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桃源依旧


作者:孙信茹  日期:2021-12-17 04:13:04




  香气弥散的三居室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寻找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同样费了一番周折,当地人大多不知道哪里是“顾家花园”,或者只知“花园”,或者知道的只是“李家花园”。这让我尤其纳闷,难道这里还有几个花园不成?
  找到刘风堂老人,这个谜底自然也就揭开了,原来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借住的地方属于龙泉镇棕皮营里一李姓富户的。主人应该是叫李荫村,据说曾在昆明市的私立求实中学教过国文。李荫村的儿子后来在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工作。1980年初,花园还给了李家,因本村无其他人,就由其女婿代看,女婿姓顾,大概“顾家花园”一说也就从此而来。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唯一为自己设计并居住的房子。
  旧居已经经过修葺,所有的布局全部按照当年的样子进行,砖和瓦都是原来的模样。
  屋内有壁炉,据说后来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探寻昔日旧居时,看到此处壁炉,立刻毫不犹豫地认定这就是当年的旧居,因为这样设计的房子在当时的棕皮营除了梁家,别的地方是决不可能出现此种东西的。这所房子不像其他中国的老式房子,最大特点就是门和窗户特别多,开得又宽大,因而整座房子的采光非常好。整个房子连上佣人房一共是7间房,共有11扇门。最大的一扇窗户在客厅,大约长1.9米,宽1.3米,几乎是普通窗户的四扇之多。
  一进花园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各种植物,大多是盆景,花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右侧就是旧居的所在,左边则是一片水塘,水塘边有一口水井,当年梁思成一家就是在这里取水的。在平瓦房的西侧,有一间小小的耳房,紧紧挨着房子的主客厅,这是当年金岳霖到了昆明,梁思成、林徽因为他专门建盖的。
  围绕这间小小的房间,各种有趣的说法都出现了。我们不能推知当年发生在三人之间的故事,但房屋却静静地立在这里诉说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每间房间的功能划分都非常清楚,有主客厅,客厅中还装了一个壁炉,这样的做法大概与两人出洋留学的背景有关系吧。还有一间是主人卧室,另外就是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住的房间。在大平瓦房的后面,有更小一些的房间,这是家中佣人住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厨房和柴房。在东边靠墙的地方修有一个小小的厕所,现在依然使用着。
  因为龙头村面向昆明城南,背靠以五老峰为主峰的群山,左右有盘龙、金汁两条河,河水向南流入滇池,所以梁思成认为这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村庄更大的意义在于,在1938年至1941年间,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先驱们曾经在这个村庄里停留过。
  1940年春天,梁思成从四川回来以前,在林徽因的监督下,他们共同设计的三间房的住宅完工了。距离城市这么远,他们希望能避开轰炸。建盖这座房屋花费了他们认为能够支付得起的双倍价钱。后来林徽因在回忆录中写到,“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破产,感到比任何时候都惨。米价已涨到一百块钱一袋————我们来的时候是三块四————其他所有的东西涨幅差不多一样。今年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是轻松的。我在告诉你们我们在做什么和我们的境况如何时真不好意思。思成到四川去已经五个月了。我一直病得很厉害,到现在还没有好”。“尽管我们常常寄去的支票并不是直接有用,因为这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是无法得到的,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付清三个房间的住宅建筑费。我们寄去的支票1940年9月间寄到,碰巧解决了问题”。
  当时费正清看到这所房子,很兴奋的认为它漂亮极了:“本地的土坯墙和瓦房顶,内部是轻质的木结构和粉白的石灰墙。后面则是在桉树丛中漂亮的小花园。”
  林徽因对这里很满意,因为周围风景还不错,没有军事目标。房子坐落在村外边,处在一片空旷地的边缘,紧靠着高高的堤坝,堤坝上边长着一排高高的笔直的松树,就跟古画里的一样。优美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在她的心中立即引起了反应。林徽因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时候的天气已转凉爽,在越来越强的秋天泛光照射下,风景真是美极了。空气中到处散发着香气,而野花使人回想起干千万万种久已忘怀了的美妙感觉。随便一个早上或下午,太阳都会从一个奇怪的角度悄然射入,它们在一个混乱和灾难的世界中仍然具有受了创伤的对平静和美的意识。可是战争,特别是我们的抗日战争,仍然是君临一切,贴近我们的身体和心志。”
