和动物学并没有什么关联。相反,他暂时抛开动物学研究,直到1500年后才重新捡起来。15世纪90年代末,达芬奇结合解剖学和机械学(重力及运动)原理,开始设计载人飞行器。他首先研究人体比例,并且观察重量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意大利的“重物”研究有着光辉的传统,可惜它却一直处于抽象状态,很少被应用于实际物体。早在15世纪80年代,达芬奇就开始观察和测量人体的运动潜力。他绘制了大量的素描,来表现人体的不同姿态和空间位置,目的正是了解人的力量潜能。这段时期,他对飞行器的研究重点,也集中在了解人体的力量潜能上。他那张著名的“扑翼”图(《巴黎手稿B》80r)就和动物世界毫无关系。图中交替拍打的翅膀虽然类似于昆虫的翅膀,但是从机器的形状来看(一只半圆的船体连接着四片机翼,能容纳飞行员),它和动物学并没有关联。
2.这是《图谱抄本》中的一页,是达芬奇30岁左右的作品。他当时也许还在佛罗伦萨,或者刚刚到达米兰不久(1482)。这幅图非常有趣。首先,它是画在一张典型的工程图纸上的。其次,它体现了飞行器和自然飞行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人类对此最古老的探索之一。此外,它还展现了达芬奇在飞行研究方面的独创性和这种创造的迷人魅力。
达芬奇的笔记就像日记一样,虽然没有日常的流水账,却和他的工作紧密相连。他的艺术探索、他的科学研究,犹如一部自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见证。他用笔记,特别是速写,记录下他的每一段奇思和每一个疑惑。通过分析这些文字和线条,他的研究、观察、疑问和工作项目就可以清晰地重现在人们眼前。
3.时光流逝,达芬奇似乎越来越痴迷于这样的表达方式。他的迷恋不仅源自画家的天性,同时也和研究飞行器有关。即使是在绘制可怖的“卷镰战车”时(都灵图书馆馆藏手稿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馆藏手稿),达芬奇也把机械绘图转换成了一幅颇具戏剧性的画作,强调战车能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他绘制了被撕成碎片的尸体,被切割和撕开的肌肉,同时还附上这样的注解:“它们对敌人和朋友同样无情”。1504年左右,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用更惊人的手法进行了尝试。《图谱抄本》72v的主图,是《安吉里之战》的一匹战马(《安吉里之战》是佛罗伦萨共和国为韦基奥宫定制的一幅大型油画),然而在战马的旁边,达芬奇绘制了一件火器的设计图。其实,达芬奇早期设计的一些机械是比较简单实用的,同时也很容易现场组装,例如备用桥、平转桥(《图谱抄本》55r、855r)都可以使人迅速跨越水面。他同样设计了各式各样的云梯,用于攻打堡垒要塞(例如《巴黎手稿B》50r、59v)。他还绘制过许多形状怪异的长矛(《艾仕本罕手稿》2037)。
4.这页手稿是达芬奇早年绘制的,是他最早期的设计之一。手稿的绘图风格处于从呆板的设计图到复杂动态图的过渡时期。图中也绘制了一些人物来增添戏剧性,并且为机器的大小提供空间对比。马里亚诺迪雅科伯,人称“塔科拉”,是文艺复兴初期最伟大的科学工程师之一。他画过一系列小插图,把机器放在不同的风景之中。但是达芬奇在处理画面背景的时候,用意更为复杂。从某种程度来说,和他自己发明的另一种绘图方法——不添加任何环境元素的机械绘图——背道而驰。这页手稿所研究的是城墙防御系统,它的主体为一根隐藏在城墙中间的横梁,能够推开入侵者的云梯。在图中,两种绘图概念同时存在。事实上,达芬奇这幅图综合了多种元素,用极小的空间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堪称典范之作。整幅图只展现了城墙的一部分:它并非写实,而是一种技术和理论的描绘。图画中的操作人员则为它增添了许多戏剧性。
5.卷镰战车是达芬奇最出彩的作品之一。他在米兰居住的几年时间里,创作了两辆装有**的战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和意大利,政局动荡。在政治的棋盘上,战争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个时期,战争机器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对战争机器的喜爱,不仅出于实用的原因,同时也出于文化的需要,例如,重新发掘古典时期的武器发明。不管能否真的在战场上运用,光看外表,这些武器就十分惊人。乌尔比诺的公爵宫里,有一系列著名的浮雕,就是以战争机器为题材;而同时期的许多奢华的书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这些巨著文字很少,内容以机械插图为主。这些插图本身的价值并不逊色于它们所描绘的机械。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年代,人们更懂得如何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这些插图就显得尤为珍贵了。达芬奇的这页手稿保留在都灵图书馆,完全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6.可拆卸加农炮的手稿,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实际上,大部分达芬奇手稿都曾经遭受过类似的命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分只是一张碎片,原图要比它大一些。它混杂在一堆散页里,最终被汇编在《图谱抄本》第154、73页,其他碎片也很有可能来自同一页原稿。16世纪末,蓬佩奥莱昂内收购了大量的达芬奇手稿,并且把它们杂乱无章地订成了一本,也就是现在的《图谱抄本》。莱昂内在装订的时候,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以机器设计为主线。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原图的创作顺序,也没有考虑过它们是来自手稿还是画册集。他简单地按照设计的类型将手稿分类,这在今天看来,显得过于马虎草率。但是在当时,数量较大的藏品通常都是这样处理的。仔细研究达芬奇发明的种类和风格,不难发现这架可拆卸加农炮是他早期的作品,绘画水平远未达到巅峰。事实上,如果不是从线条上看出作者是个左撇子,这幅画很可能被当作是赝品。图画本身非常完整,绝不是即兴创作,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成果。当然这幅画很可能是另外一位大师绘制的摹本,他临摹的可能正是达芬奇的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