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六金的故乡情 日期:2013-06-02 11:29:25
邓六金的故乡情
作者:张锡杰
邓六金妈妈走了,带着她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带着她对江西那块红土地的眷恋。2003年7 月16日6 时50分,这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30位女干部之一的老红军、我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走完了91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有人说,乡情是浓烈的酒,乡情是清香的茶。同邓妈妈促膝长谈,听她讲战争年代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艰难困苦的历程,你会感到,在她的记忆里、在她的心灵中,有一种深深的故乡情结———情系革命老区,思念父老乡亲。
1999年12月,江西省委为曾任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共和国纺织部、交通部、商业部、内务部部长的老一辈革命家曾山同志,举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我作为工作人员有幸认识了邓六金妈妈,并同她老人家合影留念。当时,邓妈妈已是87岁高龄,但她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说话声音洪亮。11日上午是预备会,邓妈妈满怀深情地给孩子们和工作人员讲起了曾山一家几十年来经受的血与火的磨炼和生与死的考验: 曾山部长的一家,是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的光荣革命家庭。曾山的父亲曾采芹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他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中共吉安县地下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先后三次被捕,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活活打死在监狱里;母亲康春玉,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她配合丈夫从事地下交通站的工作,五次被捕,从不屈服;哥哥曾延生,参加过五四运动,1923年入党,曾任中共九江地委书记、赣南特委书记,参加过南昌起义和领导了万安暴动,1928年3 月与妻子蒋竟英一起被捕,不久双双被惨杀于赣州城;弟弟曾炳生,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1927年8 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牺牲于九江沙河……讲到这里,邓妈妈若有所思地把话锋一转:“曾山同志在世时经常讲,我们的江山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给的,可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啊!”
12日上午,在滨江宾馆综合楼3 楼会议厅举行了“纪念曾山同志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下午,按照纪念活动的日程,曾山部长的亲属们要回吉安老家为先烈们扫墓。考虑到邓妈妈年高体弱,特别是身上已发现癌细胞,所以儿女们准备了好几个预案想阻止妈妈回老家。邓妈妈一听急了,把手一挥:“你们谁也不要让我留下遗憾!”一句话竟有千钧力。它既道出了老人“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回老家心不甘”的执著,也充分展现了老红军战士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
从南昌到吉安坐汽车要走3 个小时,虽然公路平坦,但长途跋涉,她老人家的身体是否吃得消?没想到一路上邓妈妈兴致极高,还不断地向孩子们讲述她一次次回老家的往事。
邓妈妈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回吉安是在1940年初。当时,皖南形势已经很紧张,虽然国共第二次合作还在继续,但国民党反动派已开始蓄意破坏统一战线。考虑到部队要行军打仗,孩子没法带,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曾山,和妻子商量,把孩子送回吉安老家去,让妈妈帮助带。邓六金心里很不情愿,但为了革命只能这样做。于是,她抱着只有4 个多月的大儿子,踏上了回故乡的路。这是她结婚后第一次回婆家,曾山的嫂子到县城迎接她,还特意租了轿子。邓六金不坐,说我是苦孩子出身,不习惯让别人抬着。嫂子说:“你是新媳妇,按我们这里的风俗,第一次进家门必须坐花轿。”实在拗不过,邓六金只好抱着儿子坐上了花轿。进村时,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大门口还烧了一盆火,轿子从火上抬过,说是为了“红红火火”……
邓妈妈再次回吉安是22年后的1962年。这次是她陪着曾山部长回老家。一进村,他们就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问寒问暖。他们到敬老院看望了军烈属和孤寡老人,曾山部长叮嘱村干部:“这些老人的亲属为革命牺牲了,我们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孝敬他们,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否则,就对不起死去的烈士。”针对村里人多地少、荒山依旧的问题,曾山部长提出要利用好荒山、荒坡、荒滩,大力植树造林、脱贫致富,还同邓妈妈一起上山种树。如今老一辈革命家绿化荒山荒坡的愿望已经实现,郁郁葱葱的湿地松已经遍布了吉安的原野……
1964年初,邓妈妈还陪同曾山部长回了一趟老家。这次,他们不仅走遍了吉安的山山水水,还到了老苏区的瑞金、宁都、兴国等地。当他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地方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不少粮田减产以至变成沙地时,深感内疚和不安。回到北京,曾山部长就向国务院写了《关于赣南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的报告》,邓小平、李先念、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作了批示……
1972年曾山部长去世后,邓妈妈多次想回老区看看,但一直抽不出时间。1982年她离职休养后,终于遂了心愿。这年夏天,她和陈兰、李人俊等老战友,到昔日战斗过的皖南、苏北等老根据地,一个月跑了两个省的20多个县,行程上千公里。次年,他们又来到闽西老区。邓妈妈是闽西上杭人。1929年5 月,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四军来到闽南,17岁的邓六金和她的两个姐姐凤金、来金都参加了红军,被称为闽西的“三只金凤凰”。回到这块养育过革命、也养育过自己的土地,邓妈妈心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革命胜利几十年了,可一些老区的学校还破破烂烂,教室里连凳子也没有,孩子站着听课;有的孩子甚至连这样的学校也上不起。邓妈妈感到深深的自责。回京后,她和陈兰等同志,一起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应当给皖南老区派出医疗队,给闽西老区增拨教育经费。中央领导同志很快就在他们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当这两个问题先后得到解决时,邓妈妈欣慰地笑了。在她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更令人高兴了。
曾山部长百年纪念活动后,我几次去看望邓妈妈。每次坐在这位饱经风雨的慈祥、睿智、平易近人的老人面前,聆听她的谆谆教导时,就会感到在她那宽阔的胸膛里有一个巨大的海洋,里面装着老区的父老乡亲,装着老区的孩子们。“树高千丈不能忘了根,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衣食父母、父老乡亲”。这是尊敬的邓六金妈妈留给我们的临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