  当时在这里建盖房子的并不只林徽因一家,但因为他们的房子是最后盖的,结果他们就只好为了所需要的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头和每一颗钉子而奋斗,还得参加运送材料活动和实际的木匠活、石匠活。
  对于这所房子,林徽因在文章中写到:“并不是没有美丽或使人高兴的地方。我们很喜欢它,甚至为它感到骄傲。”
  刘风堂老人说自己曾经见到过林徽因。而林徽因到棕皮营在当年显然就是一个大新闻,因为那时的村里人虽然不知道她的来头,但是都知道“村里来了一个大美人”。
  紧邻的瓦窑村以烧制陶土为生,瓦窑村的意思就是“烧窑的地方”,据说烧窑的传统相沿已久。邻村的制陶活动吸引了林徽因。据说她常常会到作坊里看师傅做陶坯,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然后沿着长得高高的桉树的长堤,在黄昏中慢慢回家”。刘风堂老人告诉我,林徽因特别喜欢看工艺精湛的师傅制陶,据说那时来了一个建水的老师傅(建水是云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这个建水师傅的手艺高超,做的陶泥和别人不一样,他还会做花拼,这一切都异常吸引着林徽因。
  梁思成一家到李家花园之前,还在司家营的兴国庵住过一段时间。
  兴国庵在龙泉镇北郊的麦地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然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了。1939——1940年,中国营造学社曾经在这里落脚了两年。现在的庵门上写着“兴国禅林”四个大字。梁思成等人到这里时,这里已经没有尼姑了,只是遗址还保存着。如今唯一还留守在寺中的师傅叫崇善,她打开年久失修的大雄宝殿给我看,心疼地说外面的墙体已经裂开了一条大缝,不修已经快不行了。
  兴国庵当年是梁思成夫妇生活、教学的地方,在侧边的娘娘殿内,他们在佛像下的几块石头上很简陋的搭放了一张木板,这就成了一个简易的教学和工作台。梁思成夫妇住在一边,而对面的几间房就是学生的住处。后来因为学生多了没有办法再住,梁思成夫妇才搬到了棕皮营的旧居内。
  P102-108
  要不是因为写这本书,我想自己这辈子都难以了解到那么多名人在昆明的故居,也无法去体会他们在那个离乱岁月中的爱恨情仇。
  踏访昆明近现代的名人故居,虽然辛苦,但更多是意想不到的欣喜和接连不断的惊奇。这其中有一直伫立在自己身边的名人故居,比如熊庆来、李广田、袁嘉谷的故居,有至今仍神秘宏伟的卢汉公馆;这其中也有按图索骥、颇费周折才寻觅到的昆明远郊的故居,比如呈贡县吴文藻、冰心的默庐,大古城魁阁的费孝通故居,还有已经是断壁残垣在风雨中飘摇的周培源故居,更有浪漫奇情的才女林徽因在龙头村的故居……
  每一次的寻访,每一个了解故居的现在主人对我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好像经历了一个不同的人生。
  寻访中,最得来容易的可能就是云南大学周边的故居了。发现熊庆来和李广田的故居是一次意外。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学生照片的背景中有“熊庆来故居”的字样,这让我大为惊异,因为久居云大的我居然没有发现这个地方。而翠湖附近的朱德故居也纯粹是在逛街的时候不经意发现的,还有袁嘉谷的故居,找到时竟然发现是自己平日里常常会去光顾的那家餐馆。
  当然寻访中也有许多伤力费神的事。去龙泉镇寻找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故居时,每次都刚好遇到雨天,被雨水泥巴“挂”了满身“彩”。要不是瓦窑村热情的老人刘风堂,我恐怕是很难找到这些故居的。
  这些淳朴可爱的乡人在我寻访的过程中是随处都能遇到的。他们甚至都不问你究竟为何而来,就一股脑儿的把他们知道的全部告诉你。每每遇到的村人也会很自然地邀请你到家里坐或者吃饭,这不免让我怀想当年联大那一帮教授是不是同样也受了当地人真诚的关注和友好的相待,是不是他们对昆明的怀念也会和这些质朴的人们有关联呢?
  潘光旦的故居同样是不太好找的。那天找到大河埂村时已经是黄昏了。穿过狭长的村中小巷,却始终看不到潘光旦居住的137号,正当我犯愁之时,迎面来的一个中年男子成了我的问路目标,而更让我惊喜的是他说137号就是他家,说完就很热情地邀我跟他一同回家看看。
  寻访中也有许多遗憾和感慨,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周培源的故居了。等我好不容易找到西山脚下的一个叫龙门村的小村子时,等候我的却是摇摇欲坠中的老房子。整个房屋几近坍塌,而房前挂着的“保护文物,不得损害”的牌子显得那样的具有讽刺意味。昔日极具规模的故居已难见踪影,只有不远处的滇池水不断地拍打着湖岸,或许只有这声音还和当年“周大将军”在的时候一样吧。
  昆明名人故居的探访暂时告一段落了,往昔的旧人已如烟云般散去,而他们似乎又都没有离去。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弥散在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永存在这片土地上。







阅读提示:桃源依旧的作者是孙信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桃源依旧下载地址

上一本:薰风南来
下一本:寂寞后台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